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

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場戰爭是中國大獲全勝,但是可能一般人不知道這場戰爭是中國在非常惡劣的局勢下強行發動的一場戰爭。

即使在極端惡劣的形勢下,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依然把不可一世的印軍打得滿地找牙!

那麼,我軍是怎麼打贏的,印軍是怎麼崩潰的——這個戰爭過程可能一般人不是特別清楚。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詳細描寫這段戰爭的始末,讓即使對軍事領域一無所知的小白也能清楚看懂這場戰爭的過程——

從某種意義上說,詳細瞭解這段歷史對於正確認識當前中印邊境衝突有很大的幫助。

下面就來給大家回顧這段我稱為“神仙仗”的中印戰爭歷史。

1 邊境衝突

首先簡單講一講中印邊境衝突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印度過去是英國最看重的殖民地,一度被譽為維多利亞女王頭頂的皇冠。在英國殖民印度期間,一直為改善這塊殖民地地緣政治環境殫精竭慮。

印度三面環海,地緣政治環境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北方,喜馬拉雅山脈居高臨下俯視印度河平原,讓英國殖民者寢食難安。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印度邊境地緣態勢圖

(來源:搜狐網)

印度北方地緣政治態勢與我們北宋時期非常類似。

當時北宋定都河南開封,但是北方燕雲十六州卻被遼國佔據,從燕雲(現在北京一帶)南下到開封,沿途一馬平川幾乎無險可守,讓北宋王朝隨時都面臨北方遊牧民族巨大的軍事威脅,後來靖康年間還是被金國攻陷了都城。

所以,要改善印度北方地緣政治態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中國西藏搶下來,如果不能也要從西藏邊境搶下一大塊領土作為印度北方平原的緩衝區。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國、中國中央政府和中國西藏地方三方代表在英屬印度西姆拉開會,討論西藏的地位問題。

會議期間,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私下賄賂中國西藏地方噶夏的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這個英國佬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私下裡搞的邊境線就是

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

這個麥克馬洪線將我藏南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印度。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來源:搜狐網)

這個非法的劃界換文英國人一直秘而不宣,但是紙是包不住火的,後來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國中央政府(當時還是北洋政府)瞭解了這個劃界換文後都堅決反對。

所以當時英國自己也並沒有將麥克馬洪線作為邊界線。

直到1936年,麥克馬洪線第一次出現在英屬印度的地圖上,標註為“未標定國界”。但即使“未標定”,這個行為也遭到了中國政府(已經變成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攪屎棍出名的英國佬趁著我國全力抵抗日本無暇顧及中印邊境,派出軍隊佔據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和察隅地區,形成事實上對部分藏南地區的佔領。

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印度政府不但悍然宣佈這個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就是中印東段邊境線,而且在中印邊境的中段與西段,印度主張的邊境線也越過了雙方傳統國境線,企圖在西段與中段邊境也搶下我國33000平方公里的領土。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中印邊境爭端地區

(來源:新浪網)

以上就是中印邊境領土爭端的由來。

2 和平努力失敗

因為印度一直覬覦我國西藏領土,所以印度建國之後在中印邊境就小動作不斷。

以下是1951年—1958年印度逐步侵佔我西藏領土的過程,沒耐心的讀者可以直接跳過。

中印邊境的東段。

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國成立之初忙於內務無暇顧及中印邊界問題與抗美援朝戰爭之機,派100餘名印軍越過西山江、達旺河,侵佔門隅首府達旺,強迫一直在那裡行使管轄權力的中國西藏地方政府搬遷。

印度在侵佔達旺前後,還侵佔了“麥線”以南門隅的馬果等地。10月,印軍一部又在直升飛機的配合下,侵佔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在梅楚卡等地強行建立兵營。

到1953年印軍基本上侵佔了門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礎上,印度政府於1954年在侵佔的“麥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上建立起“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正官方地圖,並將“麥克馬洪線”一直標明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企圖使侵佔的中國領土固定化、合法化。

