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大明出一聖賢,中國哲學巔峰,王守仁究竟是個什麼人?

引言

自從北宋朱熹開創理學以來,以理學為主的新儒學變成了明朝的官方思想,為了推廣這樣的思想,朱元璋當年甚至都稱自己是朱熹的後人。但是朱熹的學問還是擁有一定的門檻,普通人不能理解,哪怕是讀書人也不一定能夠真正掌握其中的道理,而在中明時期出現的王陽明的心學,明顯具有更強的普適性,陽明心學不僅對本國的文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對於四周的國家也有不小的推動作用,現在甚至有學者認為如果沒有王守仁開創心學,就根本不會有後來日本的明治維新。

三百年大明出一聖賢,中國哲學巔峰,王守仁究竟是個什麼人?

幼年王守仁

王守仁的家鄉在浙江北部的餘姚,江南地區從隋唐時期就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百姓極為富庶,文化底蘊也十分的深厚。小王的家庭雖不是顯貴,卻世代都是讀書人,祖父熱愛讀書卻不考取功名,父親年輕的時候才名遠播,並且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一舉中了狀元,穩步進入了仕途。

王守仁出生時外面產生了自然奇觀,他出生之後一直到四五歲還不能說話,長至六歲時,他的祖父有一日在家中背書,有一句儒家經典突然記不起來,身邊的王守仁突然開口,將祖父遺忘的那句經典念出,眾人才真正意識到這個孩子不一般。

三百年大明出一聖賢,中國哲學巔峰,王守仁究竟是個什麼人?

後來王守仁的父親狀元及第,要在北京做官,所以把還是孩子的他接到了北京唸書,誰知道這個小孩來到京城之後並無任何的不適應,反到很快的和學堂中的學生們打成一片,並且經常領著他的同學們逃課搗亂。他的父親是當紅的讀書人,無論是在做學問還是品信上都受到他人的尊敬,而小王守仁卻秉性頑劣,並不討授業先生的喜歡,為此他的父親也十分的擔憂。

等王守仁再長大一點後,他有了另外一個愛好,那就是下象棋,為此幾乎就是茶飯不思學業完全放在一邊,他的父親實在氣不過就趁機將他的棋具一舉扔到了河裡,得知消息之後的王守仁還悲痛的做了一首詩來懷念他的寶貝棋具。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的財富,我們已經說到了王守仁從小浸潤在一個以學習為樂的書香家庭,此外他的父親對於他最後能夠成聖也是十分重要,王父對於兒子一直以來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雖然難免帶上封建家長的一些類似於古板的不好特徵,但是父親的正直、寬容,最重要的是對於兒子的愛,使得王守仁長成了一個雖然心思古怪卻開朗正直的青年。

在王守仁此後的人生當中,他將經歷許多的挫折,幾次都差點喪命,但他每次都憑著自己正直、樂觀的天性,成功渡過危機,既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國家,如果說他從小就生活在高壓和黑暗之中,是斷然不會有這樣的品性的。

三百年大明出一聖賢,中國哲學巔峰,王守仁究竟是個什麼人?

他幼時讀書,先生曾經詢問他讀書的志向,身邊的同學紛紛說是為了考取功名,為生民立命,唯獨王守仁回答說要成為聖人。他這個志向使得先生一時語塞,又不能反駁,又覺得他有些異想天開。但是這句成聖的誓言卻並非小孩的一句戲言,王守仁為實現這個目標,幾乎付出了一生的時間。

成年之後

當他成年之後,他的父親讓他隻身趕往江西去和幼時定下親事的未婚妻成婚,希望婚姻能夠使這個心思不定的孩子更加的成熟。王守仁來到江西娶了妻子,在岳父家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為祖父去世回到老家奔喪。

在回家的路上,他碰到了當時的一位儒學大師,在聽取了這位大師的教導之後,他試圖理解所謂的"格物致知",按照朱熹的意思,只要運用了這個方法論,就可以參悟真理,而後成為所謂的聖賢。王守仁懷著對於成聖的期待,與朋友相約要參透所謂的"格物致知"。

三百年大明出一聖賢,中國哲學巔峰,王守仁究竟是個什麼人?

