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怎樣對付孩子的不良行為,切忌不要輕易許下承諾

本文由紅紅侃育兒原創首發,禁止轉載!

大家好,我是紅紅侃育兒今天跟大家聊一下家長應該怎樣對付孩子的不良行為呢?

在父母跟孩子的關係當中,最常見的事往往是父母會自取失敗。自取失敗的結果,不僅不能達到我們長期的目標,而且會隨時在家裡製造混亂。自取失敗的形式包括威脅、賄賂、允諾、諷刺,有關謊言和行竊的訓斥,以及有關禮貌的幼稚傳授。

家長應該怎樣對付孩子的不良行為,切忌不要輕易許下承諾

別威脅孩子警告孩子不要再有惡劣的行為

威脅孩子,等於是鼓勵他重複做一件禁止他去做的事。孩子聽到你說:“如果你下一次再做……”的時候,他不會聽到“如果”,只能聽到“下一次再做”。有時候,他會把話裡的意思翻譯成:“媽媽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然她會失望。”

這一類的警告在成人眼裡看起來很好,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比無用還糟。它會百分之百地使你不高興的事再出現一次。警告對於孩子的自主精神是一種挑戰的表示,如果這個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人,他一定要再犯一次,以便向他自己和他人表示出他不怕事。

家長應該怎樣對付孩子的不良行為,切忌不要輕易許下承諾

五歲的歐利維在經過好幾次警告以後,仍然繼續向窗子扔皮球。最後,媽媽說了:“如果你再向窗子扔一次,我就要揍你,我說到做到。”只過了一分鐘,玻璃的破碎聲音告訴母親,她的警告產生效果了;皮球最後一次擊中了窗子;隨著威脅,允諾和惡行而來的後果,不說也可以想到。相反地,下面這個例子卻說明了不需要威脅,也能控制惡劣行為:七歲的倍德用小氣槍的橡皮塞打他的小弟弟。小弟弟很小,還不會說話。母親說:“不準開槍打小弟弟,去打槍靶,”倍德又向小弟開了一槍。母親拿走了汽槍,對倍德說:“槍不能用來打人。”倍德的母親做了她必須做的事:保護幼小的嬰兒,同時以適當的行動來支持自己所說的話。倍德在他的自我意識毫無受損的情形下,從他的行為後果學到了一課。對他來說,母親所暗示的意義很清楚:要是不用槍打槍靶,就會永遠失掉玩槍的權利

家長應該怎樣對付孩子的不良行為,切忌不要輕易許下承諾

在這件事情上,母親避免了通常會遭遇的可悲的失敗,她沒有走上註定要失敗的路:“倍德,不準這麼做!除了你弟弟,你就找不到東西好打?為什麼你不去打槍靶?如果你再做一次,你聽著,只要再做一次,你就會永遠見不到你的槍,如果這個孩子不是很謙恭順從的孩子,他對於這種忠告的反應必然是再重複做一遍你禁止他做的事。其後果如何,那就不必再說了——任何做父母的都知道。不要輕易許諾,事先明白地告訴孩子“如果”他能(或不會)做某一件事,那麼他就可以得到一種酬報,也會自取失敗:

“如果你對小弟弟好,那麼我就帶你去看電影。”

“如果你不尿床,那麼就給你買一輛腳踏車!”

“如果你能把這門功課作好,那麼我就帶你去旅行。”

家長應該怎樣對付孩子的不良行為,切忌不要輕易許下承諾

這一類“如果怎樣,那就怎樣”的方式,可能會刺激孩子向一個暫時性的目標努力,但是卻很難(即使有也是很少)激發孩子使他們作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們所說的話傳到孩子的心裡,所表示的是我們懷疑他的能力,或是否能做到那麼好。“如果你能把這門功課做好”的意思就是“我們不能肯定你能做好”,“如果你不尿床”的意思就是“我們不相信你辦得到”。

習慣於行賄的結果,還會造成品德上的缺陷。有的孩子就會坦白地說:“只要使媽媽認為我壞,我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東西。當然了我必須顯得相當壞,才能使她覺得她給我的東西沒白給。”

家長應該怎樣對付孩子的不良行為,切忌不要輕易許下承諾

這一類的理由可能在不久以後,就會發展到討價還價和勒索的地步,永無止境地要求增加“獎額”和“小便宜”以交換他們的“好”行為。有些父母被孩子“束縛”得逛了街如果不帶一點兒禮物,就幾乎不敢回家。孩子們迎接他們所說的話不是“爸,媽”,而是“你們帶了什麼好東西給我?”。給予報酬對於教育孩子最有益、最令人快慰的時候,是事先沒有宣佈,出乎孩子意料之外,同時報酬本身又代表著認可和讚賞的時候。

家長應該怎樣對付孩子的不良行為,切忌不要輕易許下承諾

不切實際的期望不可向孩子許諾,也不可要求孩子許諾。為什麼要對許諾加上這麼一道禁忌?原因是我們跟孩子的關係應該建立在互相信賴的基礎上。假如做父母的感到必須以許諾的方式來加重語言的分量,那麼他們就幾乎是等於承認“沒有許諾”在內的語言沒有價值,不值得信賴。許諾會在孩子的心裡建立起不切實際的期望。一個孩子在得到父母要帶他到動物園去的許諾以後,他就會期望著那一天不會下雨,家裡的車子不會出毛病,他自己也不會生病。但是生活中的意外總是免不了的,所以到了那—‘天,如果因為什麼意外而去不成,他就會有受了騙的感覺,而產生不相信父母的意識、那個時候,孩子也許會理直氣壯地抗議:“你們答應了的嘛!”這是父母最熟悉的話,也是教父母最最心痛的話。做父母的真後悔當初不該許下諾言。

不應該以向孩子許諾的方式,壓制或要求孩子中斷劣行,或期望他們將來的好行為。如果一個孩子的許諾不是出於自動白髮,他只等於是開了一張在銀行沒有存款的空頭支票。我們不能鼓動孩子學會這種虛假的作風。

家長應該怎樣對付孩子的不良行為,切忌不要輕易許下承諾

別諷刺孩子

父母具有諷刺的才能,是父母理解孩子最大的障礙,那些善於嘲諷的父母對語言的運用太鋒利。

“這件事我重複說了有多少遍了?你是聾子?那麼你為什麼沒聽見?”

“你野得就像是野人,你是不是在蠻野叢林里長大的?你知道嗎,你只配在那種地方生活!"

“你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你是瘋子,還是頭腦有毛病?我早就料到會有這個結果!”

家長應該怎樣對付孩子的不良行為,切忌不要輕易許下承諾

這些父母可能沒警覺到他們的活是有攻擊性的,必然會受到孩子的反攻。他們的評判隔斷了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煽起了孩子一心一意要尋求報復的幻想。

尖酸刻薄、傷人的陳問爛凋不容許存在於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類似下列的說話方式應該儘量避免:“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你真是豆腐腦筋。”“你以為你是什麼?”

不管是有這種機智,還是沒有這種機智,我們都不能把孩子眼裡所凝視的自我,和他內心中為自己所塑造的自我予以貶損。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了,喜歡小編的記得關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