中印邊境中段。

印軍除了佔領英國殖民主義者侵佔的桑、蔥沙兩地外,1954年又侵佔了香扎、拉不底、烏熱三地;1955年侵佔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佔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塊草地;1958年又侵佔了巨哇、曲惹兩地。這樣,印方在中印邊境中段共侵佔中國約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邊境的西段。

1951年前後,印軍趁中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佔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佔了巴里加斯。

一直到1959年,中印邊境爭奪地區,除了西段阿克賽欽地區大部分是我國實際控制之外,其餘有爭議的地區都是印度實際控制。

在外交領域,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

印度一方面步步蠶食我西藏領土,但是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卻與中國保持不錯的關係,包括是率先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為提高新中國國際地位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毛澤東評價),在聯合國一直堅定地支持新中國恢復合法席位,在大多數時候都對中國反對美帝的鬥爭表示支持。

基於上述原因,新中國將印度定義為朋友,對於印度在邊境的蠶食一直保持克制的態度,希望通過和平談判解決雙方的邊境爭端。

但是,只要涉及邊境爭端印度立刻就變得胃口大開。

1959年3月,我軍在西藏取得平叛戰爭的勝利,打掉了中外反動勢力陰謀割裂中國的社會基礎,使印度幻想的“緩衝國”的企圖破滅。

1959年3月22日,在平叛戰爭結束的當天,印度總理尼赫魯正式給中國總理周恩來寫信,提出了大片領土要求。

尼赫魯不僅要求將已被其非法佔領的東段邊境“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和中段邊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入印度,還要把西段邊境一直在我國政府有效管轄下的阿克賽欽等地區33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也劃歸印度。

尼赫魯開口就要新中國劃出1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給印度,這樣的要求中國肯定無法答應。

1960年4月19日,周總理協同外交部長陳毅親自飛到新德里準備以最大的誠意來解決中印邊境爭端問題。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1960年周總理訪問印度

(來源:鳳凰網)

當時周總理給印度帶去的條件是非常優厚的。

中國準備承認麥克馬洪線,也就是放棄藏南9萬平方公里領土以及中線被印度侵佔並且實際控制的2000平方公里的領土,換取印度對西段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地區的承認。

按:阿克賽欽地區位置非常重要,是新疆進入西藏的唯一通道。

換句話說,中國準備以1960年雙方實際控制線作為邊境線,1960年之前被印度侵佔的土地都準備放棄。

但是,即便這樣的條件印度方面也不同意,印度的條件不但要中國承認已經被印度侵佔的土地,而且堅持要把實際被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地區33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也劃歸印度!

3 內憂外患

寫到這裡可能有些讀者覺得不太理解——為啥當時中國如此軟弱,面對印度咄咄逼人的蠶食不但步步退讓,而且準備放棄已經被印度蠶食的土地?

原因很簡單,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極度困難的時候!

在國際上,美國對新中國實施全面的貿易封鎖,同時在金門進行軍事對峙;1959年中蘇因為長波電臺與聯合艦隊事件徹底翻臉,蘇聯不但撕毀所有援助中國合同,還撤走所有援華專家,同時我國還要歸還因為抗美援朝戰爭所欠下的鉅額軍事債務。

在國內,因為大躍進的影響與大面積自然災害,出現全國性的糧食短缺,國民經濟極度困難。

正因為上述原因,中國當時實在沒有能力在後勤補給困難的中印邊境與印度開戰。

印度的情況恰恰相反,當時印度是全球不結盟運動的領袖,亞非拉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支持印度。

因為印度在發展中國家巨大的影響力,所以美蘇兩國都爭相拉攏印度,給印度提供鉅額的經濟援助,蘇聯甚至表示,願意為印度提供邊境戰爭所需的軍火。

一個內憂外患;

一個春風得意;

因為上述原因,所以當時印度才獅子大開口,向中國索取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印度要價太高,所以本次雙方談判不歡而散,印度也因此失去了在中印邊境爭端中佔到最大便宜的機會。

4 隱忍與等待

中印邊境談判談崩了之後,中國在邊境繼續保持克制,為了避免在邊境衝突中擦槍走火,中國再次從實際控制邊境線後撤20公里,在這20公里範圍內中國邊境部隊甚至不巡邏、不打獵、不剿匪。

