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楊西|撰文

漫談傳統繪畫中的石文化系列之四

奇石在傳統的石文化中,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爭相追逐的對象。翻開史書我們發現,石文化的形成竟然起源於“鼠咬天開”的混沌時期,石文化伴著地球的誕生而誕生,可謂曠世亙古。《詩經》有載:“尚之以瓊華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如此美妙的詩句,詠誦之時,不由得使人心曠神怡,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在這源頭活水的浸潤之下,開花散葉、生根結果,各種各樣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詩詞歌謠與石聯繫在一起,演繹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意象,表現著古之先民對忠貞、高尚、吉祥、永恆的美好祈願!

在這種文化意蘊的瘋狂背景下,“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奇石本無性,得來全憑緣”。文人士大夫們紛紛在自己的庭院裡疊石築山、壘石成景、宛同天開、悠閒恬靜、陶然忘機,以彰顯自身人格的皎潔及品德之完美。

《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紫禁城景福宮著名的奇石——文峰

君子以石比德的思想蔚然成風,並發展成為一種生活時尚,迅速地傳播開來,以石為主題的文化藝術作品層出不窮。“地隘風波勢已驚,更容頑險暗中傾。自嗟忠信猶防患,卻任舟人委曲行。”、“宗子維城固,將軍飲羽威。巖花鑑裡發,雲葉錦中飛。入宋星初隕,過湘燕早歸。倘因持補極,寧復想支機。”、“萬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涼。誰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淵明入醉鄉。”這些都是古人詠贊奇石的詩句。以石入畫者更是數不勝數,如唐代邊鸞的《湖石圖》,滕昌佑的《松石圖,宋徽宗的《祥龍石圖卷》,文同的《竹石圖》,蘇東坡的《怪石枯木圖》,元代趙孟頫的《石竹蘭圖卷》,顧安的《石竹圖》,張遜的《竹石圖》,明代金湜的《湘江石圖》,藍瑛的《供石圖》,唐伯虎的《墨石圖》,清代陳枚的《奇石圖》,胡公壽的《靈芝壽石圖》,金農的《奇石團扇圖》,鄭板橋的《奇石圖》,李觶的《奇石圖冊》……不一而足。

下面這幅《奇石圖》,便是清代畫家鄭板橋的一幅作品。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中極具影響的人物,他性情孤傲清冷、慵散怪癖,整日以狗肉下酒、以竹石為伴,書畫中常常隱喻社會亂象加以鞭撻,這幅《奇石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清 鄭板橋《奇石圖》

畫面上一塊峻嶒硬峭的奇石,塞滿整個畫面的四分之三,留右上角一塊空白透氣;左上角題字落款中有一首七言絕句,詩中,鄭板橋巧妙地引用了“秦始皇趕山”的典故,以石喻人,連皇帝都奈何不了他,彰顯出自己桀驁不馴的性格,可謂形象生動、入木三分!

鄭板橋的這幅《奇石圖》看似簡單,實則不凡,它應為鄭板橋此類作品中的經典。作為構圖,我在前面已經作了簡明扼要的描寫,在此也就不再贅述,僅就畫法立意作進一步的淺析。在畫法上,他以筆蘸濃淡墨,從石的左上起筆,順勢勾至頂部,然後轉至右下,勾寫結合,筆勢相連;以筆上所餘淡墨一波三折,直達底部;另蘸濃墨從起筆處往左下方畫起,畫出石的第二個層次結構,仍然沿用前法,以筆上餘剩淡墨寫至石的底部,與前一筆的一波三折遙相呼應;接著再筆蘸濃淡墨勾寫右下方另一組石理結構,此處用筆多轉折頓挫,線條甚密,以求與前面疏朗的用筆形成鮮明對比,以獲得視覺上的平衡;他仍以筆上所餘淡墨勾寫石的底部,與前兩筆呈相抱之勢,畫出奇石底部結構上的完整形態;然後再筆蘸濃墨在底部右側畫出奇石一角,以增強石的體積縱深,可謂信手拈來、濃淡對比、其韻無窮!

