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衣食無憂,我們還是過得鬱郁

為什麼衣食無憂,我們還是過得鬱郁

晚上下班回家,走在車比人還多的路上,腳步很快。北方四月的風還很勁爽,哈爾濱市內的灰塵亦如是。回到四十平的出租屋看到一天未見的摩卡,心裡有些煩躁。餵狗、做飯、提交作業,不知道是因為看見窗外黑漆漆的一片感到孤獨還是想起身上的欠款,我在衣櫃裡拿了一根菸,櫃裡還剩兩根。

大學生消費在去年似乎就引起公眾的關注,不只是因為它與家家戶戶的孩子有關,還因為它令人咋舌經濟數據(大學城經濟帶)和理念(感性消費為主),所以很多家長覺得自己家在讀的大學生孩子生活比自己當年讀書花費大得多。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這也是有理由的,但是物質的提升和觀念的提升還是有差異的,直接導致的就是在物質看來我們衣食無憂,甚至多數人有餘力購買享受更豐富的事物,但是如果讓他們減少物質消費,會極大的降低他們的精神享受……這麼說並不過分。

在一些中大型城市的大學裡,大學生月生活費一般是兩千,生活來說差不多是夠的,除非大病或隔三差五的玩。不過在中國的教育環境(大學以前初高中)裡,長期的管束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但是高考結束到了大學,由“囚犯”到“自由人”(大部分年輕人都這麼感覺)這個過渡,太快,短短的高考後三四個月時間明顯難以讓人接受。所以比到了大學越玩越離譜更離譜的是,人不知道為什麼玩,除了吃喝玩樂,竟然連自己怎麼開心、興趣在哪兒都找不到?當玩的純粹變成純粹的玩,人在孤獨的時候就會鬱郁,哪怕再有錢,也快樂不到心裡去。

為什麼衣食無憂,我們還是過得鬱郁

一個人在省外求學,身邊沒有親人,也就對象和一隻狗待的小出租屋,能有一些精神寄託,可這些油鹽醬醋疫苗狗糧房租水電,對大學生來說應該是太早承擔了,哪怕一直課餘兼職也有些力不從心。家在遠方沒人能幫忙,腳下有家盡力得挑擔。

希望四年過去,你能清楚自己的人生不一定要在別人眼裡輝煌,但一定要得到屬於自己的快樂。生活壓力是必然,一直陪著你的那群人很愛你,也是必然。輕裝上陣,對應付壓力來說再合適不過了…@頭條號@大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