對於中國的忍讓與剋制,印度步步緊逼。

中國後退印度就前進,遇到中國邊境哨所,印度就在中國哨所後面建立哨所,然後逼迫中國邊境部隊放棄哨所,再次後撤。

從1960年—1962年,中國又繼續忍耐了2年,在這2年裡,印度繼續蠶食中國領土。

不但將麥克馬洪線南部藏南地區全部佔領,還在多處地段越過麥克馬洪線繼續侵佔中國領土。在西段邊境,印度也保持咄咄逼人的態勢,逼迫中國邊境部隊不斷後撤,侵佔我阿克賽欽地區部分領土,包括現在存在爭議的加勒萬河谷地區、班公湖地區當時都被印度全部侵佔。

中國隱忍到1962年終於等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就是古巴導彈危機。

5 古巴導彈危機

1962年7月,蘇聯決定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導彈,並且向古巴提供伊爾-28噴氣轟炸機,蘇聯把運往古巴的貨物改由蘇聯船隻運送,將幾十枚導彈和幾十架飛機拆開裝到集裝箱裡運往古巴。同時,3500名軍事技術人員也陸續乘船前往。

每一枚導彈都攜帶一個威力比在廣島的原子彈大20或30倍的核彈頭。經過偽裝的第一批武器是在7月下旬用商船運抵古巴的。

直到1962年9月2日,蘇聯才公開宣佈,根據蘇古兩國達成的協議,蘇聯將向古巴供應武器和提供技術專家。此時,蘇聯武器和專家的運輸計劃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聲。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古巴境內的蘇軍導彈部隊

(來源:搜狐網)

1962年10月美國偵察機發現了在古巴部署的中程導彈。這個近在咫尺的導彈部署給美國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點,肯尼迪向美國和全世界發表廣播講話,通告了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導彈的事實,宣佈武裝封鎖古巴,要求蘇聯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撤走已經部署在古巴的進攻性武器。

肯尼迪發表講話之後,美蘇兩國劍拔弩張,整個世界都籠罩在核戰爭陰影之中。

突然爆發的古巴導彈危機,讓美蘇都無暇東顧,經歷了多年隱忍的中國終於等到了用武力反擊印度入侵的時間窗口。

無獨有偶,在古巴導彈危機爆發之前的10月1日,印度也恰好制定了代號“裡窩那”的作戰計劃,準備發動大規模軍事攻勢徹底驅逐“侵佔印度領土”的中國軍隊。

6 奇葩部署

戰爭對於國家而言不是一時衝動拍腦袋的決策。

在中印邊境發起自衛反擊戰最大的困難還是後勤問題。

當時西藏沒有鐵路,進藏只有一條環境惡劣的公路,在中印邊境很多地方連公路也沒有,所有裝備、彈藥、糧食都只能靠人力往邊境送,這樣的後勤條件註定只能打一場時間很短的有限戰爭。

那麼,在有限的時間能打敗印軍嗎?

當時毛澤東就問了這個問題。

結果很意外,從總參謀部到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中將都認為很有把握擊敗印軍。

戰爭還沒開始,我軍為啥就對一個從未交手的對手有戰而勝之的把握?

這個與前期我軍對印軍部署的偵查結果有關。

兩軍交戰一般來說任何一方都要構築一道嚴密並且有縱深配置的防禦體系。

這個有縱深配置的防禦體系非常重要。

打個比方,大家都去過電影院,電影院的座位都是密密麻麻交錯設置,這個電影院的座位大致就是一個有縱深配置的防禦體系。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其基本原理是這樣,你攻擊第一排人員的時候,後面兩排的人員不但可以

迅速支援第一排戰鬥,而且可以保護第一排的後面,不讓敵人繞到第一排後面去夾擊第一排的人員。

另一方面,即使你擊潰了第一排的防禦,後面還有若干排防禦,你的衝擊動能總有衰竭的時候,這種有縱深配置的防禦體系可以確保即使前面幾排被衝開,也不至於整個防禦體系崩潰掉。

但是對印軍部署的偵查結果卻讓我軍高層大吃一驚。

因為印軍的防禦部署鬆鬆垮垮,簡直就是一個四面漏風的漏斗!

