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幫漢武帝開創盛世,堪稱首功之臣,為何最終會被滿門抄斬?

大漢都護使


主父偃的前半生可以說是鬱郁不得志,家中貧窮,無以為生,想求個一官半職,也因受到其他儒生排擠而未能如願。元光元年,主父偃來到長安投奔衛青,不過,即便是衛青數次向漢武帝舉薦他,都沒能引起漢武帝的重視。

於是他乾脆直接上書武帝,對軍國大事直抒己見,沒想到正對武帝胃口,這才受到了重用,官運亨通,一年間四次升遷,從郎中做到了中大夫。

武帝時期,漢朝的內外政策均在調整。

對內,要解決好諸侯王對中央的權力威脅和豪強問題;對外,要解決好與匈奴之間的問題。主父偃在這兩方面都有所建樹。

內政方面,他獻上“推恩令”,在諸侯國王位繼承時,將國土分給所有子弟,而不是由嫡長子單獨繼承,從而逐漸稀釋諸侯國勢力,解決諸侯國對中央權力的威脅。

其次是建議武帝將天下豪強強制性前往長安附近的壽陵、茂陵,“內實京師, 外削奸猾”。

匈奴問題上,主父偃力駁公孫弘,主張堅守朔方,並提出就地屯田農墾,節省轉輸漕運費用,並移民戍邊。最終,主父偃的建議被武帝採納。

其他方面,主父偃還在立衛子夫為皇后和揭露、審理燕王,謀反案件中,立下大功。

不過,正因為自己地位一步步的攀升和武帝對他的寵溺,被壓抑半生的主父偃一朝得志,開始飄飄然,得意忘形。

朝中大臣和諸侯王都怕他在無敵面前說自己壞話,紛紛賄賂與他,“賂遺累千金”。這個曾經的窮小子,一下成了暴發戶。

有人勸他不要鋒芒畢露,他則說“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鼎是古代貴族吃飯的食器,在用鼎數量上亦有嚴格規定,天子九個,諸侯王五個,大臣只能用三個。主父偃雖受寵,但還沒有達到諸侯王的級別。

但以此足以見到主父偃對權力的慾望。

人們說,“上帝與使人滅亡,必先令其瘋狂”。主父偃也不例外。

主父偃曾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遭到齊王拒絕,這令他大為不滿,遂向武帝誣陷齊王荒淫無道。於是武帝任命他為齊國丞相,全權處理齊王一案。

齊王在主父偃的威逼下,憤然自盡。趙王兔死狐悲,隨即借主父偃離京之際上書武帝,告發他在實施推恩令時中飽私囊,收受諸王賄賂。

齊王的自殺和趙王的上書,動搖了武帝對主父偃的信任。在丞相公孫弘的參與下,主父偃最終被下令處斬並滅族。


常常讀史


主父偃,漢武帝時大臣。臨淄(今山東臨淄)人。

主父偃這事說起來境界不高,但卻非常符合人性。就其一生的經歷,真實地反映了官場的齷齪。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既不能埋怨別人,也不好怪罪主父偃,這是官場制度所致。俗話說“願賭服輸”,主父偃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

01

不循常規,自然是非凡的經歷。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生們的必修課,但作為讀書人的主父偃卻沒有遵循這個潛規則。他出身貧寒,但這不應該是他理所當然不習儒學、修身養性的理由。

孔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能夠安貧樂道,但主父偃不幹。他一開始不是從修身齊家開始學習,上來玩得就是長短縱橫之術,後來又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主父偃學本事就是想辦實事,不去學儒家那些玄乎其玄的之乎者也。他這個來派自然就受到了齊地儒生們的排擠。木得辦法,只好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國,但也沒有受到禮遇。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主父偃就遊逛到了長安。後直接給漢武帝劉徹上書,當天就被召見。君臣一遇,相見恨晚,立馬被拜為郎中,不久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之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一時之間,主父偃成為漢武帝身邊紅得發紫的寵臣。人人巴結,個個不敢招惹。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漢武帝是非凡的明主,注重實際,想成就大事。主父偃沒有一般儒生的虛假客套,針砭時弊,直中要害。每次進諫都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和採納,主父偃青雲直上也在情理之中。

