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導致三分天下,為何曹操會在最關鍵的時候輸掉?

無敵通史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從個人層面、戰術層面、環境層面和局勢層面分析。

首先談談曹操的自大心理

有人將曹操輸掉赤壁之戰的原因歸結於戰術失誤和驕傲心理,這有一定道理。曹操在中原連續擊敗袁術與袁紹,基本控制了北方地區,而此時孫權和劉備實力薄弱,即使雙方聯合也抵不過曹操的雄厚實力,以致於張昭勸孫權降曹。自古驕兵必敗,曹操在經歷一系列成功後也難免自滿,失去了原本敏銳的判斷力,貿然出擊招致大敗。

赤壁之戰前,賈詡就建議曹操在荊州安撫百姓,等待時機,可勢頭正足的曹操並不採納。

接下來說曹操的戰術失誤。

曹操的失誤主要在戰術而非戰略,戰略上曹操攻取荊州,佔據上游順流而下,這是歷代北方突破長江天險屢用之策。

但曹操行之過急。或許是年歲漸高,曹操想盡快實現一統天下的宏圖偉業。他沒有在佔據荊州後花時間訓練水師,而是直接憑藉兵力優勢率北兵而來。北人不習水戰,曹操不顧客觀事實,註定了失敗。

至於用鐵鏈將戰艦首尾相連,這在正史中並無明確記載,即使事實確實如此,也是曹操的無奈之舉。若不採取此法,士兵無法戰鬥,也是慘敗。

曹操對南方環境不熟悉

首先,曹操在發動赤壁之戰時根本沒有考慮到北方士兵不習水性的侷限,以及北人南下易感疫病的情況。而古人又不明白疫病傳播的原因,加上忙於備戰,曹軍並未妥善處理染病者的屍體,導致瘟疫擴大,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

另外,曹操按照固有經驗,認為冬季北風盛行,曹軍水師在江北上風不懼火攻。但周瑜等人知道當地由於地形原因,在放晴時風向會改變成東南風,曹操吃了不懂當地小氣候的大虧。

另外要說明的是,火燒赤壁是周瑜出於對當地氣候的熟知而制定的,諸葛亮借東風不是史實。

最後,曹操的實力不足以統一

雖然魏蜀吳三國的力量有明顯的差距,但依舊保持了數十年的均勢。何也?時勢使然。

東漢自初建以來,世家大族的力量就已難以控制。光武帝劉秀就曾大力壓制豪強。但在中央,察舉制使官僚士族相互勾結,印刷術尚未出現與造紙術的不成熟也使書籍昂貴,教育成本上升,形成門閥。地方上,經濟發展造成土地兼併,而當時耕作採用的耦犁不像後世的曲轅犁,需要兩頭牛耕作,農民難以購置,這也是土地集中的原因之一。經過一百餘年的發展,東漢末年各地已形成強大的豪族勢力,修建塢堡,招募家丁。

自給自足的塢堡經濟,削弱了中央集權,成為漢末分裂的經濟基礎。黃巾之亂後,漢朝的平衡被打破,權力下移至各州刺史,這與唐末的分裂極其相似。人的能力並非無窮無盡,曹操能完成北方地區的整合已是實屬不易,一戰消滅孫劉超出了曹操的能力所及。

倘若曹操能聽從賈詡勸阻,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或許中國的重新統一能提前數十年來到。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後來者苻堅也沒有吸取教訓,得到更為慘痛的結局。


漁人文史


答:有以下幾點

1.《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記載:“(建安)十三年,秋八月,公南征劉表。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中另一處記載:“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由此可得出結論,由於風土習慣的不同,導致曹操軍隊身染疾病,造成大多的傷亡,加之北方人不熟悉水戰,所以使得憑藉一場赤壁之戰造就了周瑜。

2.造成赤壁之戰曹操最失敗的還是在他個人,首先曹操之前率大軍攻打劉表,結果大兵壓境之下,劉表病死,荊州內亂,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荊州。第二:東吳當時的狀況分為兩派,主戰和主降,所以內部不團結。而且曹操打荊州時不費吹灰之力,而東吳的10萬軍隊根本不可能跟曹操83萬大軍相抗衡。所以曹操打赤壁之戰是抱著虐菜鳥的想法去的!