我們還是用電影院的座位來比喻。

第一排座位,印軍部署兵力最多,但是分散成互不聯繫的若干個孤立據點;然後第2、3排座位根本就沒人!第四排某一些點上印軍再次部署一大堆兵力,接下來第6、7、8排還是沒人,到第9排才在一些點上再次部署一大堆兵力(後面有作戰示意圖)。

這樣奇葩的防禦部署簡直就是為我軍提供了無數穿插迂迴機會!而我軍恰恰是最擅長打穿插滲透戰術的軍隊!

在朝鮮戰場,裝備居於絕對劣勢的志願軍就是靠無處不在的穿插滲透將不可一世的美軍從鴨綠江邊打到三八線,現在印軍的部署比美軍更業餘更鬆懈,這如何不讓我軍從上到下都對未來的戰爭充滿信心?

那麼,為什麼印軍部署如此鬆懈?

四個原因。

第一是客觀原因。

中印邊境地形惡劣,除了幾條山谷自然形成的道路,其餘地方不是雪山無人區,就是密不透風的原始森林,這樣的地形要構築一條完整的防禦體系客觀上確實困難。

第二與印度前線指揮官有關。

印度東線前線指揮官是考爾中將,這哥們沒有任何實戰經歷,但因為是尼赫魯的親戚,所以官運亨通,在1962年擔任印度東部戰區第4軍軍長,負責整個東線作戰。

當時印軍內部對考爾中將提拔太快很有不同的聲音,但是被強勢的尼赫魯一律無視掉。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考爾中將

(來源:新浪網)

按:中印邊境反擊戰主要大戰都在東線展開,西線作戰規模遠小於東線。

這位考爾中將打仗本事很差,但是拍馬屁功夫確實一流。

在中國發動自衛反擊戰之前,這位老兄為了給尼赫魯生日“獻禮”,親自指揮前線印軍不惜代價攻佔了我軍一個小山頭陣地,取得這個“勝利”之後,考爾迫不及待向尼赫魯“報捷”。

大家知道考爾的這個捷報寫了多長嗎?8700字!這麼長的“捷報”讓無線電報務員整整發了8小時,創造了戰爭史上最長電文的紀錄。

第三,與印度高層狂妄的心態有關。

當時對於印軍多點開花分散推進的部署,印軍內部也有反對意見,但是尼赫魯狂妄自大,多次對軍方表態“中國絕不敢開戰”。

這個表態讓考爾中將奉為“聖旨”,所以印軍對中國反擊戰缺乏準備。

第四,與印軍的素養有關。

印度作為英聯邦成員國也算參加過二戰,但是印軍在非洲與歐洲戰場上基本就是打醬油的角色,不是擔任維護交通線的任務,就是做後勤的苦力,正兒八經的作戰很少參加。

獨立之後,與巴基斯坦倒是打過幾仗,不過印巴戰爭的烈度在我們看來就是過家家,

整個印軍實戰經驗嚴重不足。

另外,印軍組織度也很低下,軍官都是高種姓人群擔任,士兵則是低種姓人群,軍官與士兵基本就是貴族與奴僕的關係。

軍隊裡階級分化十分嚴重,軍官享樂腐化,士兵做牛做馬,這樣的軍隊無論是凝聚力還是戰鬥力都十分有限。

因為印軍自己組織度低下,部隊綜合素質較差,所以,印軍推己及人,認為自己無論如何無法行軍的地形惡劣地區中國軍隊也做不到。

綜上所述,印軍搞出一個四面透風的部署,偏偏還自信心爆棚,對勝利充滿信心,然後,就毫不意外被人類歷史上輕步兵巔峰的中國軍隊按在地上毒打。

7 克節朗反擊戰

下面我們來講一講戰爭的過程,這是一場中國軍隊單方面表演的教科書式的戰爭,也是將印軍按在地上摩擦的戰爭。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場中國軍隊的神仙仗。

