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佔臺灣後,是如何進行殖民統治的?

寶島臺灣,坐落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臺灣在歷史上曾有多個稱呼,秦稱“瀛洲”;隋至元朝稱“流求”;明稱“雞籠”、“北港”等;清朝命名為“臺灣”,並設立府衙轄制。

自宋元起,已有漢民經澎湖遷居臺灣,到明末時,因閩南大旱,數萬沿海災民舉家前往,墾殖臺灣,兩岸交流日趨頻繁。如今的臺灣民眾,其祖上多來自福建沿海地區。

日本侵佔臺灣後,是如何進行殖民統治的?

在臺灣歷史上,曾有兩次被外族侵佔。一是明末時,西班牙佔據北臺灣,荷蘭侵入南臺灣,後荷蘭殖民者驅逐西班牙人,從1624年(明天啟)到1661年(清順治),荷蘭盤踞臺灣37年,由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

1895年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已無力於海防,被迫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除賠款2億兩白銀,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

自此,日本在臺灣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

日本侵佔臺灣後,是如何進行殖民統治的?

為將臺灣徹底同化,日本在臺實施高度集權的“總督”制度,所有機構都圍繞總督展開,可以理解為“土皇帝”一般的存在。總體上分三個階段:

1895~1919年武官總督時期;1919~1937年文官總督時期;1937~1945年的武官總督時期,即“皇民化運動”時期。

在日據初期,面對著臺灣民眾風起雲湧的武裝反抗,日當局實行了殘酷的高壓統治。根據治安狀況,將全臺灣分為“危險”、“不穩”、“平靜”三類區域,分別由軍隊、憲兵、警察守備。僅在1895到1902年間,遇害反抗民眾高達3萬餘,超出全臺人口1%,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日本侵佔臺灣後,是如何進行殖民統治的?

到了第二階段,就任文官總督著重從精神、文化層面進行同化,實施“內地延長主義”,將臺灣視為日本本土的延長,套用日本的統治方式施治於臺灣,目的是讓臺灣民眾“效忠”於日本政權。

“皇民化運動”則更為極端,時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擔心臺灣民眾心繫故土,從而在語言文字、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多個層面“日本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兵員匱乏,促使這一過程加速,以便能徵募更多臺灣兵員充當炮灰。

日本侵佔臺灣後,是如何進行殖民統治的?

然而無論日本表面上如何“親善”,同化程度有多高,仍將臺灣民眾視為帝國體系內的“二等人”。臺灣民眾的地位,要低於日本本土高於朝鮮等其他殖民地。

日本對臺灣的利用及歧視之心,從各方面展露無遺。

臺灣被當作供應基地,拼盡全力推廣現代化農業,以使其糧食和蔗糖的產出,滿足日本本土及對外侵略的需要。雖然事實上提高了當地農業水平,但完全出於一己私心:日本研發出一種高產水稻,但抗風力欠缺,而臺灣恰恰是颱風頻繁光顧的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強行將此稻種全島推行,結果颱風到來大面積絕收,受害的是臺灣民眾。

日本侵佔臺灣後,是如何進行殖民統治的?

日本殖民者為掌控臺灣經濟命脈,不允許臺灣人開辦大型企業,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的小作坊。在日本人經營的大企業中,管理高層、技術性強的重要崗位,人員皆來自日本,臺灣本土人士只能擔任底層工作。

歧視同樣反映在教育中,允許臺灣人接受六年制基礎啟蒙教育,但在高等教育階段卻設置諸多障礙。如“臺北帝國大學”,主要服務於日本學生,臺灣學生只能選擇醫學和法律專業。臺灣青年能謀個醫生或是律師的職業,已經算是出人頭地。

其用意非常明確,無論是統治核心或是社會核心,必須由日本人佔據,這些重要位置都是臺灣民眾的禁區。

日本侵佔臺灣後,是如何進行殖民統治的?

在日據時期,臺灣社會有一定的提升,但都是基於日本自身需要這一大前提。為維護統治,殖民者殘酷鎮壓抵抗,強行推進同化,榨取臺灣的資源和人力。二戰期間,有3萬多臺灣青年死於各地戰場。

綜上所述,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本質是掠奪以及臺灣民眾權力的殘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