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金委發聲,A股T+0真的要來了?一文看清利弊

國金委發聲,A股T+0真的要來了?一文看清利弊

近年來,關於恢復A股T+0制度的討論從未停止過。

就在近日,T+0的話題又頻頻登上熱搜,甚至連口風向來一致的證券四大報都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聲音。

那麼A股T+0時機是否真的已經成熟?如果真實施又有哪些利與弊呢?

A股市場也曾有過T+0

近日,因為國務院金融委在第二十五次會議上的一句話——“放鬆和取消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場活躍度”,A股市場又掀起了軒然大波,T+0的呼聲再起

昨日,《證券日報》和《中國證券報》就對此發出了截然不同的聲音,前者稱A股基礎制度體系日趨完善,T+0改革可期;後者則表示“T+0”還需要時間孕育。

市場關於T+0的探討,是有充足的歷史背景的。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A股市場就分別在上交所以及深交所實施T+0交易制度。但是好景不長,由於當時的市場投機氛圍過於濃重,最極端的情況個股當日換手率能超過100%。於是從1995年之後,市場便開始實施T+1的交易制度。

在之後的25年裡,無論是市場規模、容量,還是上市公司的數量等數據,A股市場早已發生了實際性的變化。特別是在A股市場加快國際化與市場化的背景下,逐漸恢復T+0交易制度的時機似乎逐漸形成。

因此,從理性的角度分析,逐漸恢復T+0交易制度,也許是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

A股T+0的利與弊

毫無疑問的是,實施T+0制度必然會增加A股市場的活躍度與流動性。

從學術研究的結果來看,如果實行T+0或是取消“漲跌停”制度,能讓市場價格發現機制更完善、更有效,市場的糾錯機制將充分發揮,流動性和波段操作的機會都會增加。

但學術研究畢竟是停留在理想狀況,實際的利弊還是要落實到市場的主題——投資者身上。

對於投資者,我們有必要分成兩個群裡來看待,一個是機構投資者,也就是“大戶”;另一個就是中小投資者,也就是“散戶”。

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T+0誘惑無疑是巨大的。試想如果某機構先前一個交易日的交易量為1000萬元,那麼在T+0制度下將放大為1000*N萬元(N為當日交易次數),在機構短線炒股技術嫻熟的情況下,盈利將大幅升。

但是,挑戰也不是不存在,壓力來自於外資。

習慣於T+0交易制度的外資資金,可能更熟悉該模式下的套利,而對於長期習慣於T+1的國內機構投資者,就會在實力比拼中處於劣勢。

接下來就是大家更關心的散戶了。對於大部分散戶來說,T+0能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大幅增加單日糾錯的頻率。

但是,因散戶自身的投機性較強,一旦糾錯不成反而會增加虧損的風險。試想那些出現負面消息的上市公司,很可能在一日內遭遇投資者大規模集體賣出,從而使股價出現類似港股、美股那樣短時間暴跌90%以上的情況。

正所謂“多做多錯”,散戶一天時間內在一家股票之中頻繁虧損也將是大概率事件。

這麼一對比,在信息、操作水平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散戶與機構之間的差距將越來越大,機構可能賺的盆滿缽滿,而散戶則越來越多地淪為韭菜。

所以散戶朋友們對t+0這個政策不要期望太高,真的實施t+0,不見得你就一定能賺錢。因為賺錢的核心是你的邏輯,是你的投資體系,跟t+0的相關性真的不是很高。

A股面臨的T+0困境

也許有人會問,幾乎所有的外盤,甚至“近親”的港股市場都是採用T+0制度,為什麼A股就非得與眾不同呢。

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A股市場已經實行T+1二十五年了,就算t+0再好,一下子扭轉這種交易模式也是非常不現實的,且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投資者乃至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盈利模式。

此外,投資者結構是決定A股遲遲沒有推出T+0制度的另一大重要原因。

在歐美那些成熟的體系中,市場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基於機構足夠高的水平下限,才能保證股市在高波動率、高投機性的環境下保持穩定運行。

但是A股市場不同,散戶佔了投資者結構中的絕大部分。這個賭性強,承受風險能力卻差的群體,將註定A股制度短期難有根本性的改變。

另外,要真正實現T+0制度還需要一些配套的措施。比如首先要嚴懲市場上可能出現的操縱行為,另外也需要設置合理的熔斷行為等等。

這樣的話一旦市場出現大幅的波動,也能讓投資者有機會去了解具體的情況,使得中小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都能夠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操作。

總之,T+0制度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中很殘酷。即便未來要放開,也是以一種穩步、有序的方式進行,而不是一下子把所有股票放開T+0交易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