首先是克節郎地區的反擊戰。

首先我們來看看印軍在這個地區的部署。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印軍部署以及印軍假想我軍攻擊路線

印軍這個部署不僅鬆鬆垮垮,而且一廂情願地認為,我軍只能沿著傳統交通線一線平推攻擊作戰。

因為在印軍看來,除了傳統交通線之外,其餘地區不是海拔4000米以上人跡罕至的雪山,就是密不透風的森林,這樣的地形軍隊是絕不可能通過的。

但是,我軍恰恰就是這樣一支即使在極端惡劣地形也能實現強行軍的逆天步兵——

在紅軍長征時期,我軍就經歷了雪山、草地、沼澤等等各種惡劣地形的考驗,喜馬拉雅山脈地形確實惡劣,但是怎麼可能難倒英勇的解放軍?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克節郎地區的反擊戰中我軍實際攻擊路線

大家看一看,這個我軍實際攻擊路線就沒有直接硬啃正面的,基本都是穿插迂迴,從印軍側翼或者後面發起攻擊。

這就是印軍部署鬆鬆垮垮必然受到的懲罰!(大家想一想前面電影院座位的比喻,中印邊境戰爭差不多就是中國軍隊繞到印軍後面,一板磚拍在印軍後腦勺上

說實話,在朝鮮戰場,我軍哪有這麼多穿插到美軍後面的機會?

這一戰最大穿插迂迴行動是向印軍後方要點章多的穿插。

當時執行這個穿插任務的是西藏軍區某團,由於前面我軍打得很順,一線印軍迅速崩潰,我軍前指擔心印軍跑掉,所以強令這個團必須迅速趕到章多堵住印軍後路。

結果在行軍路上這個團卻被一片亞熱帶原始雨林擋住了去路。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這片雨林生長得異常繁茂,樹冠相接,嚴似穹窿,各種藤蔓密如珠網。最令人頭痛的是一片片荊棘林,一人多高,枝椏上全是一寸多長的尖刺,鋒銳得賽過狼牙犬齒。

開路的先鋒連為了荊棘林已經拼上了所有的力氣,用柴刀砍,用樹棍砸,用手榴彈炸——然而,荊棘林猶如一堵橡皮牆,不僅有彈性,而且有韌勁。

時間緊急,最後團長將軍衣往頭上一包,走到荊棘林邊猛然往上一躍,然後橫著身體撲壓下去。

然後一個又一個戰士效仿團長,用自己的身體將荊棘林硬生生壓出一條道路,讓後面的部隊踩在自己的身體上通過了這片荊棘林。

大家想一想,對於壓林的戰士而言,身下是無數尖銳的林刺刺破身體,身上還要承受近千人踩踏通過,這種煎熬比最殘忍的酷刑還要難以承受。

最後27個用身體壓林的戰士有4個壯烈犧牲!

我們的解放軍就是用這樣不可思議的意志創造了在這樣惡劣地形三天兩夜強行軍127公里的奇蹟。

該團趕到章多之後,立刻發起奇襲,首先將印軍王牌第7旅旅部端掉,然後埋伏在章多,不但堵住了前線潰逃下來的印軍,還將隨之潰逃的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俘虜。

克節郎地區的反擊戰大獲全勝。

7 東線:教科書式的戰鬥

在東線更廣大的地域(麥克馬洪以南地區)我軍表現更加精彩。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印軍的部署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東線印軍部署及假想我軍攻擊路線

這個部署與假想我軍攻擊路線與克節郎地區如出一轍,都是假想我軍只會沿著交通線進行正面攻擊,對側翼缺乏基本的防護(考爾中將水平真的很渣啊)。

但是這次印軍又錯了。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東線我軍實際攻擊路線

在這個地區作戰,我軍依然是展開大範圍迂迴與滲透作戰,對印軍的攻擊基本都是突然迂迴(滲透)到印軍據點側翼——也就是從印軍認為絕對不可能軍隊能通過的區域突然發起攻擊。

我軍為啥能輕易繞到印軍後面打?