在一片竹林當中,他和友人一起面對著翠竹開始了格物,他的友人在堅持了幾天之後表示自己天資有限所以放棄離開了,唯獨王守仁依舊在竹林當中,希望通過格竹成聖,但是他面對著竹子數日,最終吐血暈倒,也沒有參透其中的道。

而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王守仁對於朱熹的思想產生了懷疑,他覺得所謂的格物並不是成為聖人的方法論,真正成聖的方法還需要自己去尋找。

三百年大明出一聖賢,中國哲學巔峰,王守仁究竟是個什麼人?

在竹林格物失敗之後的王守仁大病一場,覺得還是先考個功名找點事情做吧,於是開始發奮努力讀書,果然在第二次考試中登科,成為大明建朝以來最年輕的進士之一。

為官之路

考上科舉之後的王守仁因為自己的正義得罪了不少人,當時正是正德皇帝當朝,這位年輕的皇帝十分的任性,寵幸宦官不理朝政,而王守仁就因為頂撞深受皇帝信任的一位宦官而被髮配到了西南的龍場也就是貴州做一個小官。

要知道當時的貴州不比現在,當時的貴州住的都是少數民族,自然環境也很惡劣,瘴氣毒蟲橫行,普通的人到那裡之後很難生存。而王守仁的情況更為兇險,他先是在北京因為諫言而被打了四十廷杖,後來被貶官至龍場,而在來時的路上又被宦官所指派的錦衣衛追殺,在原本身體孱弱的情況下來到此處,一下子便生病了。好在他身邊有三個僕人,一直在照顧他。

在龍場住了一段時間後,他見到了三個來自中原地區的人,原本他想找個機會趨同他們交談,但是沒想到這三個人來到的第二天便陸續全部離世了。

三百年大明出一聖賢,中國哲學巔峰,王守仁究竟是個什麼人?

聽到消息的王守仁帶著三位僕人去埋葬這三位陌生人,在埋葬完後,他對著荒冢中的人潸然淚下,既是感嘆自己如他們一般生事飄零,但更多的則是對於世人的憐憫,是一種普世愛人的悲慟。

經此死生大事後,王守仁的對於心學的理解逐漸的成熟,他為自己搭建了一口石棺,一日他正躺在棺材裡面閉目沉思,忽然便理會了世間所有的真諦,直直起身長嘯,就在這個晚上,人類歷史上也能稱為偉大的陽明心學誕生了。

寧王變亂

此後王守仁在龍場開設學堂,教化百姓的同時引來了天下許多讀書人旁聽,朝中聽聞之後便讓他升官做了西南的巡撫。就在他任職巡撫的時候,位於南方的寧王發動了變亂,殺害了朝中派到地方的許多重要官員,集結了大量的人馬,情況十分的危及。

三百年大明出一聖賢,中國哲學巔峰,王守仁究竟是個什麼人?

而王守仁面對著這樣的危機,並沒有慌亂,他冷靜的排布手下為數不多的幾支雜牌軍,創造輿論來誤導寧王,最終一鼓作氣攻下了他的老巢,平定了這一場時長四十三天的動盪。也就是經此一役,王守仁的名聲徹底的傳播了出去,天下無論是不是讀書人,都對他十分的崇拜。

後來的王守仁依舊不斷地開設學堂,在各地講學,他所創造的心學理論是一門普世的理論,無論你是否識字,你都可以去聽他的講課,接受他對你的引導。後來嘉靖皇帝承製,對於這位老臣並不是很喜歡,一再的使用皇權對他進行壓迫。

結語

王守仁去世於回鄉的途中,期間許多接受過他指導的學生來看望他,有人問他這輩子是否有什麼遺憾,有什麼需要交代的事嗎?他的回答令人動容: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他的一生都在為完成少時成為聖人的夢想努力,他的功業光耀史冊,對於後人而言,他就是聖人,是一位沒有距離感,普世親民的聖人。


參考文獻

《明史》

《傳習錄》

《萬曆野獲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