02

並非主父偃有多大的能耐,只不過不怕得罪人敢於說實話而已。

官場上混久的人都懂得明哲保身,許多事並不是不清楚、看不見,只不過是裝聾作啞,不想得罪人,招惹麻煩而已。

主父偃出身貧寒,急需上位表現一下取得富貴,也就不管這些套路啦。漢武帝也需要一些這樣的人出來替他辦事,也就一拍即合。

從劉邦之後,劉姓諸侯王日益做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的穩定。主父偃就提出了“推恩令”,把諸侯王的地盤再分給子孫,以此削弱其勢力。

這一招很絕,有些野心的諸侯王有苦說不出,心中老大不滿,但敢怒不敢言。

如果主父偃見好就收,也就算了,但他胃口太大,不僅貪婪成性,來者不拒,還一直在琢磨如何整治諸侯王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主父偃曾經遊歷燕、趙,對於諸侯王家那些齷齪事知道的比較多。

燕王劉定國為人淫亂,竟然與其父劉嘉的姬妾私通,還生了個兒子,又強奪其弟的妻子為姬妾,還與三個女兒通姦。劉定國想誅殺肥如令郢人,郢人就申告了劉定國的罪行。

元朔元年(前128年),漢武帝就命主父偃處理劉定國這個案子。主父偃就逼迫劉定國自殺,燕國就被廢除。

群臣都清楚主父偃是個狠角色,就有人跟他說,做事要悠著點。但主父偃滿不在乎,說:“我一直貧窮,混了四十多年也沒混出個名堂。”而且很高調地宣稱: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也就是說,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由此可見,主父偃的個性。

03

故伎重演,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主父偃本是齊國人,在齊國混得不咋地,但對齊國那些齷齪事卻打聽的比較仔細。

齊王劉次昌跟他的姐姐紀翁主有一腿,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次昌,可劉次昌的孃親紀太后不幹,主父偃就不高興了,向漢武帝劉徹奏了一本:

"齊國臨淄有10萬戶人家,僅租稅一項,就有黃金24萬兩之多,人民富饒,超過長安。除非是皇帝的親弟弟或最心愛的兒子,不應在那裡當王。而今齊王的血緣關係越發疏遠,又聽說劉次昌跟他姐姐淫亂,請乘機整頓。"

劉徹一聽說齊王比自己還富裕,就紅眼了,任命主父偃去齊國做國相,處理這事。

主父偃到任後,以雷霆般的速度逮捕了王宮的侍女跟宦官,供詞中牽連到劉次昌。劉次昌恐懼,服毒自殺,齊國也被除掉啦。

齊王劉次昌自殺,趙王開始緊張了,當年主父偃曾經長期呆在趙國,知道趙王那些齷齪事不比齊王少。於是,趙王先下手為強,就告了主父偃一狀,說主父偃脅迫齊王自殺。

劉徹勃然大怒,召回了主父偃,投入了監獄。主父偃只承認接受諸侯國的賄賂,不承認脅迫齊王劉次昌自殺,劉徹就有了赦免他的意思。

由於主父偃一向人際關係不好,這時候御史大夫公孫弘就跳了出來,說:

"齊王(劉次昌)自殺,沒有兒子,封國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設郡縣。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殺他,無法向天下解釋。"

公孫弘此公也是典型的陰險人物,平日裡一團和氣,不與人爭,但在節骨眼上毫不手軟,經常使出致命一擊。

朝中大臣都因為主父偃喜歡揭發別人的隱私,頗為害怕,紛紛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終被滿門抄斬,死前家有數千賓客,竟然沒有一人為其收屍,只有洨孔車一人埋葬了他。

從這個過程來看,主父偃還是勇於任事的,但做事就得罪人。誰屁股底下能幹淨得了呢?更要命的是,主父偃自己屁股底下也不乾淨。即便是乾乾淨淨也會遭受誣陷、栽贓,自己擦不淨屁股,還去管別人那些髒事,豈能久遠呢?