除了我軍在惡劣地形強悍的行軍能力,印軍在縱深地帶缺乏必要的軍事部署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由於藏南地區地形惡劣,所以,在這些惡劣地形穿插滲透,一定會有大量士兵與主力部隊走散,但是滿懷共產主義理想的中國士兵的作戰意志是十分旺盛的,即使與主力部隊失散的散兵也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西藏軍區某部副班長龐國興在向西山口穿插中與部隊走散,這個時候他又遇到另外3個“散兵”,在職業軍隊中這種失去建制的散兵都要被歸為“失去戰鬥力”這一類。

那麼請看看中國散兵的表演——

龐國興與另外3人主動結成一個戰鬥小組,由龐國興指揮,在敵後穿插15裡。連續作戰5次,殲滅了5股逃敵,打掉了印軍2個炮兵陣地,光是加農榴彈炮就繳獲7門,後來又殲襲了一個連隊再繳獲8門榴彈炮,印軍第五野炮團一共就24門榴彈炮,居然就被龐國興小組幹掉了大部分!

一組“散兵”幹掉了大半個印軍野炮團,這個戰績可謂十分彪悍。

事後在表彰會上龐國興意氣風發地說出一句被廣泛傳頌的名言:

敵軍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在這場戰役中迂迴穿插距離最遠的是西藏軍區某營在世界屋脊的無人區向邦迪拉的穿插。

7天5夜中強行軍數百公里,在零下30—40度的惡劣氣溫下翻越4000米以上的4座雪山+7個峻嶺,經貝利小道如同神兵天降一般突然出現到印軍後方核心要害邦迪拉。

這個穿插動作相當於電影院第一排人員還在戰鬥,結果解放軍突然出現在最後一排!

所以,解放軍在邦迪拉的出現直接讓東線印軍全體崩潰。

最神奇的是,這支部隊還在邦迪拉附近的多龍橋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神仙戰例。

得知我軍攻佔邦迪拉之後,印軍馬德拉斯聯隊第一營(欠第四連)約300人慌忙從邦迪拉山口撤退,於次日10時到達多龍橋。

當時這個橋對岸只有我軍一個營部和一隻27人的小部隊(含一個15人的迫擊炮排)。

27PK300,如果其他國家職業軍隊會作何選擇?估計90%選擇是撤退,最多有10%特別強悍的選擇去狙擊(多龍橋距離最近有我軍部隊的邦迪拉有3公里)。

那麼當時我軍指揮員選擇是什麼?

合圍

這隻印軍!

27人合圍300人?科幻小說都不敢這麼寫啊!

偏偏我們的指揮員就這麼強悍,而且我們的士兵執行這個命令也沒有半點違和感。

於是一個“宏大”的包圍圈就展開了

副指導員王文保親率2人去堵正面,派出4人(還TM是炮兵)去堵側翼,再派出5個人去堵後路,其餘士兵(主要是炮兵)堅守炮兵陣地提供火力支援。

你看看,總共12個人的包圍圈的“主力”還在側翼與敵人後方(生怕敵人跑走幾個),正面只有三人!

部署完之後,王文保也感覺正面3個人“實力”確實弱了一點,回到營部兜一圈,確實沒有人了,只找到正在做飯的炊事班(7個人)。於是炊事班一人發一條槍也拉上去加強正面。

至此12人的“主力部隊”+7人的炊事班惡狠狠的向印軍一個營撲去。

不到一個小時就結束戰鬥,我軍以傷3人為代價,擊斃印軍35人,俘虜206人,印軍馬德拉斯聯隊第一營被全殲。

這個案例充分說明,自我感覺頗好的印軍在我軍眼裡就是一個渣!

