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魏說詩之八:再說詩禮樂

老魏說詩,現在開講。

話說有次我們說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三者的關係,總感覺話沒說透,少睡了幾個晚上也沒想太明白,那一天上課,講著講著,靈光那麼一閃,似乎有點想明白了。

還是先從“興於詩”說起。理解這句話的關鍵是“興”這個字。我們知道,“興”是《詩經》的一種寫作手法,《詩詁》講“興者,感物而發”,就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引發對於普遍現象的思考,起到舉一反三、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詩經》裡的很多作品,都是通過對鳥獸花木等自然現象的描述,進而激發讀者的興趣,引發讀者的共鳴,加深讀者的理解,最終達到掌握全詩主旨要義的目的。而孔老師將“興”用在這裡,是借用《詩經》這種“興”的手法,來說明一種學習的方法。《詩經》記錄和反映的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歷史、政治、軍事、農業、祭祀、愛情、婚姻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讀了《詩經》,對當時的社會就有了基本的瞭解。當然了,除了對這些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記錄以外,更重要的是對這些現象的情緒反應,愛恨情仇,抑揚褒貶,對讀詩之人都會有啟發,有借鑑。孔老師所謂“興於詩”,就是要通過對《詩經》裡面這些豐富的知識、行為和觀點的學習和掌握,進而形成自己的一種認識和能力,什麼能力?興觀群怨、事父事君的能力,也就是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詩是解決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和本領提升的問題,屬於生存技能層面。

一個人能力再強,本事再大,也不能為所欲為,否則就要為害社會。孫猴子本事大,沒有緊箍咒敢把天捅個窟窿,那還行?“禮”就是這個緊箍咒。禮最早是在舉行祭祀、朝會時要遵守的各種規定,比方什麼級別的演奏什麼音樂,表演什麼舞蹈,供奉什麼貢品,使用什麼器皿,那規定的是相當詳細。我看過《禮記》,關於飲食標準就專門用了一章進行論述,什麼人什麼時候吃什麼怎麼吃都做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所以當孔子知道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就怒不可遏,大罵其不是東西,因為按照規定,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是六佾,公卿不過四佾,季氏作為公卿,居然敢用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句名罵流傳至今,用起來依然很解氣。都知道孔老師是要“克己復禮”的,“禮”到了他這得以發揚光大,賦予了新的含義,所謂“禮也者,理也”,這個“理”我琢磨了一下,最起碼有四層意思。首先是條理,也就是章法,做什麼事要想做到有條理、有章法,就要劃定一些條條框框,這就是規矩;其次是道理,就是做什麼事要有依據,有出處,有說法,不能隨意所為。我們常說,你做的這事有道理,他做的那事沒有道理,就是這意思;第三是法理,就是要符合法律規定;最後是天理,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老百姓常說,傷天害理,天理不容。“禮者天地之序也”就是講,禮是用來維護天地秩序的。因此,孔子在政治上是講禮治的,要將禮上升為國家層面,成為治國方略。我們知道戰國時期還有個法家,崇尚法治,與儒家的禮治格格不入,秦王朝法家當政,就有了焚書坑儒,這是後話。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說不符合規定的事不要去看,看了就想照著學;不要去聽,聽了就會有想法;不要去說,說了就會影響別人;不要去動,有行動就會有後果。看,這不就是規範人的行為、避免跑偏嗎?所以“禮”屬於社會道德層面。

人之所以為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有情感需求,如果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和生存需要,天天想著掙多少票子,買多大房子,坐多高位子,那和動物還有什麼差別?還又不能突破各種法律和道德的制約和管束,簡直就像關在籠子裡的動物,那種感覺能好到哪去?緊張、焦慮那是必然的,得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一鬱(抑鬱)這樣的時尚病也是必然的。這時候就需要樂了。詩是用來唱的,自然離不開音樂,舉行大型祭祀和慶祝活動,更離不開音樂,所以樂和詩、禮是分不開的。我們這樣說是為了通俗一點,其實在孔子看來,樂可遠不止如此,他講“樂也者,節也”,“節”就是節制、控制,要想演奏出好聽的音樂,必須按照一定的節律,各種樂器之間要互相配合,力度要恰到好處,否則就是亂彈琴,就是噪音,所以,需要節制。好的音樂,陶冶性情,抒發感情,善於彈奏樂器的人,以及聽慣了音樂的人,就能夠很好的節制自己的感情,像演奏音樂一樣,張弛有度,抑揚得法,高低和諧,進而達到遇事不急不躁,不怒不惱,溫文爾雅的境界,守規矩又感覺不到規矩,也就是孔老師七十歲才修成的"隨心所欲不逾矩",所以說“樂者天地之和也”。和詩、禮相比,樂是形而上的東西,孔子聽到好的音樂可以“三月不知肉味”,狂躁的人聽到舒緩的音樂會安靜下來,萎靡的人聽到激昂的音樂會振作起來,可見“樂”可以陶冶情操、涵養性情、純淨心靈,用於人格完善和人性修養,屬於精神追求層面。

關於詩禮樂三者的關係,在孔老師看來,還是要以禮為核心的,“不能詩,於禮繆;不能樂,於禮素;薄於德,於禮虛。”沒有學好詩,就不能正確理解和遵守禮,沒有掌握樂,禮執行起來就顯得有些單調乏味,如果沒有德,那禮就如同虛設,沒有意義。什麼是德呢?“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比方,詩禮樂是兄弟三個,詩是老大,要幹活掙錢養家。禮是老二,要操持家務,管教家人,維護正統。樂是老三,看似不務正業,乾的卻是大事,讓一家人精神充實,其樂融融,累並快樂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