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測試”合格的車輛真的就安全嗎?

2019年,汽車圈最大的熱點當屬汽車安全!一輛新車,一次碰撞,一份報告,決定一輛車的安全性。簡單,粗暴,卻並不一定有效!

“碰撞測試”合格的車輛真的就安全嗎?

如果可以如此簡單,每一款車做成坦克一樣結實豈不是更直接?而事實並非如此,汽車作為代步工具,除了追求安全性,還有經濟性,舒適性等考量,不斷追求的輕量化、提高高強度鋼比例、加入了各種主被動的安全配置,就是讓汽車可以更兼容各方訴求的存在。

汽車安全的目的是什麼?

每一次汽車安全的提升,都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發展。汽車誕生之初,四個輪子加個沙發,並沒有所謂的安全配置,因為車少,速度慢,汽車更像一個展覽品,走在路上會引來無數路人的圍觀;隨著福特T型車與大眾甲殼蟲的出現,汽車開始普及,加上汽車賽事的發展,車輛的性能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高轉、多缸發動機層出不窮,速度也越來越快,每年因為汽車引發的事故也越來越多,汽車安全問題被提上日程。

如何讓汽車更安全,車企紛紛開始思考,最初的做法是從飛機往汽車上轉移,諸如安全帶的引入。

“碰撞測試”合格的車輛真的就安全嗎?

1955年福特首次在車輛上裝上了安全帶,同年,沃爾沃將飛機上的三點式安全帶引入到汽車上,成為安全帶應用於汽車上的起點,時至今日,一條簡單的安全帶也經歷了幾代的變革,從最初的束縛型兩點式安全帶到三點式安全帶,再到裝有預張緊器和限力器功能的加入,再到當下豪華車上才配備的氣囊型安全帶等。

為了確保在極端條件下對司乘人員的保護,安全氣囊誕生了,為了讓車輛行駛汽車更為安全,有了雷達系統,在被動安全配置上,車企不遺餘力。

因為,每一次被動安全配置提升都是建立在大量的事故基礎上。將汽車武裝到牙齒也僅僅做到了在碰撞事故中對車內乘員的最小傷害,減少傷亡。

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科技的引入,讓汽車安全有了新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讓汽車變得智能,變得聰明起來。

“碰撞測試”合格的車輛真的就安全嗎?

比起被動的保護,主動出擊不失為一種更好的方式!如果讓汽車對各種危險能夠做出主動防禦,將安全問題防患於未然。

“碰撞測試”合格的車輛真的就安全嗎?

比如說疲勞駕駛提醒會提醒車主及時休息;主動剎車系統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幫助駕駛員提前減速;為了避免車道偏離了有LWD車道保持系統;為了解決後視鏡盲區問題,誕生了盲區監測系統,流媒體後視鏡;為了在城市和高速上解放雙腳,從最初的定速巡航系統升級為可實現自動跟車的ACC自適應巡航系統以及逐漸普及的L2、L3級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等。

“碰撞測試”合格的車輛真的就安全嗎?

尤其是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終究有一天,L5級完全自動駕駛的到來,汽車也將全面交由電子系統控制,此時的出行模式,安全是可控的存在,也是公認最完美的狀態,因為電子系統並不會像人一樣受情緒的影響,更為精確,更加的可靠!

汽車安全的目的也隨著科技發生了轉變,一個從被動向主動轉變的過程正在發生,而我們正好處在這個變革的節點上。

主動預防遠比被動防護有效

主動防禦在被動保護前面築起了一道高牆,避免諸多因為人為因素造成的事故,比如說疲勞駕駛,分神等,即使在極端條件下無法避免事故的發生,但是同樣可以有效的減緩事故中的傷亡情況。

在過去的5年中,汽車主動安全被大量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從實際的事故數據來看,汽車主動安全配置的發展有效的減少了事故中傷亡情況以及財產的損失。

“碰撞測試”合格的車輛真的就安全嗎?

5年的時間,每年汽車保有量以4000萬輛的速度在增長,在汽車事故造成的傷亡與財產損失上,並沒有呈現出與汽車保有量正比例增長的狀態,2018年死亡人數比2017年減少422例,2018年是主動剎車系統,車道保持系統等L2級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初步得到應用的一年。

“碰撞測試”合格的車輛真的就安全嗎?

同樣的,在2015年事故發生數達到低谷,這一年正好是ESP車身穩定系統在國內大量普及的一年,每一次主動安全配置的提升都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而這個效果是被動安全所無法做到的。

“碰撞測試”合格的車輛真的就安全嗎?

“碰撞測試”合格的車輛真的就安全嗎?

時間再次倒推十年,此前的車輛僅僅配備了簡單的安全帶,前排安全氣囊,從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間,每年的傷亡情況全靠法規政策作為引導,事故傷亡人數高居全球首位,甚至比近幾年死亡人數還要高。

車輛保有量差了數倍,傷亡情況的轉變一方面是政策的驅動,另一方面則是車輛本身安全性的提升,主被動配置的相互結合讓車輛變得更為安全。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安全之道

被動安全配置是事故發生時的最後一道防線,車輛的碰撞成績決定了我們在極端情況下的傷亡情況,而隨著越來越多主動安全配置加持下,是否還會有這樣極端的事故發生呢?

我覺得並不會!很多配備了主動剎車功能的車輛已經實現了在60Km/h的時速下從監測到前方物體完全剎停避免發生碰撞的實際例子,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提升,100Km/h,甚至120Km/h都不是難題。

退而求其次,即使無法完全剎停發生碰撞,速度相信也會得到大幅的降低,大大的減輕傷亡情況。這才是安全的初衷。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思想才是解決汽車安全問題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