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裡說“在嗎”為什麼特別招人煩

微信裡說“在嗎”為什麼特別招人煩

每當石頭在微信上收到“在嗎”兩個字,總有一股怒火從胸中一躍而起。“有事說事,在嗎到底幾個意思!”這種莫名的反感讓石頭自己都感到驚詫。

這是咋回事呢?以前聊QQ的時代,“在嗎”基本是標配啊,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電腦前面,只有先來一句“在嗎”,才能把兩個人拉進同一個時間維度裡再溝通。怎麼到了微信這,同樣是通信軟件,看著“在嗎”就這麼讓人討厭了呢?

細細想來,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其一,完全沒有必要。在“遠古時代”,QQ之所以需要“在嗎”,原因在於它建立在即時同步的基礎之上,那時候還沒有手機QQ,我不可能隨身把電腦主機綁在腰帶上,你不在,這個話就沒法對下去,所以必須要靠“在嗎”,才能把雙方拉到一個頻道。

到了微信時代,我天天揣著手機,其實總是“在線”的,只不過是方不方便聊天,想不想聊天的問題,“在嗎”,成了完完全全的一句廢話。

微信裡說“在嗎”為什麼特別招人煩


其二,遮遮掩掩,套路很深的樣子。“在嗎”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一種試探的手段,是放出的氣球或魚鉤。一般“在嗎”之後,總會有不太好處理的問題。明明有事,卻又遮遮掩掩,讓人看不清你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拿不準這茬到底是能接不能接,這種態度很不坦率、誠懇。

有事不直說,感情你還跟我玩“黑暗森林”,整“猜疑鏈”,我看了能舒服嗎?我敢搭話嗎?

其三,不留餘地,逼得太緊。人和人之間需要安全距離,尤其是在不那麼熟悉的人之間。“在嗎”,給人感覺就是要求對方得馬上搭理自己,又不說明理由的態度。

假如我回答“在的”,即使當時忙得四腳朝天,即使提出的要求很難辦,需多加考慮,我也已經失去了裝聾作啞的機會。那種感覺像被人逼到牆角,必須給出一個交代才行。

所以啊,石頭覺得,微信上交流,更應像發郵件那樣,有事先說事,直接地說,詳細地說,系統地說,寒暄招呼那是順便的事情。

微信裡說“在嗎”為什麼特別招人煩


開門見山地把事情講清楚,說明白,萬一人家在忙,那就等著別人有空再回復;萬一人家難辦遲疑,給點時間認真考慮、權衡那也是應該的;萬一人家看了你的事根本不想接招,是不是也可以裝作是一場意外,就此翻篇,相忘於江湖。

有事就直接說吧,我一直都在。

更多幹貨:

辦公室裡必會的幾句口頭禪

落實領導指示的幾點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