《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鄭板橋《奇石圖》局部


《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鄭板橋《奇石圖》局部

石的整體結構出來之後,鄭板橋根據畫面效果進行調整。他以淡墨皴擦出石的堅硬質感,然後再進一步烘染出石的層次,一塊質地堅韌、彈擊有聲、挺拔偉岸、孤寂獨立的奇石就畫完了。為了進一步體現這幅作品的意境,他在題畫詩中寫道:“片石峻嶒峭可捫,不須五嶽自稱尊。世間縱有秦皇帝,未敢鞭他下海門。”據民間傳說中記載,秦始皇讓人把觀音菩薩拋下的紅繩收集起來,編成一條“趕山鞭”,力大無比、威力無窮。他用這條“趕山鞭”將大大小小的窮山都趕到海里去了,海寧地區“兩山夾一水”的峽石地貌,相傳就是秦始皇“趕山鞭”所留下的痕跡。利用這個典故作為理解此畫的註腳,賦予了此畫更為深邃的含義。在此,我不得不為鄭板橋奇思巧構而擊掌。四行大小相間、東倒西歪、筆勁墨蒼的書法及落款、鈐印,增加了畫面的古拙渾厚,令人讀詩、賞畫、品印、觀書之時,不由得為鄭板橋將詩、書、畫、印“四絕”融於一爐的精湛技藝而拍案叫絕、歎為觀止!

《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鄭板橋《奇石圖》題詩

在歷史演變的進程中,歷代畫家對奇石所賦予崇高和永恆的推崇,非但沒有因為歷史的推進、朝代的更迭有所削減,反而越演越烈。諸多畫家都熱衷於表現與石有關的題材,以此表達自己精神上的追求,如“揚州八怪”中的金農、李鱓、汪士慎都有不少這一題材的精品傳世。其作品風格、筆墨情趣又各有千秋,顯示出自己藝術上的造詣;整體風格平淡雅逸、氣韻高古,均蘊含著文人士大夫的氣度與風骨。

《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清 張熊《石丈圖》

這幅《石丈圖》是清代畫家張熊的作品,畫法上較為嚴謹、寫實。畫面上一塊奇石從下而上成為畫的主體,玲瓏剔透、傲然屹立,具備典型的瘦、透、縐、漏、醜之賞石標準。畫中有七至八處題款題跋,有長跋也有短跋,分別為張叔未、張建謨、楊澥、王思鈞、蔣寶齡、朱聲廉、殷樹柏、張春水題。

蔣寶齡在題詩中寫道:

不成縐瘦亦不頑,狀如老人立空山。誰歟寫此一拳石?張侯目無紙六尺。筆勢直下疑有神,但鉤石廓無多皴。其色黝黑自太古,雲氣鬱結蒼苔新。張侯寫生稱妙手,野逸精工靡不有。忽看畫石筆如帚,想見酒酣墨濡首。

殷樹柏的題詩是:

削峨眉骨,追少華魄。或凹或凸,峰巒突兀。斯誠筆,搖五嶽,看解衣而磅礴。

《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張熊《石丈圖》蔣寶齡題跋


《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張熊《石丈圖》殷樹柏題跋

從題跋和題款之中,我們可以看出此幅《石丈圖》是張熊的一幅精品,因而受到眾多賞石、藏石、畫石大家的追捧,其讚賞之情充斥於字裡行間。使我們可從中窺視清人入主中原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在石文化影響下形成的狀況。

