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仁,按諡號裡的規矩,怎麼樣,才能成為仁?

小志同學是大叔


仁,對於帝王來說是極高的評價。儒家學說中都提出君主施行“仁政”。“仁”在古代是儒家認為的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儒家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普通人能被稱為仁已經很不容易,而在家天下的中國古代幾乎不可能。

宋仁宗的“仁”其實是他的廟號,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歷史上有名的仁宗有兩位:明仁宗朱高熾和宋仁宗趙禎。其他廟號為仁的皇帝就不一一列舉了。

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在位42年。就在他駕崩之後,很多普通老百姓為之痛哭流涕,在皇宮外面為他送別。不管是老弱婦孺,還是翩翩書生,還是衣裳襤褸的乞丐,無不為之披麻戴孝,燒紙錢,送別他。史料記載,整個開封城的被燒紙錢的煙霧所籠罩,可見宋仁宗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我們就來看看他做的哪些事所為人津津樂道。

仁宗年間,四川有個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為洩胸中鬱悶,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把他綁送京城。按照歷朝歷代律條,即使不按“大逆”嚴懲,起碼也得按“妖言惑眾”治罪,不料宋仁宗卻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洩洩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不但沒治他的罪,反而授其為“司戶參軍”。一個徒有文化弱勢秀才,發發牢騷能翻什麼天?一般來說皇帝都會嚴懲不貸,只有宋仁宗這樣成為千古傳誦的佳話。

一日仁宗在御花園散步,走了一段時間,身邊的人發現仁宗頻頻回頭探望,卻又什麼也不說,不知道什麼意思。等回到宮裡,他急匆匆地對宮女說:“好渴,快幫我端水來喝。”宮女奇怪地問:“陛下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這麼久呢?”仁宗邊喝邊回答說:“我回頭找了多次,沒見掌管茶水的當值侍吏,又不便詢問,因為我要一問,侍吏必然受到責罰,故忍渴而歸。”

還有一次,仁宗用餐,他正吃著飯,突然咬到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巨痛,他趕緊吐了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不要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

不要說皇帝,就是普通人能做到這一點,都幾乎不可能。

宋仁宗對大臣也很寬容,仁宗十分寵幸張美人。張美人想光大自己的家族,就多次吹“枕邊風”,希望仁宗提拔自己的伯父出任宣徽使。當仁宗提出建議時,誰料,諫官包拯當即表示反對,使仁宗的提議未獲通過,而且包拯說話時,由於情緒激動,唾沫星子還濺了仁宗一臉,弄的他很沒面子。但他卻也沒有怪罪包拯。





歷史該質疑


首頁定諡號為仁的依據是:

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皇帝起“諡號”的傳統起於周代,諡號代表著皇帝死後人們對其一生功過的總體評價。最早時候,只有“美諡”和“平諡”,就是要麼誇前一任皇帝,要麼即使不誇也不能批評皇帝。到了周厲王被推翻以後,由於這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周厲王實行暴政,搞得確實太不像話,所以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對皇帝的“惡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差評”。

 諡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諡號才恢復過來。

諡號的分類:

諡號,有美諡,平諡,惡諡,宋朝之後規定不作惡諡。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

美諡,有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等;

平諡,有懷、悼、愍、哀、隱、幽、衝、夷、懼、息、攜、恤、願、儆等帶有同情色彩;

惡諡,有誇、躁、伐、荒、煬、戾、刺、虛等

諡號的標準:

皇帝有經天緯地之才,或者起碼勤奮好學,那麼可以給個“文”字(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等)

皇帝有著開疆拓土或者平定禍亂的巨大功業,那麼則可以諡號為“武”(如戰國時趙武靈王、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等);

在“平諡”中,如果一個皇帝的諡號是“懷”,那大概是說他性格仁慈,但是沒什麼能力,搞不好後來還短命早死;如果是“愍”,則是說這皇帝在位時國家遭難,

漢代還有一批被稱為“質”、“衝”、“少”的皇帝,基本上只是在說這個皇帝死得早,沒有更多的評價,所以基本都可以算作“平諡”。

一般暴慢無親被稱作“厲”,比如我們一開始說的那個周厲王。其他比較常見惡諡還有“煬”(隋煬帝)、“哀”(魯哀公)、“幽”(周幽王)、“靈”(衛靈公)等等。

褒義如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

太宗、聖祖發揚光大;

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

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

世祖是中興之主;等

貶義如

寧宗懦弱;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好玄虛‘’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應用於較為悲情的亡國之君等。


歷史的第三者


首先宋仁宗的“仁”是廟號,不是“諡號”。宋仁宗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中國歷史上的仁宗都是廟號,僅有一位“仁皇帝”,清聖祖康熙帝,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廟號”其實就是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畢竟不能直呼皇帝的名諱。我們常見的廟號有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等。

“諡號”起源於中國西周王朝,是對一個生前有一定地位的人(包括帝王、后妃、將相等),死後給予的能夠概括其一生功過的稱呼。諡號有評價高的,叫“美諡”,有評價低的,叫“惡諡”,也有評價中等的,叫“平諡”。

1、美諡,如:莊、武、文、仁、宣、襄、明、睿、康、景、懿。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是“美諡”,如:漢高帝劉邦,漢武帝劉徹,唐文帝李世民,晉文帝司馬昭,晉宣帝司馬懿等;

2、平諡,如:懷、悼、哀、閔、思、殤,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晉懷帝司馬熾,漢哀帝劉欣”

3、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如“周厲王姬胡,隋煬帝楊廣”。

關於諡號“仁”,古解《逸周書·諡法解》:

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仁”:

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