但主父偃不在乎這些,他的信條是“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他實現了這一目標,也算是一個有血性的牛人。


豹眼看歷史


有能力,如果不知謙退敬畏的話,很容易將路走死。

漢武帝時期的能臣主父偃,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但最終沒能逃過驟貴驟滅的可悲宿命。

主父偃是個有稜角、很功利的人,早年間,他熱衷於長短縱橫之術,對儒家的仁義道德始終沒有太大的興趣。因為與傳統讀書人格格不入,主父偃無論走到那裡,遇到的盡是冷眼、排擠。

憂憤難平之下,主父偃西入函谷關,來到京城,想用孤注一擲的辦法將一身能耐賣給帝王家。

《資治通鑑·漢紀十》記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主父偃聯合嚴安、徐樂兩人,很冒失也很大膽地向漢武帝上了一道奏章,主父偃這道關於對匈奴作戰的奏章,見地深刻,不拘一格,漢武帝看了大為讚賞,當天就召見了主父偃三人,並稱“何相見之晚也!”

漢武帝雄才大略,用人一向有氣魄,隨後便將主父偃三人任命為郎中。

主父偃確實有能力,用一道奏章敲開漢武帝這扇帝王大門後,他一發而不可收拾,隨後不久,他即為漢武帝獻上了解決大漢百年難題的“推恩令”。

元朔二年,主父偃上奏漢武帝說,古代諸侯封地不過百里,容易制服。如今諸侯封地方圓千里,對他們控制松,他們就驕奢淫逸;對他們控制嚴,他們就依靠自身的強大而聯合起來對抗朝廷。如果用法令強硬削減他們的封地,他們就會反叛,以前晁錯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依臣看,要解決這個難題,應該注意一點,如今諸侯都有不少子弟,而繼承人只有一個,其他的即使是骨肉也沒有尺寸之地可封,這樣不利於宣揚仁孝之道。陛下如果命令諸侯推恩將土地分封給其他子弟,給他們封侯,這樣人人得其所願,必定歡喜。如此施以恩德,實際上是分割諸侯國,不削減他們的土地而在無形中削奪了他們的實力。

以仁孝道德之名行削奪之事,諸侯無法反對,諸侯子弟更會強烈擁護,這是將陰謀玩成了高尚,大漢百年難題經他這麼輕輕一點進而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見主父偃的的眼力有多毒,智商有多高,對人性的拿捏有多勁道。

除了推恩令,元朔二年,主父偃還有大作為,同樣是格局很大,落點很準。他先是建議漢武帝在奪取匈奴黃河以南的地區設置了朔方郡,跟著又拿出了“徙豪策”——遷徙各郡國的豪強及財產超過三百萬以上的富人到茂陵。

設朔方郡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匈奴問題;徙豪策則是為了杜絕地方豪強做大,加上推恩令,一年之內,主父偃三次出手,次次都是戰略大手筆,而且極具執行性,不誇張地說,如果主父偃有人臣的操守,他是有資格成為盛世名臣的。

漢武帝也給了他這樣的機會,一年之內,他四次升遷,直接爬到了中大夫的高位。

然而,主父偃在本質上卻距離盛世名臣很遠,靠著能力發跡之後,他不是露出了原形,而是絲毫不掩蓋原形,總之一句話,他是膽大妄為的很。

人性使然,膽大妄為的人一般都會熱衷於三件事:在野心的驅使下圖謀不軌;在貪念的驅使下大肆斂財;在妒恨心的驅使下瘋狂地整人。

漢武帝為雄主,圖謀不軌這樣的事,主父偃不敢幹,但在斂財和整人上,他則是毫無顧忌。

有些人之所以能力越大,破壞力越強,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胸懷,慾念太重。

主父偃是個沒有胸懷的人,功成名就沒有讓他學會善待過去,正相反,有了權勢之後,他是更加怨恨鬱郁不得志的過去,怨恨那些曾經輕視過他的人。

主父偃是齊國人,當他做到齊國國相,衣錦還鄉時,面對不遠千里前來迎接他的父老鄉親,他沒有選擇以德報怨,而是冷眼相對。

當初你們一個個地全都瞧不起我,現在又都來巴結我。

你們就是一群勢利小人。

因為有這樣狹隘的心理,主父偃做了一件事,朝地上扔了五百金,然後轉身離開,意為散金斷交。

不能善待過去的人,必會踐踏現在、未來。

對父老鄉親,主父偃薄情寡恩,對朝中同僚,主父偃則是飛揚跋扈的做派,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顯示他當下的春風得意。

