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諾蘭眼中的《敦刻爾克》

對於喜愛戰爭電影的影迷,《敦刻爾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敦刻爾克》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敦刻爾克大撤退歷史事件改編的故事。講述的是當時大戰期間,德軍一路高歌猛進,英法聯軍節節敗退被逼到敦刻爾克港口等待救援。

“戰、無法抵抗德軍的裝甲炮彈,只會導致全軍覆沒”,“撤、則有損軍人形象,日後如何苟活於世”。

正是此生死存亡之際,英國首相丘吉爾命令不要做無謂的犧牲,能撤多少撤多少,為將來的捲土重來保留實力。歷史也證明了此次命令是多麼的英明。

《敦刻爾克》是一部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拍攝完成。影片於2017年9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好評如潮,豆瓣高達8.4分,好於86%的戰爭片,好於89%的歷史片

該片自上映以來,席捲各大電影節獎項,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剪輯、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大獎,也被評為了美國電影學會獎年度佳片。

克里斯托弗諾蘭眼中的《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豆瓣評分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名字想必應該不會陌生。

他早期的電影風格以懸疑為主,28歲以一部《追隨》年少成名,緊接著的《記憶碎片》讓他備受關注。

那時的他只能說還是一個本土的小導演,但《蝙蝠俠.俠影之謎》橫空出世則讓他享譽國際。狂攬3.52億美元全球票房,入選年度票房前三甲。趁熱打鐵,《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也相繼問世。

《敦刻爾克》則是由諾蘭導演的第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從現在的結果來看,無疑他是成功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分析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

從成名作《追隨》到盛名的《盜夢空間》,我們不難看出諾蘭已經把懸疑類的電影玩轉到出神入化了。但懸疑類電影有一特性,我們無法知道事情的結果,這樣導演就可以用大量的反轉再反轉讓我們跟著他的節奏走。

但《敦刻爾克》不行,它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二戰故事。每個人都知道最後英法聯軍都已經撤回了英國,那就肯定無法用懸疑的表現手法讓大家好奇這個故事的發展趨向。那麼又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的看下去呢?這就體現了諾蘭的導演功力了。

克里斯托弗諾蘭眼中的《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海報


1.採用非線性敘事風格,弱化主角、壓縮對白數量,3段場景來回切換,體現戰爭的殘酷無情。

影片的開始用極其簡單的“敵軍把英法聯軍逼退到了海邊”13個大字交代了故事背景,但這13個大字卻連續重複了4遍,且每一遍重複後續都加上了更為豐富的內容。

最後變成了“敵軍把英法聯軍逼退到了海邊,受困敦刻爾克,等待命運宣判,渴望著被救援 ,渴望奇蹟出現”。每重複一遍,加大內容,代表著戰爭形勢又嚴峻了一分。

即使沒有看到敵軍,配合著獨特的音效,緊張的壓迫感也越來越強烈,大戰一觸即發。

克里斯托弗諾蘭眼中的《敦刻爾克》


整部影片沒有過多的渲染宏觀的戰爭場面,甚至連一個敵軍的正面鏡頭都沒有。有的只是敵軍的炮火連天,彷彿離我們越來越近。

他沒有采取傳統的戰爭片模式,沒有《血戰鋼鋸嶺》濃烈的個人英雄主義,沒有《決戰中途島》的視覺特效,甚至於連主角都沒有。對話更是寥寥無幾畢竟在生死關頭沒有人會成為話癆,他們在等待宣判,渴望奇蹟

他採用的是三線性敘事方式,描述了沙灘、海面、天空3個場景。一個是沙灘上的一星期,一個是海面的一天。,一個是天空的一小時。每個場景雖是獨立的,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讓我們對於戰爭不寒而慄。

我就從沙灘跟海面兩個鏡頭分析一下諾蘭是如何做到讓我們不寒而慄的。

1.沙灘

一小部分英法聯軍敗退到一個破棄的船上隱藏,“和諧的”等到海面漲潮離開。伴隨著幾聲槍響打破了這一平靜,大船被射了幾個透明窟窿,海水開始湧入船裡,船隨時會翻。

此時,他們就慌了,他們也不想葬身於此,就開始“商量”下去幾個人讓船隻減重浮起來離開此地。可是現在下船無疑就是自殺,又有哪個願意下去送死呢?於是,他們開始爭吵,毆打了起來。

雖然他們是軍人,但是他們也只是一群有著血肉之軀的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不是聖人,他們也害怕,他們也不想死。他們只是想回家見見自己的親人,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飯而已。

戰爭是殘酷的,這場戰場註定有許多人無法完成這個願望。

克里斯托弗諾蘭眼中的《敦刻爾克》

2.海面

英國飛行員被敵軍轟炸過後,漂浮在海面的戰機上,然後被一個去敦刻爾克支援的漁船救了上來。

剛救上來的時候他像一隻受傷的小刺蝟蜷縮在甲板的角落裡,用他那“堅硬的外殼”抵禦著一切。他低著頭,神色慌張,害怕極了。他哪裡都不願意去,只想待在甲板上,只想回家。

克里斯托弗諾蘭眼中的《敦刻爾克》


小男孩不理解的問老闆他是懦夫嘛?老闆說:“你要是被炮彈炸過也一樣,他處在炮彈休克症中,也許以後一輩子都是這樣了。”

