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職場老司機,要警惕“沉沒成本”:突破舒適區,才能進階

01

有種職場老司機的心態叫"沉沒成本"

小張是我以前一同事,三年前,我因為個人原因選擇辭職,離開了我工作 5 年的崗位。

而小張,還在繼續著職場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算算到現在,職場工作也快有 7年了,上次約她吃飯,聽她說起辭職的事。

小張已經 27了,也能稱得上是一位"職場老司機"了。

但是,可惜的是,她並沒有利用好自己的優勢在職場進階成白領高層,而是一直選擇原地踏步式的不溫不火。

其實,每次聽到她說想辭職卻遲遲不敢的時候,我想,她自己也是明白的,職場發展不如意,她不喜歡也不適合這份工作。

但是,為什麼一直不敢辭職?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覺得她已經為這份工作付出了這麼多年,就這麼辭職了,感覺特不得勁,心有不甘卻又無力迴天的樣子,因為不知道怎麼做才能更好,所以還是選擇老樣子將就。


27歲職場老司機,要警惕“沉沒成本”:突破舒適區,才能進階


02

盯著過去的投入止步不前,是多數職場人的通病?

小張的心態不是個例,在經濟學上很生動有一個詞,叫做"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過往已經發生的、無法收回的歷史成本。

根據傳統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有這樣一種說法,"沉沒成本"和當前要做的決策是沒有關係的。

當前決策要考慮的範疇是:某件事未來可能發生的成本和未來所獲得的收益,而不是去考慮過去已經發生的成本。

比如,小張面對要不要辭職這個決策。

想一下,小張已經在職場 7年,卻無所建樹,其實,已經夠說明這份工作是不適合她的。

現在,我們按著"沉沒成本"的定義來理解一下,

小張過去的 7年時間,就是過往已經發生又無法收回的事實,這是她的歷史成本。

所以,在要不要辭職這件事情上,小張應該考慮的是,如果辭職,我需要付出的成本是:我要重新花 1-3月的時間去適應新的職場工作和學習新的職場技能,壓力會比較大;

收益是:我的工資會上漲,我能認識新的朋友,進到新的圈層,認識更多優秀的朋友,我的職場生涯可能會臨來新的發展機會。

這麼一分析,這個要不要辭職的決策已經很明顯了。

但是,為什麼小張卻糾結了這麼長時間,還是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是因為在"沉沒成本"面前,人們會更加傾向在已經投入的事情上面繼續投入,這些投入就包括時間,精力、還有金錢。


27歲職場老司機,要警惕“沉沒成本”:突破舒適區,才能進階



03

為什麼職場人,更傾向於關注已經投入的事情?

有句話,可以概括職場人的綜合症:昨天沒做好的成為今天的問題,明天想要的成為今天的焦慮。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有一個理論,說的是:人們在內心感受上,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這點不同,就表現在,職場人因為明天想要的沒有得到,於是,就會把眼光放在昨天沒做好,但是已經投入的事情上。

心理學家把這種行為稱之為"損失厭惡"。

過去的 25年間,越來越多的心理試驗研究表示,造成"損失厭惡"背後的牽動機制主要有兩種:

A:厭惡損失的心理

B:自我辯解的防禦機制

1,任何職場人,都厭惡損失

對於損失的痛苦要大於得到獲得的快樂,我們天生對於損失更加敏感,所以就會為了避免損失,逃避痛苦。

這點常常用在企業員工激勵制度裡,比起獎勵員工,老闆常常喜歡懲罰,並用懲罰機制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正是在利用員工對損失的厭惡心理。

再比如,我們有時候,去外面餐館吃飯,點完菜發現這菜很難吃,但是因為已經花了錢,就會覺得不吃是浪費錢了,然後就會為了避免損失,強迫自己多吃一些;

但實際上,不管我們吃不吃,都已經花了錢,結果,最後就等於是:既花了錢又遭了罪。


2,止步不前的人,都覺得自己是無辜的

常常聽到員工犯了錯之後,不肯承認的例子。

一個人的行為和他的信念是不一致的時,這個人就會找各種理由去為他的行為做辯解。

我曾經有次,幫客戶設計文本封面,我按著之前的經驗思路找了一個模版,很快就給對方做出了一套底圖,本來以為會很順,但是,沒想到對方直接說我的設計太老套,沒點新意,當時,我下意識的就開始在為自己做辯解。

我說是你的文本也就這樣,不能太花哨,然後沒想到,對方說我水平太次……

總之說到最後,和客戶鬧的挺不愉快的。

我也是在經過那次教訓之後,開始在職場開竅,在遇到問題時,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不是糾結過去已經發生又沒法挽回的問題上。

這樣真是白白浪費了時間,又損傷了職場的人脈關係,一不小心,還被詬病,留下汙點,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27歲職場老司機,要警惕“沉沒成本”:突破舒適區,才能進階


04

"職場老司機"如何警惕沉沒成本,應對職場發展危機?

既然職場上的"沉沒成本"無處不在,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它?

