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句很文青的話:“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很多年輕人都希望這輩子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真到要走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多少仗劍走天涯的夢想,都會因為路費不夠擱淺。


想追求詩與遠方,是要付出代價的~

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但是,明朝時,有那麼一個人,將自己一生中一多半的時間都用在了路上,徒步(有的時候也騎馬乘船)走過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足跡遍佈如今的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而且不僅走,他還邊走邊寫,整理出了一部60萬字的鉅著《徐霞客遊記》……


擱在如今,這樣的“狠人”,一定能成為一個窮遊大V,邊走邊直播說不定就把路費賺夠了。


但是古代又沒那麼發達的社交環境,這位“暴走達人”是靠什麼走了這麼遠的路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位千古奇人——徐霞客的窮遊寶典。

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徐霞客雕像

窮遊寶典一:家庭支持,立下“朝碧海,暮蒼梧”的志向


其實認真說起來,這裡窮遊的“窮”字,是有些名不副實的。事實上,徐家人很富,而且富了很多代。


從徐霞客的高祖徐經那一代,徐家就已是當地很有名望的“地主階級”了。徐經還和當時的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交好,但進京趕考時不幸捲入考場舞弊案,落了個永不錄用的下場。至此家道中落。


但是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很爭氣,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徐家的家底又掙回來了。

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徐有勉形象

也許是受到祖輩仕途失意的影響,徐有勉雖然有錢,卻不屑為官,身邊人好心建議他買個官做,他掉頭就走,慕名來拜訪的官員他也避而不見。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遊湖品茶,清高的很。


徐霞客就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自然也對仕途功名不在意


但他對一件事非常上心,就是讀書,尤其喜歡地理書……

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少年時期的徐霞客

在古代,不讀四書五經卻讀這個,算是嚴重偏科了,若碰到《紅樓夢》裡賈政那樣的父親,肯定是一頓好打。


但是徐有勉不以為意,他支持兒子選擇自己的路。在父親的影響下,做兒子的在偏科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很早就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所謂“父母在,不遠遊”,雖然父親在徐霞客19歲時就過世了,但家中還有老母奉養,年少的徐霞客不忍離開。


這時,開明的徐母看出了兒子的心事,她不僅鼓勵徐霞客外出遊歷,還為他準備了出遊所需要的衣物行囊。終於,在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歲的徐霞客正式開始了他的征程。


事實上,直到生命終結的前一年,徐母都在無私的幫助兒子實現理想。天啟四年(1624年)時,年過80高齡的徐母還與徐霞客一同遊歷了一番——當然,參觀景點僅限在老家蘇州省內。


這種來自家庭的支持,可說是徐霞客得以成功的根基,是他勇於走出去的底氣。

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徐霞客故居

窮遊寶典二:朋友資助,借馬牌“公款吃喝”


但再厚的家底,也是經不起持續折騰的。而且自徐霞客 22歲出遊開始,他大多數時間都“在路上”,很少回家。古代也沒什麼轉賬手段,在外呆的時間長了,難免捉襟見肘。


這時候就應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的老話了。


除了遊記中記載的向朋友借錢打些散工給別人做“家教”之類的事情,徐霞客還在崇禎十年(1637年)從廣西參府中軍唐玉屏手中得到了一個好東西——馬牌


這是個什麼東西呢?原來明朝為了方便各地官員辦事,在全國建立了很多驛站,馬牌就是

驛站的通行證。有了它,你不僅可以在驛站中免費食宿,還能無償徵調周邊的民夫幫你幹些活。

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驛站

徐霞客就用這個馬牌“公款吃喝”了一段時間,還順帶坐了一陣兒轎子,可以說是他旅途中比較愜意的一段時光了。


其實嚴格來講,他這麼做是不合規矩的,因為這是”國家公務員“專享的福利,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時就規定:非軍國重事不許給驛。他既無科舉功名又無從軍記錄,這種做法有些”灰色地帶“的意思,算是人生的一個汙點。但考慮到他為後世做的貢獻,也就沒多少人提他的這個小過錯了。


窮遊寶典三:意志堅定,不畏艱難險阻


但縱觀徐霞客整個旅途生涯,還是顛沛流離的時候多一點。他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經常“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去些人跡罕至的激流險灘、懸崖峭壁。這些地方,無車無馬,只能靠雙腿走,就好像荒野求生一樣,隨時都有喪失生命的危險。


而且, 當時正值明朝末期,強盜橫行。普通良民呆在家裡都怕“被麻匪搶了”,何況這天天出去轉悠的主兒。

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徐霞客旅行路線

他曾三次遇盜,數次斷糧。其中最慘的一次,當屬在湘江遭受搶劫的經歷——行囊和錢財全被洗劫一空,當時已有51歲的徐霞客勉強涉水逃走,撿回來一條命。


脫險之後的他全身上下唯一值錢的東西,只剩一枚銀質的掏耳勺。他用耳勺向身邊人換了套乾淨的衣服,以解燃眉之急。

鄰州客戴姓者,甚憐餘,從身分裡衣、單褲各一以畀餘。餘周身無一物,摸髻中猶存銀耳挖一事,遂以酬之,匆匆問其姓名而別 ——《徐霞客遊記》


當時有人看他可憐,勸他回去,並且願意資助他回鄉路費。他卻說:“我帶著一個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啊”,就繼續前行了。

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徐霞客畫像

像這種窘迫環境,徐霞客還遇到過不少,但他都挺過來了。支撐他的,是心中的理想和堅定的意志。


直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徐霞客感染重疾,雲南官員派車船將其送回江陰,他才在故鄉病逝,結束了這一生的旅程。


結語

電影《一代宗師》中,武學大家宮寶田曾對葉問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可窮盡一生,極於一事,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


徐霞客做到了,他選擇了一條異於常人的路,將自己的心血都澆灌在了旅途上,他的《徐霞客遊記》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在地理學和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被稱為

明末社會的百科全書


回頭再看看那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我們大多數人在說這句時想象的可能都是些美好的場景,但真正走在旅途上的人,才能明白它的艱辛。


所以,現實生活,是需要負重前行的,如果沒有理想信念的支撐,不管到哪,都不過是苟且。只有在自己認定的方向上持續奮鬥的人,才能看到真正的詩與遠方。

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徐霞客遊記》


參考資料:

《徐霞客遊記》

另注:想了解文中徐經與唐伯虎故事詳情的朋友,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考試作弊?陰謀造反?明朝第一倒黴蛋唐伯虎的慘淡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