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與犯罪

六 心態與犯罪

孫昊祖(孫佔東)

為什麼聖人都會做到心態平衡?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心態平衡的標準。那麼心態平衡的標準是什麼?其實非常簡單,也非常容易做到,答案就是:第一,同樣的事情同樣的標準;第二,學會換位思考。為什麼人會犯罪?其實也是這個原因,只不過正好相反,即犯罪的時候,心態是雙重標準,也不懂換位思考。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這個道理。

比如說人販子,如果在犯罪的時候,懂得換位思考,會把這樣的事情聯想到自己,所以也就不會犯罪了。為官的時候,能夠懂得換位思考,聯想為百姓的時候,所以也就不會胡作非為了。法律起到的是制約和威懾作用,但是人們可以鑽法律空子,避免法律責任和制裁,所以無論法律多麼健全和完善,都不可能阻止犯罪。但是隻要人們能夠做到換位思考和同樣的事情同樣標準,就會杜絕犯罪,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無可厚非的。

所謂的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不外乎犯罪、愛情和權責三大方面,所以只有處理好這三方面的問題,才能稱之為盛世。這三大方面問題,其實都是由於心態失衡導致的問題。心態失衡,其實就是人們不懂換位思考和做事雙重標準導致的。所謂的普世價值,也是通過心態平衡具體體現出來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無可厚非的。這是因為只有象聖人一樣做到心態平衡的人,才能具備普世價值觀,否則就不會具備普世價值觀,所以也就不可能具備普世價值。

未來的普世社會應該從調整人們的心態開始,調整心態應該以人們的心態平衡為目的,心態平衡應該以換位思考和同樣的事情同樣標準為原則。神級文明和人類文明的不同之處,就是心態問題,神級人物和人的區別也是如此。所以只要做到心態平衡,人類文明就可以進入神級文明,人類就可以成為神級人物。

一個人在犯罪之前必然產生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就是心態失衡的具體體現。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罪犯心態反應的學科,所以也可以說是心態學的一種學科,主要深入研究是什麼導致人犯罪的心態問題及其反應。

其實人在犯罪前的心理反應和犯罪時的心理反應應該是有所區別的,但是人在犯罪前的心態反應和犯罪時的心態反應是完全一樣的,可以說沒有任何改變。我這樣說的根據,就是因為心理反應和心態反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心理反應其實就是思想意識產生的心理活動,思想意識會隨著事態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為犯罪前和犯罪時的事態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有所變化而不同,所以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換句話來說,一個人在犯罪前應該知道自己這樣做會觸犯法律,是犯罪,但是可以通過特殊手段避免犯罪,於是就會產生在犯罪時如何避免法律責任的心理反應,使自己在犯罪時可以逃避法律責任。此時的心理反應就是,如果逃避法律責任就不可能犯罪,所以就不會受到法律制裁。在犯罪前早已有了犯罪的理由和條件,也就是犯罪的原因。犯罪時也早已有了避免犯罪和逃避法律制裁的心理準備,為犯罪後脫罪奠定基礎。

但是一個人在犯罪前和犯罪時的心態始終是一樣的,不會隨著事態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在犯罪前的心態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擇手段,在犯罪時同樣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擇手段,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無可厚非的,否則也就不可能犯罪了。

犯罪的人的心態都是一樣的,但是心理反應卻完全不同。這是因為在法律面前,沒有人真的願意犯罪,都想通過合法途徑達到目的,使自己幸福、快樂和如意。這是所有人共同擁有的心態,但是不是所有人共同擁有相同的心理反應。這是因為在法律面前,每個人的心態是相同的,就象所有人都希望得道正果,成為神仙佛主,成為神級文明的神級人物一樣,但是心理反應卻是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因為害怕法律制裁而產生畏懼心理;有的人因為有恃無恐而產生無視法律存在的心理;有的人因為位高權重,凌駕於法律之上而為所欲為,產生假公濟私和公報私仇的心理;有的人不相信有神仙佛主存在而產生胡作非為的心理;有的人相信有神仙佛主存在而產生行善積德的心理;有的人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而產生瞧不起的心理;有的人看到比自己強的人而產生嫉妒的心理……

心理有善惡之分,沒有對錯之說,不能通過精神信仰改變,只能通過強制性手段和方式可以改變。心態沒有善惡之分,有對錯之說,通過強制性手段和方式不可能改變,只能通過精神信仰才能改變。所以良好的心理是指善惡來說的,良好的心態是指對錯來說的。心態對心理起到決定性作用,一旦心態平衡達到自然歸依至K為穩定狀態,心理反應也會隨之穩定,不再隨著事態發展而發生改變。就象聖人的心態一樣,無論處在怎樣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因為他的心態穩定不變,所以他的心理也不會隨著生存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正因為如此,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寵辱不驚,與世無爭。釋迦牟尼在《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可見,心態的重要地位無可替代。所以說,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其實就是人類心態的發展進步。所有自我修行的自我哲學信仰,都是以心態為基礎,以平衡心態為目的,以成就本意事業為結果,在自我修行的循序漸進過程中,瞭解、掌握和運用自我的六種具體體現,循環往復於自我的四種存在形態,實現自我的兩種無極限境界,以自我的本體存在形態為神級文明的神級人物,直到永遠。

權責失衡、犯罪率高和離婚率高,是直接影響社會穩定的三大要素。要想消除權責失衡、犯罪率和離婚率,只有健全政治體制,完善法制,保障人們基本生活,實現人人平等。要想做到這些,首先要從心態平衡入手。自私是心理,不是心態。目光短淺是心理,不是心態。戰略是心態,戰術是心理。

百度這樣說:心態是漢語詞彙,通俗來講就是心理狀態。心理過程是不斷變化著的、暫時性的,個性心理特徵是穩固的,而心理狀態則是介於二者之間的,既有暫時性,又有穩固性,是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徵統一的表現。一個健全的心態比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心理是指人類在符號活動梳理的過程和結果。具體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心理的表現形式叫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人們在活動的時候,通過各種感官認識外部世界事物,通過頭腦的活動思考著事物的因果關係,並伴隨著喜、怒、哀、懼等情感體驗。這折射著一系列心理現象的整個過程就是心理過程。按其性質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簡稱知、情、意。

心理現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現象之一,從古至今為人們所關注。心理是大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意識是心理發展的最高層次,只有人才有意識。心理現象又可分為兩大類,即心理過程和人格。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是以過程的形式存在的,它們都要經歷發生、發展和消失的不同階段,所以屬於心理過程。人格也稱個性,是指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象和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包括:需要、動機、能力、氣質、性格等。在一定意義上,人格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通過心理過程表現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