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誰統一華夏更利於中國發展?

光輝十萬


這個問題好,我來回答!!

如果魏國完成統一,會有以下發展。

魏國是戰國初期最強大的一個國家。是有可能完成並實現全國統一的。但是因為魏惠王的腐朽和不明智,導致魏國的沒落。那麼如果魏國完成統一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魏國統一會更加重視人才的培養,因此統一後的國家國土面積可能會比秦國小一些,但很有可能產生像西方那樣的早期民主政治。因為戰國時期的主要的人才和學派都是在魏國得到發揚光大的,比如說孟子的學說。

如果楚國完成統一,會有以下發展。

楚國統一後會走西周初年的老路,進行大肆的分封,與西漢初年劉邦的紛紛差不多。而且會像商朝一樣更加重視巫術占卜。楚國在戰國時期雖然面積最大,但是內部非常的不團結,由各個家族掌控。

如果趙國完成了統一,會有以下發展。

趙國完成統一後,或許會走秦國的老路。兩個國家都是戰鬥民族。統一後的趙國面積可能比秦國統一還要大,因為趙國胡服騎射戰鬥力不輸給北方匈奴。

如果齊國完成了統一,會有以下發展。

本人看好齊國統一後的發展。齊國是東方沿海的一個國家,他非常重視商業的發展。

如果他完成了統一,或許會制定有利於商業發展的政策,促進我國工商業的進一步繁榮。說不定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是在中國而不是在英國。

但是根據後面歷史的發展,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北方的少數民族會不斷的南下入侵,而阻礙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齊國鼎盛時期的版圖

燕國和韓國太弱,沒有完成統一的可能,即使完成也不會有好的發展。

歷史沒有假設,最終由秦國完成統一,或許是中國最好的發展形式,即便我們不經歷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但是在清末我們同樣經歷了落後這一階段,而這一階段對現在中國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段屈辱的歷史,我們現在才能夠高舉民族復興的偉大旗幟。

相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會太遠!!


大語文走四方


戰國七雄當中當然是秦統一華夏更利於中國發展。這種歷史的事實本身就證明了秦統一六國的正確性。有很多人一直在反駁,即便沒有秦,還會有另一個徹底變法的國家統一華夏。但事實就是事實,事實上只有秦進行了最徹底的變法統一了華夏。辯證思考是為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為了辯證而辯證。

我們逐一來看一下戰國七雄在當時究竟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況?燕國代表著最老牌的諸侯國,一直奉行傳統的周朝王道。最終產生了什麼結果呢?在整個戰國時期,它的排名都是靠後的。而且還以自己最有資歷的一種姿態瞧不起鄰近的強國齊國和趙國。但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飛騎就是對抗北方遊牧部落的那一支軍隊。但是在戰國爭霸的舞臺上,這一支軍隊的戰力並不突出。再加上本身的政治理念,對自己的束縛,使得燕國最多隻是戰國時期爭霸國家的棋子和盟友,絕不可能挑起一次主導性的統一。



韓國也如此類似,韓國最輝煌的時期就是春秋末年戰國初期滅掉鄭國。其處於4戰之地,周邊又都是強國,最好的時期也就是韓昭侯申不害變法時期,各國難以在韓國討得便宜,自保有餘攻略不足。

魏國,在戰國初期確實是一大強國,但似乎歷史定律告訴我們,第1個吃螃蟹的人雖然可以獲得一塊大蛋糕,但改變歷史的絕不是第1個吃螃蟹的人。微魏國作為第1波變法當中最強大的國家,也註定了他的這一次變法不可能徹底。凡事都是循序漸進的摸著石頭過河,即便再成功,也沒有後來居上的那種勇氣。而且改革變法是利益的騰挪,如果第1次沒有進行徹底的變法,那麼既得利益者相比於其他各國以一種更加混合的姿態。他們接受了部分改革和變法,同時又有保守性,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第2次變法和發展而言是致命的,魏國就是如此。



趙國到了戰國中後期,一舉成為山東六國僅次於秦國的大國,而且是軍事大國,但是趙國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每一次新老交接的時候,都會發生慘重的宮廷政變。這種政治上的混亂和不安定也直接影響了趙國在諸侯國當中的地位和本身的戰略佈局。沒有穩定的政治環境也不可能統一六國。

齊國確實是山東六國當中最富庶的國家,一直從戰國初年強大到戰國末年。雖然這種強大並不一定是與秦國直接交鋒。而諸侯合縱連橫也並非一直針對秦國,尤其是當齊國70萬大軍,威逼列國稱臣與秦昭襄王共同稱帝。從齊國的變法道路上,我們可以看到它更多的是進行吏治改革。國家政體依然沒有發生改變,既得利益者也依然存在。只不過是封建化的奴隸主階級和奴隸主,這也註定了和魏國一樣沒有資格進行深刻變法。



接下來的楚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山川廣茂,確實是一個地理大國。但楚國並不能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它就是一個小周,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現實都是效仿周王朝的。周王朝統治之下的華夏大地已經如此,可見楚國也沒有任何能力對華夏進行統一戰爭。

秦國不同。秦國雖然落後,但地理位置優越,秦川沃野河西之地。同時秦國也非四戰之地,山川廣茂。再加上秦人以養馬發家,並且曾稱霸西戎。擁有長期與少數民族交戰接觸的霸氣。更重要的是明君在世,六世之餘烈,其實在封建史上,並非秦國一家。但是為什麼我們一直以此作為秦國的驕傲呢?那就是我們做一個縱向的比較,就可以看到山東六國明君雖有,可惜不超三代。



這種政治上的巨大變數也導致了秦國最終可以立即統一六國。歷史的發展和演進充滿不確定性,但同時它又是固定化的。並非按照一個特定團體和人物的理解。就好像說如果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這樣一點改變,或者人物做出了另一種決定,那麼歷史就會因此而改變。實際上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歷史的選擇是按照整個族群去選擇的。



這種最優解並不是我們個人意義和概念。因為在戰國時期那個充分競爭的年代。誰更有資格更有意義統一華夏,其實事實一目瞭然,事實早已證明。之所以你認為秦國沒有資格,是因為你從來都不願意承認強大者的合法性。還有後世的學者和統治階層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一種政治優越感。


大秦泰西廷尉府


好多事情是沒有如果的,如果都是想象出來的。這本身就是偽命題。我知道,不是秦國統一中國肯定,不會有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不會有現在還在用的靈渠,秦始皇兵馬俑,萬里長城。廣東省,桂林是不也是個國家。中國就像現在歐洲似的開車一天穿幾國。所以說,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