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昨日“高光”亮相

5位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昨日“高光”亮相

4月14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陝西省決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記者見面會。我省5位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代表向我省媒體記者現場分享了他們在脫貧攻堅戰中的故事。

我把名字改成付凡平

5位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昨日“高光”亮相

高挑的身材、紅色的風衣、目光堅定,一雙熟練操作手機的殘疾雙手……這是4月14日在決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記者見面會上,付凡平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她說,過去4年,她為宜川縣的殘疾人而活,為了讓更多殘疾人走出陰影、重拾生活的勇氣,她講了很多遍自己的故事。儘管如此,她給記者講述曾經的遭遇時,仍幾次哽咽難言。但每每說到現在從事的帶動更多殘疾人創業致富的事業時,她言談舉止中顯露出的自信、堅定和飛揚的神采,讓人為之一振。

付凡平原本叫付翻萍,是宜川縣雲巖鎮高樓村人。1990年,一場殘酷的火災讓18歲的付凡平“成人”。大火帶走了她的3位至親,燒傷了她全身80%以上的皮膚,燒殘了她的雙手。住院治療一年後才死裡逃生的付凡平,沒有了生的勇氣。“胳膊上現在都有自殺時留下的疤痕。”付凡平露出了自己的手腕,“聽到我父母撕心裂肺的哭,我突然醒悟了,我想既然生活讓我的人生變得不平凡,那我就把名字改成付凡平,活出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付凡平說。

為了能自己扣上衣服上的紐扣,付凡平用了兩個月。為了學會自己做飯,她的腳背上留下了一道道刀尖扎的傷痕。為了生活,她先後養羊、販玉米、賣梨、當蘋果代辦、開手機店……她也因此被貼過標籤,被人說閒話。“我不在乎,我已經死過一次了,我知道自己以後該怎麼活。”付凡平說。可是生活對她的考驗沒有停止。2009年她患胃癌,2014年她丈夫也患病,家裡一貧如洗,2018年她又患上了細胞癌。

對於付凡平來說,2015年是個具有轉折意義的年份,“如果說2015年以前我是為自己而活,那之後我是為宜川縣的殘疾人而活。”這一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付凡平創辦“雲果飄香”線上土特產專賣體驗店。在當地幫扶幹部的幫扶下,當年年底她不僅順利脫貧,還註冊了商標“蒙恩農場”,創立了宜川縣蒙恩農產品經銷有限責任公司。她努力學習各類知識,“哪裡有培訓學習,我都儘量去。”她資助殘疾人學子,給環衛工免費送水果、小米……

談及公司的發展,付凡平幾次提到“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句話。2016年,她成立“蒙恩農場殘疾人扶貧基地”,僱傭殘疾人,免費舉辦殘疾人貧困戶電商提升和孵化培訓班。截至2019年年底,她已舉辦5期培訓班,帶動全縣472名殘疾人、150多戶貧困戶創業致富,指導60餘人註冊和開辦了網店。

“用蒙恩這個名字,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曾經燒傷、貧困時蒙受恩惠,有能力時也要回饋社會。”付凡平解釋。去年,付凡平的公司銷售額突破了3000萬元,今年,她投資搭建“蒙恩優選”扶貧助殘電商平臺,想要“為全國的殘疾人提供創業、就業平臺,讓他們活出自己的社會價值。” (記者 程偉 楊曉梅)

扶貧就是要沉下心來多做實事

5位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昨日“高光”亮相

“我駐村工作中感觸最深的就是,扶貧就是要沉下心來多做實事,要真扶貧,讓群眾得實惠。”4月14日,徐小平在陝西省決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記者見面會上的一句簡單開場白,吸引了在場的諸多媒體人。

徐小平是省應急管理廳的一名幹部。2018年8月,他被組織派駐到丹鳳縣鐵峪鋪鎮桃花村任第一書記。

“桃花村是我們單位從2014年就開始幫扶的貧困村。共有533戶近20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9戶363人。” 徐小平說,“為了做到精準幫扶,我決定先從群眾最關心的事做起。”

