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是什麼關係?

一丁一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和司馬光四人都是北宋仁宗至神宗時期的名臣,其中歐陽修與王安石、蘇軾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的人物,司馬光則是著名史學家,著有《資治通鑑》,這些只是他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而在大宋朝廷之中他們則是各自派系的代言人。

四人中資格最老的是歐陽修,歐陽修是“慶曆新政”運動中的改革派,但是由於變法不接近現實太過於空想,觸犯了許多人的利益,新政只實行了一段時間就被廢止了,歐陽修也因此被貶到滁州當太守,並因此寫下《醉翁亭記》千古聞名,歐陽修也是蘇軾科舉中進士當年的座師,也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文壇盟主,同時他也修史,修著了《新唐書》與《新五代史》。

王安石與司馬光幾乎是同時代的人物,二人也於同一年去世,只不過在後世待遇不同的是司馬光諡號“文正”並配享孔廟,而王安石在宋史中被列為奸臣,其實二人只是保守派與改革派而已。

王安石講究“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為國家經濟尋求開源,相對“慶曆新政”他沒有動冗官的攤子,因此比慶曆時多堅持了一會,只是後來神宗意志並不堅定,又趕上小冰河時期,所以造成了王安石的罷官。

而王安石對反對變法的黨人則是非白即黑的做法,加劇了宋朝的黨爭,最後北宋也因此亡國。

司馬光在王安石下臺之後執政,對所有新法一律廢除,不管好的壞的,頗有些“因噎廢食”的感覺,蘇軾也是因此兩邊不討好。

四人中最倒黴的就算蘇軾了,蘇軾是個大嘴巴,想到什麼說什麼,偏偏文采又高名聲又大,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反對被貶官,結果司馬光廢除新法蘇軾又出來多嘴,北宋著名的善待士大夫,蘇軾卻因“烏臺詩案”差點沒命,可見其點背到什麼程度。

而且蘇軾也是從黃州貶到惠州最後貶到儋州,幸虧蘇軾是四川人,要是北方人可能到了嶺南就要水土不服暴斃,哪裡還有命寫“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更別說最後他被貶到了海南島,當時那裡可是天涯海角啊。

不過也正是文人們的被貶謫,這才造就了他們的文思泉湧,所以四人之中,官運比較亨通的司馬光在文采方面就要稍遜一籌了,他靠的是治學嚴謹和“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的勤奮才成為一代大家。


歷史飛凡觀


北宋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想必大家一定熟悉的很,他們經常出現在我們語文和歷史課本上面,歐陽修,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王安石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則有那句名聞天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句。對於他們,大家熟悉歸熟悉,可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們知道多少?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出生時,北宋剛建立還沒滿30年,他為官是在宋真宗(公元997年-1022年在位)和宋仁宗(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時期,在仁宗朝曾主持了以吏治為中心的慶曆新政(公元1041年-1048年),而歐陽修是改革派中的重要成員,後來改革失敗兩人都因此被貶。

歐陽修(公元1007年-1072年)為官曆經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公元1063年-1067在位),宋神宗(1067年-1085年在位),不過他主要的政績還是在仁宗朝,後來神宗朝的宰相王安石,哲宗朝的宰相司馬光,都是由他推薦從而仕途高升的,而這兩人在當時是他的政敵。在神宗朝時,他年事已高,主要任務就是養老。

司馬光(公元1019年-1086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公元1085年—1100年在位)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神宗死後,司馬光被哲宗啟用為宰相,上臺後他和保守派全面反對王安石的改革:凡是王安石立的新法,不論好壞,統統廢止;凡是王安石革除的規矩,不論利弊,又通通恢復,史稱元祐更化。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和司馬光在仁宗朝可以說是打醬油,沒什麼話語權。到了哲宗朝時,他掛了個閒職養老,打了一會醬油就和司馬光一起歸天了,不過他還死在司馬光前面。在神宗朝時,受神宗重用,拜相改革,史稱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

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這小子跟前輩相比,他就是個打醬油的,而且打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還在宋徽宗朝(公元1100一1125年)呆了一年多。他要是能活到90多歲,都能親眼見到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擄,北宋滅亡,南宋偏安一隅開朝建國。

綜上所述,這五人的輩分就是:范仲淹和歐陽修是一代人,司馬光和王安石是一代人,蘇軾是前面四個人的後輩。你以為這就完了?他們就這點關係?錯,大錯特錯!