朝中諸臣見主父偃不是善類,為免遭他的算計,紛紛拿錢財來賄賂他。對於這些賄賂,主父偃來者不拒,在他心中,出人頭地為的就是富貴權勢,謙虛謹慎那是枉為人生。

見他不知收斂,有人善意地提醒他,你太驕縱了!這樣會引來災禍的。

然而,主父偃卻不以為然地說: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這話的意思是說,人生玩的就是心跳,就是一場豪賭。只要活著能享受王侯一樣的五鼎之食,何必害怕死的時候遭受五鼎烹煮的酷刑。

為了能夠始終握住富貴權勢,還是在元朔二年,主父偃很快將他的能力用偏了,在他看來,不擇手段地打擊諸侯,不僅能夠顯出他做事的魄力,而且能夠贏得漢武帝青睞。

客觀地講,做這樣的事如果能掌握一個度,確實能夠達到雙贏的效果,遺憾的是,主父偃整起人來卻是專從別人的隱私入手,而且手段極其狠毒。

聽說燕王劉定國與父親燕康王劉嘉的姬妾私通,並且奪走了弟弟的妻子,私自殺了肥如縣縣令,主父偃立即上報漢武帝,要求誅殺燕王。

燕王得知自己的醜惡行徑被揭了個底朝天,自知罪責難逃,只好自殺,封國也因此被廢。

雖說燕王死有其罪,但主父偃在其中自覺地扮演惡犬打手,實際上也是玩火,按說憑他的智商應該能夠看到其中的兇險,但因為整人幾乎上了癮,他的智商早已讓位給了驕橫。

驕橫之人,往往也是好嫉恨之人。

只好發覺有人瞧不起他,必定會把人朝死裡整。

還是在元朔二年,主父偃有意和齊厲王聯姻,但齊厲王劉次昌的母親紀太后不同意。主父偃自覺被怠慢了,於是故技重施,開始瘋狂報復打擊齊厲王。

主父偃對漢武帝說,齊國都城臨淄有十萬戶,市場的租稅有千金,人口多而且富裕,超過京城長安很多,不是天子的親弟弟、喜愛的兒子,不能在此封王。如今齊王在天子的親屬中日益疏遠,而且我還聽說他和他的親姐姐紀翁公主私通,請陛下懲治他!

挑撥是非,揭人醜底,主父偃這麼幹,雖能得一時之逞,但必定會遭人痛恨。

漢武帝這一次沒有立即治齊王的罪,而是任命主父偃為齊國國相,到齊國去審查齊王。

主父偃到齊國之後,行事異常歹毒,大有非整死齊王不可的架勢。

齊王見難逃魔掌,最終飲藥自殺。

主父偃年少時曾遊歷齊國、燕國、趙國等地,眼見燕國、趙國接連毀在他的手裡,趙王劉彭祖害怕自己會成為主父偃下一個打擊的對象。

思來想去,趙王劉彭祖決定先下手為強。他上書控告主父偃收受諸侯鉅額賄賂,逼殺齊王,實乃罪大惡極之人。

這兩條大罪,尤其是逼殺齊王,讓漢武帝勃然大怒,於是主父偃被逮捕入獄。

在獄中,主父偃對收受諸侯賄賂表示服罪,但拒不承認逼殺齊王。漢武帝權衡之後,認為可治其罪,不必誅殺。

這時候,丞相公孫弘站出來,給了主父偃致命一擊。

公孫弘對漢武帝說,齊王自殺,沒有後代繼承,封國廢除後設為郡,領土歸朝廷。這件事,主父偃是首惡,陛下不誅殺主父偃,無以向天下人交代。

漢武帝一聽這話,不再猶豫,隨即下令將主父偃滅族。

主父偃這是惡事做的太絕,整人整的太狠,已成犯了眾怒的首惡之人,這樣的人是無人願保的,因為保他,黑鍋無法安放,更無法向世道人心交代。

從元朔元年到元朔二年,一年之間,眼看主父偃起了高樓,又眼見他塌了高樓。

丞相公孫弘的致命一擊,可謂是警句!值得張狂有才之人銘記!

有才切不可成首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