1736年9月3日弘曆繼承帝位,改年號為乾隆,他吸取雍正施政的弊端,以儒家理念為指導,施行“寬嚴相濟”的為政之道。時下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有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空間,得以進行多方面發展,使賞石文化在經歷一個短暫的冷漠之後,又火爆起來。乾隆本人對中原的石文化十分喜愛,有著極大的興趣,這種興趣和喜愛的形成,與他生在北京、長在中原而不無關係。宮中的太和殿、御花園到處是太湖石、英石、花崗石堆砌的假山、盆景,這一件件奇石構成的作品,便是他耳濡目染之藝術精品。他曾在一首詠石詩中這樣寫道:“南方石玲瓏,北方石雄壯。玲瓏類巧士,雄壯似強將”,藉以抒發他對世態的分析和認知。如果說這首詩中還殘存著一個馬背奪天下民族的自尊,稍嫌膚淺和粗俗的話,那麼下面這幅《枯木竹石圖》,卻完全折射出他對石文化所蘊含精神的敬仰和推崇,雅逸之情言於其表。

《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清 乾隆《枯木竹石圖》

畫面上,一塊上大下小的奇石,被他安置在畫幅五分之二的中央,呈倒置之態,頗有幾分徐渭的遺韻。石後一株枯樹蜿蜒向上生長,五六竿修竹穿插在石與樹之間,稀稀朗朗。畫幅上方五分之一處為題跋,一方“古希天子”的朱文圓印和一方“八徵耄念之寶”的朱文方章,蓋在畫上正中的位置;落款處鈐白文“得佳趣”、“幾暇怡情”二印。其餘之處的題跋分別為臣汪由敦敬題、臣介福敬題、臣于敏中敬題。

畫面右上方,為乾隆的一段題跋:

枯木竹石之作,昉於東坡,蓋名流墨戲,文章翰墨之餘,自然流露發現耳。幾餘偶以寄趣,政自覺天機盎溢,然以簡靜出之,不欲過於縱逸,見者或許其善學柳下惠耶?丁丑嘉平御寫並識。

《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乾隆《枯木竹石圖》乾隆題跋

汪由敦的題跋為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

竹君聖之清,石丈靜而壽。

古木全其天,冬晦合蔚茂。

文蘇遊戲攄性真,化工默運允通神。

豈惟揮翰餘清新,熙熙宇宙方同春。

介福的題跋是詩一首,于敏中的題跋為七言絕句兩首。這些題跋雖存些許浮華、恭維之詞,但仍顯文人對石寄予的高尚和永恆的追求。

縱觀乾隆的這幅《枯木竹石圖》,我認為除了作者為一國之君之外,其作品的內涵依然是古代文人以石寄性、以物寓志的寫照,表現出作者對高尚品德苦苦追求的情懷,的確可視為一件難得的珍品。

《奇石圖》:不須五嶽自稱尊,一縷飄散在歷史煙雲中的矢志情懷

乾隆《枯木竹石圖》局部

清末民初的文人畫家,對石文化所孕育人格魅力的追求矢志不渝,依然以各種手法、各種圖式,詮釋著心中那一腔熱血與渴望,如任伯年、吳昌碩、徐悲鴻、齊白石、李可染,都有無數的佳作傳承下來,以表達對古之先賢的崇敬及自身人格的堅守。

奇石圖的出現,雖然從蘇東坡提倡賞石以醜為美的“文人石”發端,但其所蘊含的高尚與質樸,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普遍認同和讚賞。在如此眾多、浩瀚的畫圖中,爭相表現、歌頌這一主題內涵,無不帶著一種自己對人生的祈盼,這也許就是這一題材最為本質的價值訴求。但是,美好的願望往往與殘酷現實的悲涼相伴,飄散在歷史的煙雲之中,這也許便是愛石、賞石人的宿命。如同宋代詩人張舜民在《蘇子瞻哀辭》中寫的那樣:“石與人俱貶,人亡石尚存。卻憐堅重質,不減浪花痕。滿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歸北,萬里一招魂。”詩人言詞悲切、催人淚下,寄託著對蘇東坡人格的的崇敬和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