剛到村時,徐小平以為村裡有大片的桃樹林,其實不然。桃花村裡沒桃樹,成為村民們心中的遺憾。“桃樹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經濟效益,必須要讓桃花村名副其實。”徐小平對此心裡有了底。

2019年春季,他選購了5000株優良桃樹苗子,安排主題黨日活動,組織村裡的黨員和群眾,義務在山坡、路邊和院子試栽。今年,村民們打電話告知他村裡的桃樹開花了,明年有望初掛果、見效益,徐小平心裡樂滋滋的。

在駐村扶貧中,徐小平深刻認識到,無論做什麼事,只要黨員帶了頭,群眾工作就好做了。桃花村森林覆蓋率在70%以上,每年秋、冬、春季最操心的就是防火。2018年12月6日,村民劉家喜家突然失火,一旦失控將會引發森林火災,後果不堪設想。他得知後,毫不猶豫往前衝,一邊安排村幹部疏散群眾並報火警,一邊組織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幹部救火,為消防隊滅火贏得了寶貴時間。事後,近2000名村民再次認識了他,並稱他為“帶頭打火第一書記”。

在村民中有了威信,他做的每件事大家都很支持,因為村民們信賴他。駐村扶貧1年多來,他千方百計增加村民收入,先後舉辦各類培訓提高村民技能,支持發展天麻、魔芋、香菇等優勢傳統產業,培育產業發展帶頭人和集體經濟。他先後從各級各方面籌措資金350多萬元,幫助村裡修路建橋,安裝太陽能路燈,豐富愛心超市貨品。如今,桃花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09%,並於2018年年底整村脫貧出列,村民們打心底裡感激他。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徐小平說。

去年,他通過牽線和爭取引進了省內外兩家企業在丹鳳縣創辦社區工廠。如今,這兩家總投資已超過4億元的服裝加工企業,可安置4000多人就業。目前,這兩家企業已與該縣近800人簽訂了務工合同,其中桃花村就有8人。

有付出就有回報。2018年以來,在他的帶領下,桃花村被評為丹鳳縣脫貧攻堅先進村,他所在的駐村工作隊被評為丹鳳縣脫貧攻堅幫扶先進單位,他被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陝西省脫貧攻堅獎創新獎榮譽稱號。(記者 程偉 楊曉梅)

這個年輕人好樣的!

5位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昨日“高光”亮相

“小武吃飯沒?快進屋裡坐坐。”4月11日清早,武軒羽前往村民王忠兵家走訪,大老遠便感受到他的熱情。

武軒羽今年不滿27歲,卻已經在西鄉縣子午鎮七星壩村駐村整整3年,是漢中市菸草公司西鄉分公司駐村工作隊裡的“老人”了。

“記得剛來村上的時候,一路上都是青山環繞、溪流潺潺的美景,但通村道路崎嶇狹窄、坑窪不平,近九成村民分散在大山深處的溝溝岔岔,村上也沒有像樣的產業。”武軒羽說,“當時自己就暗暗下了決心,群眾不脫貧,我就不出山。”

光有豪言壯志是不夠的,還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致富辦法。為此,武軒羽和駐村工作隊同事一起翻山涉水,走農田、入農戶,踏遍了七星壩村的每一個角落。“為儘快熟悉村情,我一年走爛了3雙鞋,還學會了騎摩托車,雖然摔傷過幾次,但幸好沒耽誤工作,摸清了全部貧困戶的情況。”武軒羽笑著說,“七星壩村地處深山,發展常規農業條件不佳,但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發展桑蠶、香菇等產業。”

“村上有過發展香菇、桑蠶的經驗,但由於單打獨鬥、技術不成熟等原因,都遭遇了挫折。”武軒羽說。為此,他一方面走遍村裡的山頭林地,尋找適合規模化種植桑樹的土地,另一方面帶領農戶代表到縣農技部門取經,邀請專業技術人員現場輔導,使村民的袋料香菇種植技術有了很大提高。