范仲淹和歐陽修兩人之間關係極好,是好哥們,范仲淹作為大哥,對歐陽修多有照顧。仁宗朝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被貶,歐陽修仗義為兄,連續上書為其力爭,最後也因“朋黨”一事屢屢遭人口誅筆伐。最後還被設計,以“侵佔外甥女財產”之罪出貶滁州。

仁宗朝時,歐陽修與王安石最開始二人關係還不錯,歐陽修作為文壇領袖、政壇前輩還和王安石互贈詩文(《贈王介甫》與《奉酬永叔見贈》),並向韓琦舉薦王安石。後期到了神宗朝,他卻因為政見不合,對新法多有牴觸,在地方執政期間曾拒不執行新法有關工作,致使與王安石在政治上交惡,後來乾脆頤養天年去了。

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入朝為官前,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人物。宋神宗即位三個月就重用兩人,頭天王安石任命為江寧知府,第二天司馬光就任命為翰林學士。他倆是朋友,私交上倒也過得去,但在政治上的死對頭,兩人聯手做出了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君子之爭”。

二人為政時斗的不可開交,你來我往之下十餘年苦鬥,雖然司馬光文采斐然,兢兢業業,但其工作能力實在及不上王安石,在爭鬥中明顯處於下風,以至於在王安石當政時期幾乎是黯淡無光,碌碌無為,期間還被貶去西京洛陽,安心編撰《資治通鑑》去了。

至於蘇軾,真的是朵奇葩,雖與王安石,司馬光同朝為官,但在變法派得勢時反變法派,結果被貶,在守舊派得勢時反守舊派,結果還是被貶,兩邊不討好,一生在朝中都不如意。王安石說他:華辭誠無用,有吏材則能治人。連宋神宗都說:蘇軾非佳士。皇上都看不上你,你還能做什麼呢。

司馬光掌權後,對他全面廢除新法持反對意見,蘇東坡說:新法有利有弊,應予以甄別,把好的留下,壞的剔除就行。這話很是在理,司馬光卻對他發起脾氣來。於是蘇軾對司馬光說:當年韓琦做宰相,閣下做諫官,爭得面紅耳赤也不管不顧。難道現在自己大權在握,就不許蘇東坡知無不言了嗎?司馬光馬上笑著道歉,但依然不改。

而蘇軾參加科舉的那一年主考官是歐陽修,蘇軾的第二名是歐陽修親點的,兩個人有師生之誼,歐陽修在放榜後給梅聖俞寫信,稱“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歐陽修死後,蘇軾還寫了詩詞紀念他。他倆還是親家,因為歐陽修的孫女後來嫁給了蘇東坡的第二個兒子。

至於蘇軾和王安石,雖政見不同,不過私下裡交情還是不錯的,他倆常一起遊玩,談論詩文,或是暢談國事!


煙雨踏秋殤


歐陽修是范仲淹手下的小弟,曾經跟隨范仲淹一起,在宋仁宗時期主持過慶曆新政。而王安石和司馬光,又都是歐陽修的小弟,他們都是歐陽修在宋仁宗時期舉薦給朝廷的。

至於蘇軾,那就是這幾個人共同的弟弟了。準確來說,蘇軾是歐陽修的門生,蘇軾考取進士的那一年,恰好就是歐陽修主持考試,因此蘇軾可以尊稱歐陽修一聲老師。

我們從年齡上也能看得出這四個人的關係。范仲淹出生於公元989年,歐陽修出生於公元1007年,司馬光出生於1019年,王安石出生於1021年,蘇軾最小,出生於1037年。

基本上是10年一個層次,這幾位都是宋朝赫赫有名的文人,也都是政壇上著名的政治家。除了蘇軾的政治地位稍微低一些,其他人都進入過宋朝中樞機構,王安石和司馬光更是先後擔任過宋朝的宰相。但是他們之間卻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


范仲淹和歐陽修一同改革,一同被貶。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估計每個中國人都能張口就來,這便是范仲淹的名句。其實他還有更有意思的一句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在朝廷裡面做官的時候,擔心的是老百姓們過得好不好。真正讓我到了地方上做官以後,我又開始擔心皇帝過得好不好。

其實范仲淹的一生,恰好能用這句話來形容。宋仁宗掌握實權以後,對宋朝冗兵、冗官以及冗費額的現象非常不滿,於是打算髮起改革。

當時的范仲淹擔任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意思。他得到了宋仁宗的器重,擔任了這次改革的主要領導。結果范仲淹一口氣上書10條改革方略,把貴族勢力得罪的徹徹底底。


宋朝才經歷了4個皇帝,范仲淹就要對貴族集團動手了,這肯定會遭到各方面勢力的打擊。結果宋仁宗頂不住壓力,向貴族集團妥協,范仲淹心知不妙,立刻自請出去做官,為期不到兩年的慶曆新政便這麼失敗了。