1,理性思考,反向利用"沉沒成本"

我有個朋友 A,他是做家裝設計,已經有快 5 年了,剛開始那會,他不但要負責設計圖紙,跟進客戶,還有選材,裝修,總之,很多的事情,都要包乾。

雖然,忙到不行,但也磨練了不少,工資也是水漲船高,好的時候,能有 1 萬多。

但是,這兩年來,整個家裝市場都不好做,他的業績提成工資也跟著縮水了,5.6千的樣子,還要還房貸,車貸,他直呼都快要活不下去了,然後,他開始糾結了,

要不要轉行工裝?或者單幹?

但是,一方面,他捨不得原來 5年多的行業經驗,另一方面,又不確定新行業的收益和風險,總之,一年多了,還在糾結,可還是老樣子。

那反過來想一下,如果 A早做決策,是不是這一年多的時間,拿來學習和積累,也能進步很多。

所以說,當我們在做比較重要的決策之前,一定要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的糾結,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那怎麼辦?

肯定不能再這樣內耗。

在數學公式上,有個"負負得正"的說法。

這放在職場上,同樣適用。

當你在面對要不要辭職,轉行,下重大決策的時候,就可以巧用"沉沒成本",反向利用,把你從感性往理性的方向拉一把,以此讓自己的行為更有目的性,導向性!

如何理性思考,反向利用"沉沒成本"?

有 4個分析步驟:

還是說朋友 A要不要轉行這件事。

第一步,先分析之所以這樣做決策的真實原因

A轉行的真實原因是,家裝行業的市場環境不好,沒有"錢途"。

第二步:設定做決策之後,要達到的目的

想得到有新的發展機會,多賺錢,比如,月入過萬。

第三步:設想決策會出現的後果

1,不轉行,年年老樣子,工資越來越低,年齡越來越大,競爭優勢越來越小,很快就被新人趕超,可能有被裁員的風險。

2,轉行,從零開始,要重新開始學習工裝行業新的知識和技能,重新認識和維護新的職場人脈關係,壓力會很大,但是動力也會大,有發展前景。

第四步:以完成目的,對比分析損失做最終決策

通過設想兩種不同後果,比起被裁員,沒有"錢途",顯然,朋友 A 轉行是更有前景的。


27歲職場老司機,要警惕“沉沒成本”:突破舒適區,才能進階


2,正確識別職場上的"沉沒成本"

4步分析完之後,我想道理大家都很明白,但是如何理性思考,還是不容易,多數時候,不得不承認,我們還是很感性的。

感性的思考方式,總是讓人忍不住的沉浸在過去的付出和想法裡,而不自知。

比如我朋友 A,他之所以糾結的原因是,他捨不得這 5 年的行業經驗,覺得我已經付出了這麼多,如果重新開始,多可惜,而且風險也大,萬一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怎麼辦?

但是,想一下,這過往 5年的經驗都是"沉沒成本"嗎?如何正確的識別它?

有一個簡單的 1+0方法論,可以教你識別職場上的"沉沒成本"。

就是說,把看的見的行業和職場經驗比作 1,而看不見的"隱形"價值比作 0。

就像他有 5年的行業、職場經驗,這是能看見的 1,但是他還有其他的價值,只是沒有看到而已,所以把它比作成"隱形"價值 0;

比如他多年和客戶溝通的經驗、和材料商談判的技巧、他在工作時的思考方法、行為處事的態度,高效設計圖紙、別具一格的裝修方案;

這樣,他就有 6個"隱性"價值 0,即朋友 A 的真正價值其實有 1000000。

哪怕,他真的轉行,這 5年的行業和職場經驗價值降為0,但是因為他後面有 6個"隱性"價值 0,這在其他行業裡依然是有價值的;

所以,只要在新的行業裡重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重新積累經驗,從 0到 1 是沒有問題的,只要有了 1,後面 6個"隱性"價值 0,很快也能讓他增值加薪。

佩內洛普·菲茲傑拉德說過:“你學過的每樣東西,都會在你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派上用場。”

每一個在職場上生存的人,都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且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精進,去穩固自己的個人價值。

這樣想想,其實所謂的"沉沒成本"就像一隻"紙老虎",認識到這一點之後,其實它也沒有那麼可怕,衝過去,一腳定乾坤,職場危機也能迸出新機。

但是,如果職場人沒有注意積累自己的 0,只關注到過去僅有的 1,那等到想辭職的時候,發現連 1都沒有了,赤手空拳的,自然就很容易會被這隻"紙老虎"嚇得轉身就逃,裹足不前。


27歲職場老司機,要警惕“沉沒成本”:突破舒適區,才能進階


3,培養長向思維,提升技能

止步不前的職場人,大多有這樣一個特性,那就是:喜歡自我辯解

主要就是因為行為和信念不符而引發的防禦機制。

這就需要培養我們的長向思維,還有提高技能,減少行為和信念出錯的概率。

先說長向思維,可以細分這 3點:

1,多反推:反向推理由信念引發各種行為,是不是符合未來想要的結果?

2,多行動:在行動中收集各種反饋信息,是不是對應信念而發展下去的行為?

