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讀《論語》沒用,真的就一文不值嗎?

接上篇(第二篇)

一:述而第七。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依靠,而遊嬉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

孔子所說的道德,就是儒家所說的禮、義、忠、恕、孝、悌、中庸等儒家思想。不同於老子所說的道,老子所說的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是帝王學,是告訴統治者道法天地,純任自然,無為而治。而儒家倡導的道德是一種社會規範,是天下之公言,就是貴為帝王,作為社會倫理中的一員,也要遵守社會倫理,比如孝、悌、中庸,這就是儒家的厲害之處。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讀《論語》沒用,真的就一文不值嗎?

一句民謠:“一天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能讓帝王畏懼,為什麼?帝王也要遵守儒家的孝悌。儒家思想使社會具有一種規範性,這種規範意義重大,《韓非子》說:“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一個社會爭於氣力是可怕的。“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就是棄灰於大道必須接受刑罰。

當今社會因坐過站而搶奪公交車方向盤是可怕的,一個社會爭於氣力,沒有規範是可怕的。將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規範是必要的,人們的幸福生活需要道德和法律的雙重保障。

孔子在這裡又一次提到仁,“依於仁”,這裡的仁與《里仁》中的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裡的仁是一樣的,孔子這裡所說的“仁”,是沒有偏私之心的理智,是合乎天理的良心,是仁者心正,能夠站在客觀立場上看待人和事,對人對事公平公正。只有依於仁,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遊於藝,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孔子提倡熟練掌握六藝,優遊其中,如魚兒自由自在遊在水中一般,得到學習的自由和快樂,以六藝為涵養之境,促進全面發展,古人並重智力與體力,成功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智力是鮮花,體力是沃土。兵法上雲:“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商朝開國元勳伊尹說:“思之精所以盡其微”。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讀《論語》沒用,真的就一文不值嗎?

道教真君達觀子李筌說:“任一源之利而反用師於心,舉事發機,十全成也。退思三反,經晝歷夜,思而後行,舉事發機,萬全成也。”姜太公曰:“目動而心應之,見可則行,見否則止”。用兵打仗,軍事家立於地圖與沙盤之側,目動心應,見可則行,見否則止,這裡用的是智力。用兵打仗的萬全之策,需要軍事家退思舉一反三,經歷晝夜,思而後行,舉事發機。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所說的“三反晝夜”可不是三晝夜反。據革命回憶錄記載:淮海戰役殲敵55萬,歷時65天,中國偉人毛澤東的燈光整整亮了65個通宵。偉哉!毛澤東。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這種進德修業的秩序和方法有強大的生命力,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二:泰伯第八。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

孔子說:“一味恭敬而不知禮,就未免會勞倦疲乏;只知謹慎小心,卻不知禮,便會膽怯多懼;只是勇猛,卻不知禮,就會莽撞作亂;心直口快卻不知禮,便會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對待自己的親族,民眾中則會興起仁德的風氣;君子不遺忘背棄他的故交舊朋,那民眾便不會對人冷淡漠然了。”

這章孔子講述中庸及禮的重要性,恭敬、謹慎、勇敢、直率,都是很好的德行,但凡事過猶不及,必須用禮加以節制,才會沒有流弊。我國勞動人民有高超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這些文縐縐的語言用一句“禮多人不怪”來概括即實用又好記。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讀《論語》沒用,真的就一文不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