因為解放軍攻佔邦迪拉之後口袋扎得太死,導致前線潰退下來的印軍退路斷絕,無數潰散的印軍如同鴨子一樣往周圍原始森林亂竄,讓我軍搜山抓俘虜花費的力氣比打仗還多。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插曲,因為印軍有幾個旅長也跟隨潰兵跑入深山,搞得印軍東線總指揮考爾中將神經緊張,生怕又有幾個印軍將級軍官被我軍活捉——那個丟臉就太大了。

於是親自乘坐直升機去搜尋這幾個印軍旅長,最後還真被考爾中將救回1個。

最後一次營救行動十分驚險,我軍搜山部隊子彈幾乎就是追這考爾屁股攆,如果不是考爾副官拼死掩護(最後這個副官也領了盒飯),考爾中將差點就被我軍抓了俘虜。

按:我覺得印度完全可以把考爾中將營救過程改編成電影,那啥就叫印度版的《颶風營救》

8 艱苦的西線戰鬥

在西線我軍作戰比東線要艱苦得多,這裡有一個特殊原因。

我軍發起自衛反擊戰有一個規定,作戰嚴格控制在中印有爭議的地區之內——

換句話說,我軍作戰範圍嚴格控制在被印度侵佔我國的領土之內,整個自衛反擊戰,我軍沒有一個士兵踏上過印度的領土。

東線由於印度侵佔我國領土範圍很大,基本上麥克馬洪防線以南的藏南地區高達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都被印軍侵佔,所以,我軍在東線有充分穿插迂迴的地域空間。

但是在西線印軍侵佔我國領土不多,所以西線我軍作戰基本沒有什麼做大迂迴的戰場空間,只能對一線印軍據點做戰術性小迂迴,這就導致我軍被限制在狹小地域只能做硬碰硬的攻堅戰。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西線我軍作戰示意圖

按:這個西線作戰示意圖我就不單獨畫了,大家馬馬虎虎將就著看看,反正都是一些短促出擊的戰鬥。

由於以上原因西線反擊戰規模雖然比東線小得多,但是有個別地段也打得比較艱苦,有兩場戰鬥單獨說一下。

一個是在加勒萬河谷的戰鬥(就是前段時間中印邊境爆發衝突的地點之一,印軍在這個地點死了二十幾個)。

1962年反擊戰中我軍在這裡遇上了強悍的印軍杰特聯隊,這隻部隊在印度有上百年曆史,曾經參加英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入侵中國,火燒圓明園就有這支部隊。

在攻佔加勒萬河谷的戰鬥中由於地形限制我軍付出重大犧牲,光是陣亡戰士就有874人(整個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才陣亡1千多人)。

所以,前段時間印軍想搶佔這個要點我軍怎麼可能答應?這可是1962年我軍用八百多戰士生命換來的。

後來周總理特意找了一個機會向毛澤東彙報了這個杰特聯隊“光輝歷史”,氣得毛澤東拍案而起,大呼“百年國恥”,然後專門電令前線指揮官必須全殲這個杰特聯隊,不能有一人漏網,所以這個享受毛主席專門點名的杰特聯隊就集體領了盒飯。

一個是在班公湖的戰鬥(也就是最近中印邊境衝突的焦點)。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斯潘古爾山口周圍形勢圖

在這場戰鬥中,我軍攻佔了控制斯潘古爾山口兩側的高地,從而控制了斯潘古爾山口,這個山口直面印軍楚舒勒這個前線屯兵基地,相當於卡住印軍喉嚨的一把尖刀,讓印軍寢食難安。

