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疾病的認知特點

原創 作者:鍾歡 湖南中醫藥大學

中醫學伴隨著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一直沿用至今,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用的理論與方法。在哲學概念裡任何事物都是運動與變化的,中醫學在幾千年的實踐中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中醫學的觀念思維繫統卻始終保持著原有的形態。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革新,面對今天這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當代中醫如何讓人們客觀地認識中醫,不至於與當代科學文化技術發生矛盾和衝突呢?這需要我們中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今天我從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上談談自己的看法,如有謬誤之處,望批評指正。

疾,中間為“矢”,造字本義是指戰場上中箭受傷,臥床休養。而外傷為疾,內患為病。古人以疾病統稱人體健康狀態欠佳。在古代,人們對疾病的認識遠不如現代人,拋開迷信的“鬼神”致病等認識,我們來剖析下中醫對疾病的認識特點。

一、認識疾病的工具

西方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依靠了很多工具(源自於他們構成論的指導思想,人體由系統構成,系統由器官構成,器官由組織構成,組織由細胞構成,細胞由細胞器構成…),從人們發現了X光,隨後就產生了X光機,能夠看到人體內骨骼的形態結構,隨後又有了更加清晰的CT、核磁共振等檢測儀器;研究清楚了光、聲波的傳播特性,隨後就產生了超聲、多普勒等功能影響儀器,可以動態觀察人體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清楚了電的物理特點就產生了心電、腦電、肌電、胃電等多種檢查,可以觀察臟器的電活動特性;有新的技術產生,就會對人體的結構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到今天,檢測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到了基因水平。雖然現代醫學非常依賴檢查技術,離開了各種檢查技術也不能說不能看病,只能說容易出現誤診等情況,比如患者頭痛懷疑中風,腦出血還是腦梗塞呢?現在做CT就清楚了,以前沒有CT的時候也能看,這時候得靠經驗了,經驗豐富判斷準確就能準確對症治療,判斷失誤就麻煩了,所以現代醫學也得靠經驗,不光是老中醫越老越吃香。

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靠什麼工具呢?一雙眼睛一隻手,一雙耳朵一隻鼻(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是的,中醫靠的是醫生的五官!受古代科技水平的限制,醫生看病沒有檢測儀器,只能靠五官來蒐集患者的患病信息,因此,中醫看病的工具和現代醫學有著本質的差別,有人會問為什麼現代醫學300年曆史就能產生先進的儀器和技術,並且飛速發展,中國幾千年歷史為什麼產生不了呢?原因在於中國古代人的觀念系統,古人觀念是生成論不是構成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所以古人不需要詳細知道人體是如何構成的(所以傳了幾千年還是五臟六腑,奇恆之腑,沒有變化,這部分解剖認識已經足以解釋所有的病理生理現象了),只需要關注人體和自然、社會等的關係,因此也就沒有了上述發明創造。 這裡就出現了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了,傳統中醫對疾病的信息蒐集都是主觀的症狀(醫生感官不一樣,對舌脈等的認識不一定完全統一);現代醫學對疾病信息的蒐集既有主觀(視觸叩聽),也有客觀的(輔助檢查)。當然中醫需要結合現代醫學的客觀診斷方法,讓診斷更加客觀,讓客觀診斷符合中醫思維特點,當然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二、病名的認識

基於中西醫學認識疾病的工具特點,我們便知道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就有一定的歷史時代烙印在其中,比如“頭風”一病,古人稱的頭風是一種頑固性的頭痛,歷史著名人物曹操就有此病,頭痛經久難愈,並伴有反覆發作的特點。如果讓某個西醫醫生穿越到三國時期來給曹操看病估計確診不了,只能“頭痛查因”了。但曹操穿越到2018年,看病就能基本明確什麼原因,什麼疾病,血壓高不高?眼內壓高不高?腦內有沒有瘤子?是不是血管神經性頭痛?是不是緊張性頭痛等等。因此,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以主要症狀為病名,現代醫學對疾病的病名結合了疾病的病理特點更加精準。也許有人就會質疑:這樣說來中醫確實不科學,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到位和精準。其實中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人之不同,伴隨之症不同,即使疾病相同,也要有區別,這樣就產生了證候,叫辨證,辨證辨的即是疾病的證候,現代部分中醫脫離了疾病只談證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辨證論治是對疾病辨證論治,是中醫思維方式對疾病認識有侷限性的另一種形式的補充,並且由於實踐經驗的驗證,確實有這樣的規律存在。即便現代醫學對疾病認識很精準但還是有不足,他們一旦明確了診斷,就固定了治療,這種方式就限制了疾病治療的有效性,因為沒有考慮人體差異因素,沒有考慮環境因素等等,所以每一個西藥都不可能百分百的有效率。當然西醫也認識到了此種不足,因此在制定指南的時候也有根據不同情況的用藥方向指導,比如高血壓指南就有針對糖尿病伴隨高血壓的治療建議,腎病伴隨高血壓的治療建議…,這樣看來,發展到最後,中西醫在理念上也一定會殊途同歸。

三、對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醫學對疾病的命名一般以症狀為主,但為了避免治療的偏頗會對疾病做辨證分析,這個過程即是對疾病病因病機的認識。通過五官蒐集到患者的主要症狀,分析各症狀之間的邏輯關係,結合中醫基本理論及思維特點,最終總結出患者證候,一般病因分幾個方面:自身臟腑、經絡、氣血的盛衰變化、外界六淫、飲食情志變化、蟲獸槍炮傷等。病機則主要分析上述各病因在體內變化的過程,如咳嗽一病,辨證為燥咳。但病因病機可為外感風寒,入裡化熱,傷津耗血,化燥生風,這個便是病因病機過程,當然病機必須通過患者的症狀變化過程來分析。中醫對人體的認識侷限於臟腑陰陽等的哲學認知特點,因此,在分析病機過程的時候也必須結合上述觀點,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但不論中醫怎麼去解釋疾病這個過程,始終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基於症狀的邏輯分析,應用中醫的思維特點來分析。

因此,我們如果大家想正確的瞭解中醫,或者應用中醫必須得學習一門課:中醫語言學,真正懂了中醫的語言才會知道其中的含義。這裡舉個臨床上的常見問題,很多乙型肝炎的患者常常問我,醫生我的肝臟不好,吃疏肝解鬱的中藥可以嗎?面對患者的這種提問,我深感中醫科普的重要性!乙型肝炎古代沒有這個病名,古人也不知道有乙肝病毒,可能症狀表現:黃疸、腹痛、厭食、嘔惡、厭油膩、大便溏瀉…如果放在古代幾乎沒有一箇中醫會認為和中醫的肝直接相關,都和中醫的脾胃相關,疏肝解鬱療效自然不好!這些患者自然是不懂中醫的語言,不懂也可以理解,但是中醫醫生如果不懂中醫語言,不懂規則,自然鬧出的是笑話!

所以,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完全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為依靠的工具是五官,所以只能通過經驗來分析症狀之間的邏輯關係,通過實踐來校驗認識的正確性,留下來的成為了寶貴的經驗,也需要當代中醫人深入挖掘內涵與規律,不排斥現有科學技術與方法。我輩總結的經驗與規律也將重新推動中醫理論的發展與完善,完全適應當代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

中醫對疾病的認知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