3,多總結:在收集到的反饋信息裡,反向利用"沉沒成本"做 4 步分析,拉回理性的行為方式上,做出及時止損的正確決策。

信念是種子,行為是花朵,決策是果實。

要想決策正確,拿到豐碩的果實,那就要先樹立正向積極的信念,種一粒好的種子。

如何給自己樹立正向積極的信念?

有一個通道,那就是提升技能。

身為職場人,在其位就要謀其事。

可以從提高硬技能和軟技開始:

1,硬技能:不斷提高自己在職場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就需要你先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學習核心的理論知識,並學以致用,掌握底層邏輯;

如果是從事理財的職員,你需要學習的不僅僅只是提供一份服務和產品;

更要給客戶傳導理財的重要性和如何理財,為什麼理財的底層邏輯,用專業的理論知識,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客戶認可你的服務和產品;

相信我,如果你真的這麼做,根本沒有時間糾結要不要辭職的問題;

2,軟技能:建立職場個人品牌。

在職場上,不管是誰,哪怕是一個前臺,都要隨時在口袋裡放上一張你的名片。

而行走職場的人,還有一張隱形的名片,那就是你職場上的個人品牌。

平時要重視維護自己的外在形象,有意識的提升內在涵養,比如,多看書,認識一些優秀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找到一個職場的學習對象和目標,能讓你的成長指數放大增長。


27歲職場老司機,要警惕“沉沒成本”:突破舒適區,才能進階

4:跳出"心理舒適區"才能進階生長

《自我發展心理學》課程有一節專門講到心理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並不是簡單的說舒適的環境,而是指你所熟悉的應對方式,已經習慣的心理模式,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

如果說,一個人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

就像我的前同事小張一樣,一直在說辭職,結果乾了 7 年還是沒行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擔心辭職之後,要重新面對新工作、接受新的挑戰,這些只要光想想,就已經很害怕了,更談不上什麼行動。

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為什麼老布刑滿釋放後反而因為不適應而選擇自殺。

就是因為他已經適應了監獄的生活,包括已經適應的心理模式。

這樣的"心理舒適區"就像一個個挖好的坑,那如何避坑?

有 2個建議:

1,先接受新的事物;

2,制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走出舒適區就會進入新的目標領域,這就意味著會增加人的焦慮程度;

從而產生應激反應,但是這種反應帶來的結果是可以提升人對工作的專注程度。

而這個新的目標領域,就會促使你構建新的舒適區。

我在職場辭職之後,帶了 3年的小孩,雖然說帶小孩也很辛苦,但是,至少沒有職場上的壓力,可以說,這 3年就是我的"心理舒適區"了;

但是,直到去年,說起小孩要去幼兒園,我才真的開始焦慮起來,怎麼辦?

一無所長的我,3 年脫離職場,面對著一群小鮮肉,我還有機會,有信心在職場上重新開始嗎?

後來,分析很多利弊,還是覺得不管我做什麼,都要先跳出"舒適區",於是,我把手機上看影視,小說的 APP都卸載了,把時間花在如何學習和精進上,去學習和接受新的知識。

接著給自己制定有挑戰性的目標,比如,調好鬧鐘,早起,7 天看一本書,學習課程,找老師學習,做總結筆記,開始敲鍵盤碼字,開始日更寫文章,總之,就是先行動起來。

然後,我之前很多擔心不會的問題,等我都去做一遍的之後,我發現,我已經會了。

在職場上,也是一樣的,去嘗試接受和了解新部門的工作,多聽多看,大事沒你的份,小事總能有機會;

制定一些提升職場技能的學習計劃,設定一個目標,比如,我的溝通表達不是很好,我可以去學習這方面的課程,我想爭取在即將到來的年會上有一次發表做總結的機會;

這都是想一想,就能做到的事情。

只要先小步跑起來,那說明你已經突破舒適區了,然後就會在新的舒適區裡,你的工作表現就會得到改善,技能也會優化提升。

一步步的職場進階之路就是不斷跳出心理舒適區,構建新的舒適區的過程。


27歲職場老司機,要警惕“沉沒成本”:突破舒適區,才能進階


05,小結

不管在職場,還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讓我們陷進"沉沒成本"的陷阱裡,而不自知,提前做好預警機制,可以讓你在職場上少走彎路,快速進階;

分享 4個方法,你可以這麼去做:

1,4 步分析法,1+0 方法論,可以助力你警惕和剖析職場上的"沉沒成本",把你拉回理性界限。

2,3 個多一點,努力培養長向思維,提升專業的硬技能,打造職場個人品牌,提升軟技能;

3,想要進階成長,就要跳出"心理舒適區",先小跑起來,構建新的舒適區;

也許,關於不斷成長這個話題,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的本能。

長大後,就要離家拼搏,哪有什麼避風港,作為職場人,在工作上更要有敬業精神,同時也要不斷成長,警惕“沉沒成本”,只有這樣,才能在“三十而立”的年紀裡,有隨時應對職場問題的能力,也有轉身離開職場的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