這讓我想起了上世紀60年代的那場越南戰爭。那場戰爭以美軍傷亡35萬人而宣告失敗,但卻有40萬人患上了嚴重的戰爭後期症。

這些士兵無法忘記戰爭中那血淋淋的一幕幕,唯有靠吸毒、酗酒、鬧事麻醉自己,更有甚者靠自殺來結束這一切。

在戰爭面前,人類不過是一粒塵埃。

2.鑽研歷史文獻、把握拍攝細節,最大化還原戰爭的真實性。

諾蘭是一名英國導演,從小敦刻爾克的故事他都已經熟背於心。

創作初期他還是聘請編寫過《敦刻爾克:被遺忘的聲音》一書的歷史學家約書亞·列文作為本片歷史顧問,二人還一同拜訪當年老兵,只為了大銀幕上能更加真實的還原戰爭。

這讓我想起了由麥兆輝和莊文強合作導演的電影《關雲長》。

關羽過5關、斬6將,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瞭然於心,但導演卻另闢蹊徑,中間卻穿插著關羽跟嫂嫂那“不為人知”的故事,以至於槽點滿滿。

也不知是導演不瞭解這段歷史,還是故意而為之。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場偉大的勝利,也是歷史奇蹟。但奇蹟不是憑空就能出現的,它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1天時

敦刻爾克大撤退歷時9天,其中大多數天氣是陰雨天,大霧、小雨以及瀰漫的硝煙,能見度極低。德軍不得不放棄狂轟亂炸,真正大規模的戰鬥其實也不過就兩天時間,這就給了英法聯軍大量的撤退時間。

為了拍攝出真實感,諾蘭放棄使用特效,故意挑選這種天氣進行拍攝。能見度極低,對於攝影跟導演則需要更強大的業務能力,這就使電影有更強烈的真實感。

其中有時候因為風太大,吹散了道具,不得不NG重拍。1條、2條、3條……直到拍攝到滿意的鏡頭為止。

2.地利

在德軍的裝甲車轟炸之下,僅僅依靠老天幫你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地形的幫助。通往敦刻爾克港口的道路多是泥濘沼澤,裝甲車很難通行。

即使艱難通行,也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有可能還會得不償失。故不得已德軍放棄了最先進的裝甲轟炸,改用空軍轟炸。

這點也可以在電影中體現出來。故整部影片沒有看到一輛裝甲坦克,只有空中的飛行員跟敵軍的殊死搏鬥,阻擋著敵軍的前行。唯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沙灘上大撤退的士兵。

3.人和

此次撤退我們是正義的一方,故能夠得到大量民眾的支持。這次行動需要大量的船隻,英法聯軍頒佈消息後,一呼百應,小型漁船、輪渡、私人潛艇等各種民間船隻紛紛駛往敦刻爾克救援。如果沒有這些船隻,奇蹟也是不可能發生的。

影片通過一個普通人的小型漁船視角展示了當時民眾的心態。軍人害怕戰爭,他們更怕戰爭,但是他們還是要義無反顧的前行。

如果不去救援這40萬的英法聯軍回家,那隨之而來的就是德軍了,到時候國就不復存在了。國已亡,家何在?

所有的船隻到來之時,有的軍人歡呼雀躍,有的眼淚溼潤,有的到家了擔心民眾不待見他們,怕罵他們是“丟盔棄甲的懦夫”。

等下了火車才發現自己多慮了,這次的戰略性撤退是為了更好的歸來。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克里斯托弗諾蘭眼中的《敦刻爾克》

民間漁船接戰士回家

歷史上“敦刻爾克大撤退”全部都是一些年輕缺乏戰鬥經驗的新兵。諾蘭拍攝這部電影則大量聘用新人,只接受23歲以下的新人,只為了真實。

拒絕特效跟綠幕摳圖,全部採用IMAX實景拍攝,這在電影史上也是難能可見的。其中僅僅為了一個鏡頭,採用了6000位群眾演員。不得不佩服諾蘭對於電影的執著,吹毛求疵才是一個電影人應有的態度。

克里斯托弗諾蘭眼中的《敦刻爾克》

沙灘等待撤退的士兵

如果有人熱愛戰爭,那他肯定沒有經歷過戰爭。

一部好的電影觀影結束後不僅能讓觀眾覺得“爽”,更要讓觀眾學會思考。

好萊塢商業電影完全有能力製造更為宏大的特效戰爭場面,但被諾蘭拒絕了。他只想認真的講故事,還原觀眾一個更為真實的戰爭世界。

從早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中期的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現在的敘利亞戰爭等等,全球也大大小小經歷了不少的戰爭。

戰爭對於社會、家庭、個人的破壞那是極大的。《何以為家》中的小男孩贊恩為了逃避敘利亞戰爭來到了黎巴嫩,一個人住在貧民窟裡。流過浪、討過飯、做過雜工,還要照顧比他小的妹妹。飽一餐、餓一餐,這頓不知下頓在哪。

這時候的我們還依偎在媽媽的懷裡,他卻承受著本不該他這個年齡承受的一切,皆因為戰爭。

其實他的願望很簡單,他只想上學,只想枕著枕頭睡覺。這個我們每天發生的普通事情對他來說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克里斯托弗諾蘭眼中的《敦刻爾克》

更讓人淚目的是,這電影不是虛構的,這個小男孩是真實存在的。所有的電影情節都是真實發生在小男孩的生活中的。

其實像這樣的例子全世界比比皆是,我們應慶幸偉大祖國的強盛,讓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受戰爭的紛擾。

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亞里士多德

願世界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