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師:開學了,眼前不能僅有分數,更要有世界

2020年的開端非比尋常,這場全球共同經歷的抗疫行動註定將載入史冊,而我們所有人,包括教師與學生正是目擊者。面對人類世界進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教育能做什麼?面對世界這本活生生的教科書,教師能做什麼?本文作者夏風告訴我們,嘗試在人類世界進程中把握教育,建立大教育觀,站在未來的角度思考教育何為,也許是這個特殊的新學期給所有老師的啟示。

截至4月12日,全球大流行病已導致188個國家關閉所有學校,15.7億學生受到影響,佔全球學生總數的91.3%。

面對人類世界進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我們應該及時反思人類和世界的關係。教育是人類世界進程的關鍵要素,需要我們不斷思考、深化認識、付諸努力。

致教師:開學了,眼前不能僅有分數,更要有世界


01

教育觀:面向世界的教育

這場全球大流行病的發生,讓人類再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身所面臨的生存危機。自誕世以來,人類一直在各類危機挑戰中謀求生存和延續。

在與瘟疫、饑荒、災害的鬥爭過程中,人類不斷加強合作,共享信息;不斷汲取教訓,積累經驗;不斷獲取知識,掌握規律。

這些知識和規律代代相傳,讓人類得以應對接踵而至的各種挑戰。這種傳遞,就是教育。

我們把今天疫情鬥爭中發現的規律、實現的技術,

呈現給後人。多年後,他們不再為今天的病毒而恐慌,正如今天的我們不再絕望地面對霍亂、鼠疫——不僅僅是醫學,還有化學、數學、工程、物理,每一門學科的教育,都在呈現人類活動的科學理論與偉大實踐。教育就是把人類的發現、實現,有效地呈現在學習者面前,推動學習者再發現、再實現、再呈現,由此產生推動人類世界前進的動力。

人類發展的過程,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展示世界的過程;教育發生的過程,是發現、實現和呈現傳遞轉化的過程。教育伴隨人類世界進程而生,並如影隨形,相嵌相契。

今天,在疫情面前的我們,會更深刻地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當這種傳遞不能發生或受到影響,當集體記憶被遺忘、群體智慧被遺漏,人類將隨時面臨自然世界的沉重打擊。

既然教育是一種傳遞,就意味著人類發展必須依靠信息共享

行動合作這種共享和合作在人人之間、群體之間、代際之間不斷髮生、迭代升級。每一個人都在共享人類智慧,一代代人因教育而關聯在一起。

正如這場疫情所告訴我們的,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每一個人,以及我們每一個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休慼相關。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必然的選擇——在浪濤洶湧、潮汐澎湃的人類世界進程中,我們需要同心同德,同舟共濟。

諸如“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重要教育主張,在時代發展過程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不僅需要關注生活,也需要關注生態;不僅需要立足社會,也需要立足世界——在發生深刻變革的世界裡,人類需要更睿智地審視我們所置身的世界,構築我們所向往的世界。我們需要從更漫長的時間軸線、更宏大的空間視野、更遼闊的人類進程來詮釋教育。

教育即世界。回溯教育的本源和初心,我們需要建立大教育觀(Big Education),從世界的角度思考教育——教育貫穿於人類世界進程的始終。教育在世界的醞釀和烘托之中,世界在教育的描摹和勾勒之下。有什麼的教育,就會向我們呈現怎樣的過去,就能引領我們去實現怎樣的未來。教育讓人類掌握認識世界的方法,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

著眼於世界的教育,應該傳遞這樣一種價值觀——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之大變局,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面對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人口爆炸、環境汙染、疾病流行等全球正在面臨的問題,我們需要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注重共享與合作,以教育推動人類世界進程的可持續發展——凝聚人類共同智慧,傳遞人類共同價值,謀求人類共同利益。

致教師:開學了,眼前不能僅有分數,更要有世界


02

方法論:面向未來的教育

疫情讓人類日常生活受到巨大沖擊。我們眼前的這幕疫情,正在改變教育。

你從未想到,從伊朗到伊拉克,從捷克到意大利,全球約91%的學生,在這個時刻,必須接受一個決定——推遲開學時間或停止在校學習。學校是人群聚集區域,是各種風險的高發地。

超過15億的孩子自出生以來,從未面臨過這種情況。現在,他們不得不待在家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們將失去教育。

在中國,人們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在學校與家庭之間,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了有效的聯繫。雖然一些方式還不夠成熟,總體效果還有待加強,但我們會看到,這種及時的調整和應對確實起到了很重要的替代作用,這是困境突圍的唯一選擇、不二方案、明智之舉。