桑蠶產業壯大了,香菇種植成功了,可是好產品不好出山,外地客商每每見到崎嶇坑窪的通村道路就直搖頭。跑項目、籌資金、督進度……經過駐村工作隊不懈爭取,七星壩村修建起了33公里的水泥道路,助推村上經濟產業發展走上了快車道。

“發保,你頭腦靈活、懂些電腦知識,也是個做生意的料,要不試著辦個村級電商網點?”2017年,村裡拉通第一根網線後,武軒羽有預感,“山裡的‘俏姑娘’不愁‘嫁’了”。

村民方發保爽快地答應了。利用村上提供的場地、設備等條件,他專門收購、銷售土山貨,將土蜂蜜、香菇、木耳、茶葉等一箱箱發往全國各地,有效帶動了當地農產品銷售。“現在,我不僅年收入達到了20萬元,還把網點開到了縣城,前景好著哩!”方發保激動地說。

“2018年,桑樹初期種植便帶動村中92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元,預計今年養蠶規模可達100張,可為村民提供年收入30多萬元。”武軒羽一筆筆算著,“目前,10萬袋香菇已經豐收並推向市場銷售,可為每戶農戶帶來2800元的收入。”

談起村上產業發展,七星壩村村委會主任任清貴對武軒羽直豎大拇指,“作為一名90後,能夠紮根農村,竭力為群眾辦實事,為困難群眾開闢致富門路,這個年輕人好樣的!” (記者 陳志濤)

老頭,我給你點了個頭

5位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昨日“高光”亮相

“老頭,我給你點了個頭。”4月14日,張凌忠在決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記者見面會上說出這句話後,在場的人都笑了。今年60歲的張凌忠既是馬泉村的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村委會主任。兩年前,張凌忠從電話裡聽到這句話後,高興得一晚上沒睡,第二天一早,他就跑到縣裡對接項目。

這個項目是馬泉村脫貧攻堅工作中實施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張凌忠軟磨硬泡爭取來的。馬泉村位於銅川市宜君縣棋盤鎮,是宜君縣鎮村改革前為數不多的人口上千的村,轄6個村民小組總計273戶1037人,有耕地面積8300畝,主導產業是玉米和核桃。“我們村的包扶單位來人在村裡調研時說‘你們村是塊硬骨頭啊’。” 1996年起擔任村委會主任、2008年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張凌忠深知這點。他也明白,脫貧攻堅是馬泉村改變面貌的歷史性機遇,所以張凌忠“睡覺都在想村裡的事”。

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最先被張凌忠提上日程。“村裡的土路晴天揚灰、雨天濺泥,一下雨,村民出行就得穿高筒雨鞋。我們村有兩個組,村民賣農副產品得用小三輪車一車一車往出拉,單運費這一項就增加不少。”張凌忠說得很實在。但馬泉村面積大,修路要花的錢真不少,張凌忠就去宜君縣扶貧局爭取項目和資金。軟磨硬泡了幾次後,張凌忠接到了電話:“老頭,我給你點了個頭,中國人民銀行對口幫扶宜君縣,可以爭取資金解決你的問題。”

“人靠衣服馬靠鞍。路硬化了以後,村裡的整體面貌就不一樣了,衛生條件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有村民說做夢也沒想到村裡能通上水泥硬化路。”張凌忠說。這下,馬泉村村民的積極性都被激發了起來。村裡也一年一個變化,先修復了古戲樓,安裝了路燈,修通了排水渠,新建了文化廣場,解決了安全飲水問題。後來,馬泉村結合“三變”改革,調整產業結構,種植了2400畝新品種核桃,修建了養豬場,發展集體經濟。2018年,馬泉村57戶貧困戶202人實現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1%。2019年,馬泉村養豬場收入32.6萬元,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060元。

