《1973年的弹子球》: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的一生

《1973年的弹子球》: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的一生

村上春树有个“青春三部曲”,《且听风吟》率先,《寻羊冒险记》殿后,这部《1973年的弹子球》居中(以下称《球》)。《球》写于1980年,和前一年的《且听风吟》一样,都是开酒吧期间半夜趴在厨房餐桌上写的,每晚吭哧吭哧写一两个小时,同时也是除《挪威的森林》外唯一有直子出现的长篇。

弹子球的目的不在于自我表现,而在于自我变革;不在于扩张自己,而在于缩小自己;不在于分析,而在于综合。

如果说,村上在《且听风吟》中把自己的情思、意念、体验和思考之网任其自然地、消费性地散向四周,在《球》中则渐渐收拢起来,而将其集中抛向或“聚敛于”弹子球机这一对象——“我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了”。也就是说,创作开始由不自觉向自觉过渡,由无主题向有主题过渡。那么,其作品的主题或自觉旨趣是什么呢?就是寻找!

其实,寻找是很寻常的行为模式。小时候找妈妈,上学后找老师。

长大了找对象,毕业后找工作找房子找车子找票子找门路……应该说,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的一生

有时候,昨天的事恍若去年的,而去年的事恍若昨天的。严重的时候,居然觉得明年的事仿佛昨天的。

过去与现在已一目了然,而未来则是“或许”。

然而当我们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暗路时,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辨的“或许”。我们所能明确认知的仅仅是现在这一瞬间,而这也只是与我们擦肩而过。

一五一十解释起来怕要五个钟头。如向一个人解释,说不定其他人都要听,而不久就要落到向全世界解释的地步。于是他打心眼厌烦起来。

《1973年的弹子球》: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的一生

总之我喜欢听遥远地方的故事,走遥远的过去走过的路。

越是遥远的故事越好听,就像是陈年佳酿。时间越久越香醇。

曾经熟视无睹的那些事儿,现在看来好像别有一番风味。

时隔多年和母亲赶早去赶集,带上小朋友。小朋友一路哼哼唧唧,时而张大双手好像一对翅膀。那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乡下总是很容易遇见熟络的人,哪怕是在人潮中我们也一下子就遇见了好几个熟人,亲舅妈,远房舅妈,和妈妈一起上班的同事。

我和母亲则转辗各个摊位市场物色着合适的物品。回家一看买回家的都是各自喜欢吃的东西。有母亲喜欢吃的饼干,外脆里酥略带甜味。我喜欢吃的米果,咬一口酥酥的满是芝麻的香味。

一路走走停停 看到圆圆的青涩的果子我一眼就在众多的食物中认出来了。对的,那是熟悉的颜色。小时候秋天到了爸爸会去上山采摘回来给我们姐弟俩吃。我们两总是等不到熟透就吃光了。

爸妈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妈妈知道我喜欢吃鱼,回家后发现没有买鱼,放下东西又折回去特地买我喜欢吃的鱼……买的还不少。我虽然一边说妈妈买的鱼太多了,毕竟夏天不好保存,一边高兴的像个小孩子,蹲在妈妈旁边帮她打下手。然后一起回到厨房妈妈主厨,我帮她准备其他的食材。

厨房飘出阵阵的香味,简短而又温暖的声音......

有时候觉得幸福很难,想尽办法去寻找幸福,觉得幸福离自己非常的遥远。原来来幸福就存在这些细小琐碎的事情中。触手可及,存在一日三餐中,存在和妈妈一起欢笑的日子里。

《1973年的弹子球》: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的一生

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的一生。寻找属于我们的一切美好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