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提升管理者績效的5個常識

陳春花:提升管理者績效的5個常識

如果想提升管理績效,就需要理解這5個管理常識。

從定義上來理解管理,管理是通過人員及機構內外資源而達到共同目標的工作過程。也就是說,管理包含四個關鍵詞:人、資源、目標和工作過程。前三個關鍵詞是管理的條件,管理的重點是共同工作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理解。

1 管理是決策制定者

管理是決策的制定者這樣一個說法,真正涵義在於我們是要確認管理到底要決策什麼?在很多管理者的認知中,一直認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要分配目標、資源、權力。其實,這些都是組織決策,不是管理決策。

在現實管理中比較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用組織決策代替管理決策。

管理決策的核心是讓下屬明白什麼最重要。我們常常看到企業的管理者每日忙於決定他們認為重要的問題,但是對於下屬應該做什麼,對於每一個崗位應該做什麼卻從來不做分析,不做安排。所以我們感受到的事實是,每一個員工都只是憑著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理解,憑著自己對於企業的熱情和責任在工作,工作結果就很難符合要求。

一個好的管理者,一定是一個高效的管理者,他讓所有人與目標相關,他能讓下屬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下屬所做的所有事都是重要而有價值的,當然效率就會高起來。

管理不能靠經驗工作,不能靠悟性和揣摩,一定要指令清楚,一定要目標導向,一定要簡潔。所以管理定義一定要解決組織決策和管理決策的區分,一定要讓下屬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

2 管理沒有對錯,面對事實解決問題

管理是一門學問,就意味著管理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符合管理的規律。

在管理中最重要的規律是:管理沒有對錯,面對事實解決問題。這句話決定了我們所有管理工作的檢驗標準。

這種規律性的認識為什麼變得非常重要?比如人力資源的規律是什麼?就是所有人離職的原因都不是他離職的原因。所以人力資源最應該做什麼?所有人力資源的重點都應該針對那些默默無聞產生績效的員工,而不是那些要離職、挑毛病、績效不高的員工。

人力資源的管理者要懂這個規律,一定要和績效最好的員工保持適度的面對面交流,聽聽他對公司的期待;一定要理解高績效員工的需求,讓更多優秀的員工能有機會和你一起交流。

我們來看管理,為什麼管理的規律是“管理沒有對錯,面對事實解決問題”?

第一,每個人在組織中的立場不同,擁有的資訊不同,所承擔的壓力不同,價值觀更不同。所以你想讓大家在對的這件事情上能夠完全達成共識,實際上會非常困難。

第二,管理要用結果檢驗,不用對錯檢驗。如果管理需要評價對錯,就會導致人們關心管理本身,而忽略了管理所要實現的目標。我們評價管理的唯一標準只是績效,只是看管理是否有助於解決問題。

經常有人問我,陳老師你來評價一下,我倆到底誰對誰錯?這個時候我會告訴他們,我們先放下這件事情,如果用第一種方法,結果是什麼?如果用第二種方法,結果是什麼?當我們迴歸到結果上來討論的時候,評價對錯的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3

管理是一個過程

管理是管事、理人。管理就是在講人和物組合起來,做成一件事。這件事我們交給不同的管理者,得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我們把它稱為有效的管理者。

我們在談管理者必須有效時,最關心的是你能不能把這件事管住,而人是管不住的,人要理解和尊重。所以整個管理圍繞事情展開,核心是要激活人,管理是一個過程。

常常有人問我,老師,你讓我做這件事可以,能不能告訴我你給我幾個人?給我什麼權力?其實這就是我們在管理中並沒有訓練好的地方。

我們一上來的時候應該討論什麼?老師你讓我做這件事情,我們來看看哪些事情最重要,你告訴我必須得做到。我們其實應該這麼討論。

大家記住,目標是分解為事的,也就是我們設在角色上和分工上,我們不是設給人的。如果不能把它放在這些事情上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沒有辦法讓這個目標被承接下來的。所以計劃管理的核心是什麼?就是為實現目標而尋找資源的一系列行動。是一系列行動,不是為實現目標的一群人。為實現目標做一系列行動,這個目標才能被實現。所以管理討論的一定是事。

