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与犯罪

六 心态与犯罪

孙昊祖(孙占东)

为什么圣人都会做到心态平衡?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心态平衡的标准。那么心态平衡的标准是什么?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容易做到,答案就是:第一,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标准;第二,学会换位思考。为什么人会犯罪?其实也是这个原因,只不过正好相反,即犯罪的时候,心态是双重标准,也不懂换位思考。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人贩子,如果在犯罪的时候,懂得换位思考,会把这样的事情联想到自己,所以也就不会犯罪了。为官的时候,能够懂得换位思考,联想为百姓的时候,所以也就不会胡作非为了。法律起到的是制约和威慑作用,但是人们可以钻法律空子,避免法律责任和制裁,所以无论法律多么健全和完善,都不可能阻止犯罪。但是只要人们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和同样的事情同样标准,就会杜绝犯罪,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所谓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外乎犯罪、爱情和权责三大方面,所以只有处理好这三方面的问题,才能称之为盛世。这三大方面问题,其实都是由于心态失衡导致的问题。心态失衡,其实就是人们不懂换位思考和做事双重标准导致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也是通过心态平衡具体体现出来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是因为只有象圣人一样做到心态平衡的人,才能具备普世价值观,否则就不会具备普世价值观,所以也就不可能具备普世价值。

未来的普世社会应该从调整人们的心态开始,调整心态应该以人们的心态平衡为目的,心态平衡应该以换位思考和同样的事情同样标准为原则。神级文明和人类文明的不同之处,就是心态问题,神级人物和人的区别也是如此。所以只要做到心态平衡,人类文明就可以进入神级文明,人类就可以成为神级人物。

一个人在犯罪之前必然产生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就是心态失衡的具体体现。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罪犯心态反应的学科,所以也可以说是心态学的一种学科,主要深入研究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心态问题及其反应。

其实人在犯罪前的心理反应和犯罪时的心理反应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人在犯罪前的心态反应和犯罪时的心态反应是完全一样的,可以说没有任何改变。我这样说的根据,就是因为心理反应和心态反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心理反应其实就是思想意识产生的心理活动,思想意识会随着事态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犯罪前和犯罪时的事态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所变化而不同,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换句话来说,一个人在犯罪前应该知道自己这样做会触犯法律,是犯罪,但是可以通过特殊手段避免犯罪,于是就会产生在犯罪时如何避免法律责任的心理反应,使自己在犯罪时可以逃避法律责任。此时的心理反应就是,如果逃避法律责任就不可能犯罪,所以就不会受到法律制裁。在犯罪前早已有了犯罪的理由和条件,也就是犯罪的原因。犯罪时也早已有了避免犯罪和逃避法律制裁的心理准备,为犯罪后脱罪奠定基础。

但是一个人在犯罪前和犯罪时的心态始终是一样的,不会随着事态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犯罪前的心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在犯罪时同样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否则也就不可能犯罪了。

犯罪的人的心态都是一样的,但是心理反应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在法律面前,没有人真的愿意犯罪,都想通过合法途径达到目的,使自己幸福、快乐和如意。这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心态,但是不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相同的心理反应。这是因为在法律面前,每个人的心态是相同的,就象所有人都希望得道正果,成为神仙佛主,成为神级文明的神级人物一样,但是心理反应却是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因为害怕法律制裁而产生畏惧心理;有的人因为有恃无恐而产生无视法律存在的心理;有的人因为位高权重,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为所欲为,产生假公济私和公报私仇的心理;有的人不相信有神仙佛主存在而产生胡作非为的心理;有的人相信有神仙佛主存在而产生行善积德的心理;有的人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而产生瞧不起的心理;有的人看到比自己强的人而产生嫉妒的心理……

心理有善恶之分,没有对错之说,不能通过精神信仰改变,只能通过强制性手段和方式可以改变。心态没有善恶之分,有对错之说,通过强制性手段和方式不可能改变,只能通过精神信仰才能改变。所以良好的心理是指善恶来说的,良好的心态是指对错来说的。心态对心理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旦心态平衡达到自然归依至K为稳定状态,心理反应也会随之稳定,不再随着事态发展而发生改变。就象圣人的心态一样,无论处在怎样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因为他的心态稳定不变,所以他的心理也不会随着生存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正因为如此,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宠辱不惊,与世无争。释迦牟尼在《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可见,心态的重要地位无可替代。所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其实就是人类心态的发展进步。所有自我修行的自我哲学信仰,都是以心态为基础,以平衡心态为目的,以成就本意事业为结果,在自我修行的循序渐进过程中,了解、掌握和运用自我的六种具体体现,循环往复于自我的四种存在形态,实现自我的两种无极限境界,以自我的本体存在形态为神级文明的神级人物,直到永远。

权责失衡、犯罪率高和离婚率高,是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三大要素。要想消除权责失衡、犯罪率和离婚率,只有健全政治体制,完善法制,保障人们基本生活,实现人人平等。要想做到这些,首先要从心态平衡入手。自私是心理,不是心态。目光短浅是心理,不是心态。战略是心态,战术是心理。

百度这样说:心态是汉语词汇,通俗来讲就是心理状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统一的表现。一个健全的心态比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心理是指人类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体验。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象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