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疾病的认知特点

原创 作者:钟欢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一直沿用至今,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用的理论与方法。在哲学概念里任何事物都是运动与变化的,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中医学的观念思维系统却始终保持着原有的形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技术在革新,面对今天这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当代中医如何让人们客观地认识中医,不至于与当代科学文化技术发生矛盾和冲突呢?这需要我们中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今天我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上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有谬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疾,中间为“矢”,造字本义是指战场上中箭受伤,卧床休养。而外伤为疾,内患为病。古人以疾病统称人体健康状态欠佳。在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远不如现代人,抛开迷信的“鬼神”致病等认识,我们来剖析下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特点。

一、认识疾病的工具

西方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依靠了很多工具(源自于他们构成论的指导思想,人体由系统构成,系统由器官构成,器官由组织构成,组织由细胞构成,细胞由细胞器构成…),从人们发现了X光,随后就产生了X光机,能够看到人体内骨骼的形态结构,随后又有了更加清晰的CT、核磁共振等检测仪器;研究清楚了光、声波的传播特性,随后就产生了超声、多普勒等功能影响仪器,可以动态观察人体脏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清楚了电的物理特点就产生了心电、脑电、肌电、胃电等多种检查,可以观察脏器的电活动特性;有新的技术产生,就会对人体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到今天,检测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到了基因水平。虽然现代医学非常依赖检查技术,离开了各种检查技术也不能说不能看病,只能说容易出现误诊等情况,比如患者头痛怀疑中风,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呢?现在做CT就清楚了,以前没有CT的时候也能看,这时候得靠经验了,经验丰富判断准确就能准确对症治疗,判断失误就麻烦了,所以现代医学也得靠经验,不光是老中医越老越吃香。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靠什么工具呢?一双眼睛一只手,一双耳朵一只鼻(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是的,中医靠的是医生的五官!受古代科技水平的限制,医生看病没有检测仪器,只能靠五官来搜集患者的患病信息,因此,中医看病的工具和现代医学有着本质的差别,有人会问为什么现代医学300年历史就能产生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并且飞速发展,中国几千年历史为什么产生不了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人的观念系统,古人观念是生成论不是构成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古人不需要详细知道人体是如何构成的(所以传了几千年还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没有变化,这部分解剖认识已经足以解释所有的病理生理现象了),只需要关注人体和自然、社会等的关系,因此也就没有了上述发明创造。 这里就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了,传统中医对疾病的信息搜集都是主观的症状(医生感官不一样,对舌脉等的认识不一定完全统一);现代医学对疾病信息的搜集既有主观(视触叩听),也有客观的(辅助检查)。当然中医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客观诊断方法,让诊断更加客观,让客观诊断符合中医思维特点,当然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病名的认识

基于中西医学认识疾病的工具特点,我们便知道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历史时代烙印在其中,比如“头风”一病,古人称的头风是一种顽固性的头痛,历史著名人物曹操就有此病,头痛经久难愈,并伴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如果让某个西医医生穿越到三国时期来给曹操看病估计确诊不了,只能“头痛查因”了。但曹操穿越到2018年,看病就能基本明确什么原因,什么疾病,血压高不高?眼内压高不高?脑内有没有瘤子?是不是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不是紧张性头痛等等。因此,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主要症状为病名,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病名结合了疾病的病理特点更加精准。也许有人就会质疑:这样说来中医确实不科学,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到位和精准。其实中医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人之不同,伴随之症不同,即使疾病相同,也要有区别,这样就产生了证候,叫辨证,辨证辨的即是疾病的证候,现代部分中医脱离了疾病只谈证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辨证论治是对疾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思维方式对疾病认识有局限性的另一种形式的补充,并且由于实践经验的验证,确实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即便现代医学对疾病认识很精准但还是有不足,他们一旦明确了诊断,就固定了治疗,这种方式就限制了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因为没有考虑人体差异因素,没有考虑环境因素等等,所以每一个西药都不可能百分百的有效率。当然西医也认识到了此种不足,因此在制定指南的时候也有根据不同情况的用药方向指导,比如高血压指南就有针对糖尿病伴随高血压的治疗建议,肾病伴随高血压的治疗建议…,这样看来,发展到最后,中西医在理念上也一定会殊途同归。

三、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症状为主,但为了避免治疗的偏颇会对疾病做辨证分析,这个过程即是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通过五官搜集到患者的主要症状,分析各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及思维特点,最终总结出患者证候,一般病因分几个方面:自身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变化、外界六淫、饮食情志变化、虫兽枪炮伤等。病机则主要分析上述各病因在体内变化的过程,如咳嗽一病,辨证为燥咳。但病因病机可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伤津耗血,化燥生风,这个便是病因病机过程,当然病机必须通过患者的症状变化过程来分析。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局限于脏腑阴阳等的哲学认知特点,因此,在分析病机过程的时候也必须结合上述观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不论中医怎么去解释疾病这个过程,始终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基于症状的逻辑分析,应用中医的思维特点来分析。

因此,我们如果大家想正确的了解中医,或者应用中医必须得学习一门课:中医语言学,真正懂了中医的语言才会知道其中的含义。这里举个临床上的常见问题,很多乙型肝炎的患者常常问我,医生我的肝脏不好,吃疏肝解郁的中药可以吗?面对患者的这种提问,我深感中医科普的重要性!乙型肝炎古代没有这个病名,古人也不知道有乙肝病毒,可能症状表现:黄疸、腹痛、厌食、呕恶、厌油腻、大便溏泻…如果放在古代几乎没有一个中医会认为和中医的肝直接相关,都和中医的脾胃相关,疏肝解郁疗效自然不好!这些患者自然是不懂中医的语言,不懂也可以理解,但是中医医生如果不懂中医语言,不懂规则,自然闹出的是笑话!

所以,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完全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因为依靠的工具是五官,所以只能通过经验来分析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实践来校验认识的正确性,留下来的成为了宝贵的经验,也需要当代中医人深入挖掘内涵与规律,不排斥现有科学技术与方法。我辈总结的经验与规律也将重新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完全适应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中医对疾病的认知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