人為什麼要理解和尊重?因為員工是個分佈,我們基於能力和態度兩個指標可以把員工分成四種。第一種是能給公司帶來績效的,叫“人財”;第二種是可以培養的未來的“人材”;第三種是可以帶來績效,但是會破壞性使用制度的,叫“人才”,最後一種能力和態度都不夠的,叫“人裁”。

在人的概念中,員工是個分佈,無論你怎麼做,公司裡所有的員工一定會涵蓋這四種人。如果你覺得公司裡大概只有30%左右的人好用,其實這很正常,因為員工是個分佈。

這四種人你會發現都沒有辦法用管理的概念,要用四種模式對待他們。特別能幹的“人材”我們就得授權,這組員工你能給的最大的激勵其實是授權和信任;目前不會幹的“人材”我們需要培養,讓他們變得能幹;一定要挑戰制度規則的“人才”我們需要激勵;而“人裁”我們需要把他們調整到適合的崗位。

這就是“管理是個過程”,管理者就是把要做的事跟大家談清楚,然後對於人採用不同的模式。

4

好的管理讓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合一

很多人用各種標準來評價管理水平,比如有人用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做評價標準;有人用使用的管理工具來評價;有人用管理經驗來評價;還有人用專家來評價。

評價管理水準高低的標準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是否能夠透過管理,讓組織裡每一個人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發展的目標合而為一。

在管理中,人們都感覺到一個問題:有能力的員工常常會不受組織目標的約束,更有可怕的情況是這些有能力的員工會背離組織的目標。

在管理中一個最常見的爭論是如何看待“忠誠”。我比較喜歡傑克·韋爾奇所做的定義:“我的關於忠誠的概念不再是對於企業實體付出時間,忠誠是那些希望與外部世界鬥爭並取得勝利的人們之間的一種默契。”這個定義讓我們知道,忠誠的衡量應該是員工對於組織目標的貢獻而非其他。

新興的互聯網企業其實都是要依賴於人的,這個時候它就必須讓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合一,因此更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採用合夥人的方式,然後它的績效結果會非常明顯。大部分的傳統企業並不依賴人,因此傳統企業比較多的會採用高績效激勵。

管理沒有對錯,但管理有好壞。好的管理就是讓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合一,不好的管理是讓這兩個目標分離。

5 管理要讓一線員工得到並可以使用資源

管理的定義中最重要的是“讓一線員工得到並可以使用資源”。我們在管理中不能只靠人得到績效結果,一定是人跟資源的組合。管理有價值的原因就是人跟資源組合之後,他做出來的事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管理的魅力。

做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績效,而績效來源於一線,所以你的資源就要去一線。只有資源在一線,優秀的人才會在一線。在管理實踐中,我們有三個比較大的浪費。

1. 優秀的人都不在一線。很多管理者總是認為競爭力不夠,主要原因是一線的員工都不是公司裡最優秀的人。為什麼優秀的人都在二線?因為資源在二線,他當然去二線了。

2.決策也都在二線。

3.資源由上面分配,而不是直接授權。組織管理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源全部在結構裡,而不在一線,這是巨大的浪費。

我是個運氣好的人,每次到市場都可以推動市場績效的成長,但這不是因為我的能力有多高,而是因為我每次去市場都有領導陪同。要麼老闆陪,要麼總裁陪,要麼片區總陪,其實是資源下去了。所以我看市場有一個方法論,就是我一定要帶著老闆看市場。因為資源必須下去,讓資源和市場做互動才會有效果。

只有一線能直接產生績效,所以一定要把資源給到一線。對於管理的資源而言,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

一個老闆對我說,他不明白為什麼下屬做不好,因為他已經授權了,除了人事和財務的權力,其他的權力都給了下屬。我說,其實你什麼權都沒給下屬,因為除了人事和財務的權力,其他的權力對於管理來說都是次要的。

其實,管理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那麼複雜,管理者只需要不斷地問一句話:一線到底有沒有資源?管理的關鍵是要讓一線員工得到並且可以使用資源。

來源:春暖花開

陳春花:提升管理者績效的5個常識

今日頭條、騰訊企鵝號、搜狐號、新浪看點、一點資訊、界面、網易、虎嗅網、鈦媒體等平臺,

覆蓋商業財經核心受眾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