然更張無漸,規摹闊大,論者以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於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宋史》

當時的歐陽修還沒有進入核心機構,只是一名諫官,專門上書提意見的那種,他緊跟著范仲淹一起搞新政,相當於是他的馬仔。新政失敗以後,他也被貶到了地方做知州,也就是滁州。

我們曾經讀過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那就是在慶曆新政失敗以後寫的,環滁皆山也,這一句話可也是流傳千古的寫景名句。


司馬光和王安石,那就是一對生死冤家。

司馬光和王安石的年紀相仿,兩個人中進士的時間也相差不多,所以基本上算是同一個時代的文人。他們剛考上進士的時候,歐陽修已經在搞慶曆新政了。可見他們和歐陽修之間還是有代溝的。

他們倆最初的關係是相當好的,兩人彼此都很欣賞對方的人品。尤其是司馬光,曾經在宴會上,發現王安石說自己滴酒不沾,於是從頭到尾就沒有喝過一口別人的敬酒,這種膽略氣度,深深吸引了司馬光。

安石曰:"近臣不知為誰,若兩宮有言,乃向經、曹佾所為爾。"馮京曰:"臣亦聞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為歸,故京獨聞其言,臣未之聞也。"監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俠又坐竄嶺南。---《宋史》

於是司馬光悄悄把自己小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講述給了王安石聽,因此王安石對司馬光也十分敬佩,兩人就這麼成為了至交好友。

但是這兩個人後來卻分道揚鑣了,為什麼呢?其實跟個人的交情是沒有關係的,主要是政見不同。

司馬光天天讀史書,所以因循守舊,不願意做任何改革方面的嘗試。而王安石是個激進派,他成天就想著要改革,要變法。早在宋仁宗時期他就曾經上書過,打算變法。


可惜宋仁宗膽子小,經歷了上次變法失敗的教訓後,他只能把王安石留給子孫後代了。王安石到了宋神宗時代,就成了寵兒一枚,不僅擔任了宰相,而且主持變法。

同時期的司馬光因為反對變法,氣憤之餘回家寫書了,這一寫就是19年時間。這期間王安石兩起兩落,而變法事業也進入了瓶頸期,最終王安石被變法同盟們出賣,再也沒有機會復出。

宋神宗努力打算延續熙寧變法,可惜能力有限,就算累死了,也沒實現將變法策略貫徹下去的結果。

等到宋神宗死後,宋哲宗上臺,老太后高滔滔主政,她也是一個守舊派,於是啟用了司馬光。司馬光很高興啊,上來就把王安石變法的所有內容都給廢除了,直接把王安石給氣死了,當然沒多久他也掛了。兩個人可謂是相愛相殺了一輩子。


蘇軾跟范仲淹是沒有交集的。

這四個人裡,蘇軾唯獨跟范仲淹沒有交集,畢竟歐陽修已經是蘇軾的老師了,而歐陽修只是范仲淹的小弟,輩分差太多了。

等到蘇軾在公元1057年高中進士的時候,范仲淹已經涼了5年之久了。不過蘇軾跟其他三位的關係卻非同一般。

歐陽修親自錄取了蘇軾,因此成為了蘇軾的老師,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而王安石和司馬光最初跟蘇軾都是好朋友,他們彼此欣賞對方的文采和人品。

可是等到王安石變法開始以後,幾個人的矛盾就出現了。當時歐陽修已經退休了,王安石本打算重用蘇軾,結果蘇軾卻覺得王安石變法的某些內容不應該這麼著急發出,最好是慢慢來。

這可把王安石氣壞了,結果王安石一怒之下就把蘇軾給調出去做官了。等到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後,高滔滔執政期間,司馬光又打算重用蘇軾,於是將他弄了回來,還讓他做到了三品的翰林學士,這是蘇軾在政治上的巔峰了。

結果蘇軾又跑過來噴司馬光,認為變法中的某些策略還是不錯的,不該全部廢除。結果司馬光認為他是異類,又把他弄出去做官了。

此後蘇軾被各種打壓,總是是變法派和守舊派都不喜歡他。因此他也只能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了。


總結:宋仁宗時期的文人最幸福。

宋仁宗雖然軟弱了一些,但是他堪稱是最仁慈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的文人是最幸福的,因為可以暢所欲言,真正做到了言者無罪。

因此這個時代湧現出了一大幫優秀的文人,前期的范仲淹、韓琦、富弼,中期的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後期的蘇軾、蘇轍、曾鞏等人。

這些人才是歷史上最寶貴的財富,因為他們創造了若干中華文化中不可抹去的瑰寶,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無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