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弄瓦之喜"與"弄璋之喜"的背後透漏著什麼

對於新生命的降臨多少都是一件令人開心的,值得慶幸的事情。有成語"弄瓦之喜"和"弄璋之喜"。分別表達了生女孩和審核男孩。同樣是新生命的誕生,為什麼說法卻不盡相同。

中國古代是一個農耕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於人口數量。一家人人口多自然從事農業活動的時候就會相對輕鬆,因此會有"多子多福"這一說法。

成語

"璋",的本意是好的玉石。在《詩經》中也有提到,"乃生男子,載寢之床,在衣只裳,在弄之璋。其泣嗅嗅,朱帶斯皇,室家君王。"

就是說,如果生下男孩,就讓他睡在床上,待遇很好;如果他哭聲響亮就代表他前途無量。

我國古代對玉器極為重視,甚至有"國之重器"的說法。玉石代表著美好的品德,同時兼具了"仁、義、禮、智、信"這五種美好的品德。

此外,在古代,封建統治者對玉也極為重視:就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使用的玉璽便是和氏璧改造的,此後歷朝歷代都使用這塊玉璽。

成語

隨後玉璽丟失,建立新國的皇帝重新制作國璽的時候,也是首先選擇玉石材質。

而"弄璋",則是暗示:這家生的孩子是一個男丁,因為祭祖也好,參與朝廷事務也罷,都只有男子才有資格參與,女子自古以來是不能參與祭祖活動和從政的。

而"弄瓦"指的不是瓦片,是說紡錘,當時成陶土製品為"瓦"。

《詩經》中"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議,唯酒食是議,無父母治催"

成語

就是說如果生女孩就讓她睡地上,給她個陶片玩,學會紡織別給父母添麻煩就行。

在古代,我國小農經濟模式下,對於女子來說,不論是出身貴族還是出身平民,最起碼要會一些刺繡之類的手藝,刺繡被視為手巧的象徵和證明。

單單從《詩經》裡就可以發現古時候對於生男生女的不同待遇。

成語

一字之差,差別甚大。男孩生下來就飽受愛護,一家人都對其充滿希望;女孩生下來,要求不過是不要給人添麻煩就行。

但是現在看來,弄璋之喜與弄瓦之喜已經幾乎不存在什麼區別,但是自古以來的這種傳統思想,根深蒂固,還是有不少因為男女鬧出來的,關於性別歧視的種種事件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