在記載中:“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從側面可以印證到,曹操只要聽從建議做好上文中所做的,那麼荊州必然唾手可得,可是老天就是這麼愛開玩笑,也是歷史有缺的地方。

望採納


愛歷史的孔漢臣


任何戰爭,無論古今,都會首先考慮“天時地利人和”即所謂的戰爭三要素。漢未著名的“赤壁之戰”中,曹操在“天時、人和”上擁有一定優勢,但是,在很關鍵的“地利”上,則陷入嚴重的不利。反觀孫吳方;君臣無懼曹操訛詐威脅,堅決對曹抵抗。在周瑜大都督的正確指揮下,曹操輸掉了這一關鍵戰役。

(赤壁之戰雙方態勢圖)

在赤壁大戰前的半年,周瑜發動了重要的“江夏之戰”,擊敗了劉表手下大將黃祖,奪取了漢水進入長江的重要關隘沔口,並且趁機向西擴展到陸口一線,這裡距離赤壁僅有十里路程。

這個戰役有兩個意義:

一,提前為吳軍進行作戰熱身。

二,軍隊西移至陸口,為在赤壁消滅曹魏大軍作好了戰場的選址準備。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十月,江夏戰役結束後半年,已經攻佔了荊州的曹操,立即劍指東吳,只見江中的戰船密佈、北岸鐵騎飛揚,大戰一觸即發!

周瑜和魯肅是堅定的主戰派,在孫權的讚歎聲中,堅決要和曹軍血戰到底。

我們現在應該搞清楚的是,曹操在軍隊人數上存在極度誇張的辦法,以圖在聲勢中壓垮兵力僅有三萬的東吳,所謂“八十萬”大軍的威脅,在精明的周瑜統計下,除去荊州降軍七、八萬,曹操軍只有十萬多人,加在一起實際上僅有二十萬左右。

另一個應該清楚的是,赤壁之戰古戰場就是現在位於長江南岸的湖北省蒲圻市西北的赤壁鎮。

赤壁大戰的序幕徐徐拉開,猶如武林高手的對決,揭幕戰僅僅是試探性質,當然,這是曹操當時的看法。

而周瑜心中的秘密則是把曹軍引到赤壁對岸一個叫烏林的地方。據《三國志》五十四卷周瑜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己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這就說明,剛一開戰,曹操並沒有在長江南岸停留、駐紮;但是,熟悉地形地貌的周瑜,搶先守住南岸之赤壁,一旦曹操進入了北岸之烏林,將再次與曹軍作戰。

時年不到三十六歲的周瑜,雖然面對的是業已五十四歲的曹操,但是,周瑜此戰的智商和謀略,超過了曹操。

周瑜最大的智慧就是對戰場地址的選擇

它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赤壁附近的陸口,曾經是荊州劉表的地盤,也是部下大將黃祖的軍事要塞,防守設施齊全,現在這裡作為東吳的勢力範圍,周瑜等於是在自己的家門口作戰。而且赤壁所在的長江南岸地形是地勢陡峭的連綿山崗,易守難攻,周瑜佔盡“地利”優勢。

而赤壁對岸的曹軍駐地烏林地區,是廣闊而低窪的沼澤溼地,楚國時代的“雲夢澤”就是這裡。

這種沼澤低窪地帶,兵法上稱為“沮澤”,凡是指揮將領,都會避開這些險惡之地。

《孫子兵法.九地篇》認為:“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𡉏地。”

紅軍長征路上的草地,就是屬於沮地;兵法稱為圮地,“𡉏”就是崩潰的意思。所以紅軍迅速撤離北上,離開了這個兇險之地。

再談談赤壁面對的長江水勢,在赤壁的上下游,水面都是一千五百米到三千米,而赤壁江面僅有一千一百米,水面在此收窄,江流格外湍急。

火燒赤壁,如果火借風勢,必然要把下風的戰船燃成一片火海。

周瑜所在的南岸赤壁,由於地勢高陡,江風遇阻反吹向北岸。周瑜在奪取陸口的戰鬥中,就曾經指揮黃蓋使用火攻,從而大敗黃祖。

周瑜精心策劃了這個圈套,只要曹操進入了這個陷阱,必敗無疑。

以後的黃蓋詐降曹操,等候風向,實施火攻,曹操中計,東南風起,火燒戰船,曹操敗走華容道,於是漢未紛爭結束,三國鼎立,其中過程各位都很清楚,餘不再敘。

結束語:赤壁之戰是周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有利條件,利用北兵不善水戰,水土不服的窘境,採取火攻的熟悉戰法,使曹魏水軍陷在狹窄、湍急的江面,無法展開優勢兵力,從而導致大敗,此戰也成為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與“井徑之戰”“淝水之戰”一樣,成為歷史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