不僅教育,我們也發現,在疫情期間的民眾生活、社會管理,也和歷次疫情期間有著明顯不同。每一個家庭在自我隔離,但彼此並不孤立。在互聯網、新媒體的支持下,信息的交換一直在發生,公共的交流一直在繼續。網上公告的及時發佈、行程軌跡的長線追蹤、大數據的全面對比,網格化的對應服務,讓信息傳送、風險排查、數據分析、資源配置更趨有效、更趨精細、更趨合理。

人類社會生活方式會隨著世界進程的各種變化而及時調整,教育變革是其中應有之義。從工業革命發生到信息化時代,教育的方式在不斷改進——從黑板粉筆到翻轉課堂,信息技術的興起,讓課堂富有了時代氣息;從集中上課到走班教學,選擇權利的凸顯,讓學生激發了學習興趣。

我們需要更理性地面對世界、面對教育,包括使用理性的思維、理性的態度、理性的方式。

今天,我們的科技加速發展,世界也在加速發展。傳統的教育迎來更大的發展契機。神經科學、基因工程正在對人類自身進行解密;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正在為社會發展提升效率。

面對疫情發生,我們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策略;

面對時代發展,教育要具備無與倫比的變革勇氣。

教育反映世界進程,學校折射社會關係。未來學校的發展,要有效契合社會的發展;未來教育的革新,要有效應對世界的革新。教育即世界,世界是動態的世界,教育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在方略、方式、方法等各方面,要與時俱進,因時制宜。

將要建設明日世界的孩子們,正在今天的學校裡學習。他們需要感悟科學的方法,掌握科學的方法,形成科學的方法論,得以從容應對當下世界或未出現、未來世界即將出現的種種難題。

致教師:開學了,眼前不能僅有分數,更要有世界


03

主體性:面向人人的教育

在這場疫情之中,人人都在增長見識,這就是學習——學習是對世界的發現。

我們會發現,全世界都是生動的教材。對風險的防範,對危機的處理,對公眾的動員,對疫情的阻擊,有正面的範本,有反面的案例。

每一個人都在現身說法。科學家在通宵達旦,驗證機理;醫療隊在捨生忘死,治病救人;志願者在夜以繼日,盡心竭力。

每一個人的行動,或構成對他人的教育;每一個人的人生,或能從他人處獲得學習。

這種教育的發生,在有意與無意之間,或顯而易見、瞭然於目,或潛移默化、悄無聲息。

其實,每一個人在自我生命的進程中,都在不斷髮現,跟進學習、經受教育。

教育的發生,不以學校為邊界;學習的發生,不以學制為限期。我們需要形成的共識是,教育和學習要面向人人,體現全程。每一個人都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對變化世界的不斷反應中提升行動力。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疫情抗爭記中,每一位家長都會明白,每一個家庭也是一所學校,自己也是孩子的老師,生活裡有最好的教育。

教育即世界。教育為每一個孩子展開眼前遼闊的世界,豐富心中浩瀚的世界。教育既參與塑造每一個人內心所獨有的世界,又參與建造每一個人眼前所共有的世界。世界是每一個人的世界,教育是每一個人的教育。人人都是學習者,人人都是教育者。學生、家長、教師,都應該成為教育和學習的主體。

當人人都意識到自己是教育者、學習者,教育會從狹義的校園裡走出來,真正把生命、生活、生態融合到一起,我們會更好地著眼於學習型社會的建立。

每一個人都正在享受人類世界進程帶來的各種便利,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對這個世界的責任。教育是一種傳遞,學習是一種繼承。每一個人都需要繼承,每一個人也需要在繼承中學會給予。

今天的疫情終將結束,人類必將取得勝利。但是,在人類世界進程中,我們還會面臨很多挑戰。一百年後的人們,如何回望今天的這一幕;今天的我們,又該如何去向他們詮釋這一幕?我們和他們,是不斷深思、銘刻於心,還是逐漸淡忘,不以為意?

在深深的黑夜裡,和藹的父親盤腿坐在篝火前,跟孩子講故事。前不久,這裡剛剛經歷了一場疫情。他告訴孩子,看不見的魔鬼會順著手指,爬進肚子裡。要想防止它們的偷襲,必須學會洗手。年幼的孩子點點頭,似懂非懂,眼睛撲閃撲閃的,眸子裡有火光、有星辰、有眼前即將用一生去面對的世界……

這一幕,是發生在不久的將來,還是遙遠的過去?故事裡,是有用的知識,還是無意的隱喻?

人類在經受驚濤駭浪的洗禮之後,必然更加堅強而篤定。照亮黑暗的火炬,必將燃成地平線上最燦美的晨曦。

因教育,必銘記;

因教育,得傳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