為了村裡的這些事,張凌忠完全把自家的事兒撂在了一邊。他說兒子結婚了,女兒出嫁了,家裡的核桃園平時靠老伴兒,收核桃的時候主動來幫忙的人不少。“我人緣好。”張凌忠笑著眯起了眼睛,“平時在村裡,無論紅白喜事、說媒拉縴、捎書帶信,只要村民有事,我也都幫忙。”村裡好幾個高中畢業後就嚷著出去打工的孩子,最後被張凌忠勸服當兵去了。如今這些孩子裡,一個參加了兩次閱兵、完成一次維和任務,一個立了一次三等功。提起這事,張凌忠神色中顯露著自豪。

2019年,張凌忠提交了幾次辭職信,想把機會留給年輕人,但信都被退了回來。村民也都勸他再幹兩年。最近,他正在帶領村民給村裡新建一個養豬場,準備擴大養殖規模,“每頭豬的純利潤至少300元。”說起今年的打算,張凌忠自信滿滿。(記者 程偉 楊曉梅)

盡最大能力帶動身邊群眾發家致富

5位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昨日“高光”亮相

“受疫情影響,一期工程要推遲到8月才能竣工,我心裡急啊。”劉斌盤算著。劉斌是淳化博濤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也是咸陽市淳化縣馬家便民服務中心橋上村有名的致富帶頭人,2019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合作社目前帶動了6戶村民增收,一期工程完成後,還能再帶動100戶貧困戶,每年給他們提供8萬元分紅。早一天竣工,就能早一天見效。”最近一個多月,每天早上給現有的60多隻羊喂完草,他幾乎都要去合作社新建廠房一期工程的工地上看一看。

“當年我出事後,政府和鄰里鄉親一直很照顧我,幫助我挺過了最頹喪、恓惶的日子。如今我有能力回饋社會了,就要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有需要的人。”2003年,劉斌不幸被棉花打包機軋斷了雙臂,妻子棄他而去。“我帶著1歲的兒子回到淳化老家,生活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負數開始。”回憶起那段日子,劉斌感慨道,“十年養羊販羊,始終沒有起色,一直在溫飽線上掙扎。直到2015年,我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解決了擴大經營的資金問題,並學會用互聯網改進養殖技術、瞭解新的經營方式,第二年就掙下了兩萬餘元,順利脫了貧。”

從兩隻羊起步,劉斌慢慢發展到養殖十幾只、幾十只羊,養羊販羊的能力越來越強。2017年3月,劉斌發起成立了淳化博濤養殖專業合作社,吸收了6戶村民加入,其中包括3戶貧困戶。“合作社的入股標準是普通村民1萬元1股、貧困戶5000元1股,但分紅標準是一樣的。”劉斌介紹,“一期工程完成後,合作社的養殖規模將擴大到300只羊,到時候將再吸納100戶貧困戶。”

但劉斌的規劃不止於此。“淳化縣有1000多名殘疾人,其中三級以上殘疾人有100多名。等合作社擴建後走上了正軌,我還打算為20名三級以上殘疾人提供5年無償分紅。”

而隨著合作社的壯大,草牧一體化、果畜一體化被劉斌提上了日程。合作社僱了不少當地農戶、待業人員種草。劉斌算了一筆賬:從種植到收割、餵養的全流程,不僅省下了大筆的草料採購費用,為合作社保障充足的優質草料,每年還能給務工群眾帶來3600元以上的收入。“這樣一來,很多留守老人就在家待不住了,身體好的,6小時就能割250公斤草料,一天能賺50元。”劉斌笑著說。

“羊糞是優質的肥料。我們已經和一家農業公司談好了,每年光是出售羊糞,就能有30萬元的收入。”劉斌告訴記者,到今年年底,合作社一方面將建成20個大棚,引進一批果樹,發展綠色循環養殖,另一方面將初步完成二期擴建工程,再引進800只肉羊。

“好消息還不止這些。一家肉食品加工廠表達了合作意向,如果順利的話,不僅二期擴建的資金有了著落,羊羔的銷售額也能提高8%。”劉斌難掩臉上的興奮,“現在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我一定要把產業做大做強,盡最大能力帶動身邊群眾發家致富。”(記者 陳志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