後來自衛反擊戰結束之後,我軍宣佈單方面撤軍20公里——但是控制潘古爾山口兩側的高地以及加勒萬河谷的我軍沒有撤退。

這次中印邊境衝突,印軍氣勢洶洶要求我軍退出斯潘古爾山口兩側的高地,把斯潘古爾山口控制權讓給印軍——當然,這也是白日做夢。

前段時間,印度媒體報道,印軍已經搶佔了斯潘古爾山口兩側的高地,讓印度國內民眾一陣狂歡,好吧,後面才發現,這是前線部隊謊報軍情,印軍就是這麼奇葩。

整個西線作戰,我軍最後拔除印軍37個據點,將入侵我國領土的印軍全部都驅逐出境。

9 全面勝利

東西兩線我軍輝煌的勝利導致了前線印軍的總崩潰。

為了推卸失敗責任,印軍前線指揮官拼命誇大了中國軍隊的實力——我軍在前線中投入不超過2個師的兵力,被印度前線指揮官誇大為“中國軍隊投入了十幾個師”。

如此巨大的中國軍隊造成了印度的恐慌——以至於印度很多議員認為,中國的軍事行動是為了佔領印度。

在東線,印度阿薩姆邦的重鎮提斯浦爾開始執行焦土政策,印度工兵部隊在這個城市橋樑、工廠、機場、油庫安裝炸藥準備全部炸掉(後來因為印度工兵部隊工作拖拖拉拉,還沒來得及執行焦土政策就從收音機聽到中國單方面停火併且撤退的消息——所以,印度人辦事拖拉疲沓有時也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與此同時銀行焚燒貨幣,歹徒開始搶劫,城市秩序開始失控。

在西線,新德里風聲鶴唳,人群不但拼命搶購生活物資,政府也組織民眾到處挖防空洞,大批民眾逃難一般撤離新德里。

就在印度舉國惶恐不安的時候,11月21日中國突然宣佈單方面停火,不但主動送還印軍俘虜與武器,還單方面開始撤軍——最後基本撤退到戰爭爆發前的實際控制線。

按:中國主動停火一方面是為了在國際輿論爭取主動,另一方面也是前期囤積的戰備物資也基本消耗乾淨,眼看著冬季大雪封山期就要來臨,再不撤退,停留在藏南地區的部隊將陷入絕境。

後來有學者統計,中印邊境反擊戰打了一個多月,中國軍隊所花費的軍費就佔當年財政收入的3%+,繼續打下去,即使不考慮氣候因素,財政也負擔不起了,要知道1962年我們才剛剛熬過三年大饑荒。

中國單方面停火的消息挽救了印度差點崩潰掉的民眾士氣,但印度這個國家是很奇葩的,得知中國已經開始撤軍的消息之後,印度議會突然如同打了雞血一樣又恢復了戰前狂熱的氣氛,無數議員振臂狂呼大喊:決不能接受中國停火的建議!印度一定要與中國血戰到底!

剛剛從古巴導彈危機緩過氣來的美國佬也不懷好意地鼓動尼赫魯繼續開戰,在此之前,美國不但宣佈承認麥克馬洪線,還給印度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

這個時候,印度新任陸軍參謀長喬杜裡將軍的報告讓尼赫魯冷靜下來,他在報告中說道:“印軍除了對等地響應中國的停火行動外,別無他途可循。”

這個報告其實就是承認前線印軍已經全面崩潰,完全打不下去了。

10 懸崖勒馬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讓印度在國際上威望一落千丈,印度自建國開始那種順風順水的國運戛然而止。

因為邊境戰爭的慘敗經歷太過慘痛,導致印度從此軍費開支居高不下,2019年印度軍費開支高達700億美元,GDP佔比超過3%,而它的北方鄰居去年軍費GDP佔比只有1%多一點。

1964年5月27日,尼赫魯鬱鬱而終。

1962年對印反擊戰始末

尼赫魯

(來源:搜狐網)

2020年,印度趁著中美在東南沿海對峙再次在邊境挑釁,印度國內民粹主義叫囂:今天的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

是的,現在的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但是今天的中國更不是1962年的中國。

在1962年中印國力大致是一個等級,印度可能還要略強於中國,

那時我們僅憑部隊綜合素質的優勢就能對印軍打一場教科書式的神仙戰爭,今天的中國不論是國力還是軍力已經遠超印度不是一個層次。

如果中印邊境爆發軍事衝突,即使有美國在東南沿海牽制我們大部分力量,我們同樣也能將印軍幹得滿地找牙(找個機會我給大家推演一下中印戰爭)。

1962年我們如果從解放西藏開始算隱忍了12年,如果從周總理親赴新德里談判開始算隱忍了2年,然後雷霆一擊就給印度帶來幾十年傷痛。

現在我們在中印邊境隱忍剋制越久,未來爆發的雷霆之怒也會越可怕。

希望印度高層懸崖勒馬,放棄在邊境挑釁投機的心理,讓中印邊境早日恢復和平與寧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