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姨母同行》: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沒有國界和種族之分

《與姨母同行》: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沒有國界和種族之分

每個人都懼怕衰老,我們渴望永遠年輕。或許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曾經天真地認為,我們將永遠地活著,但是當我們見證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才發掘生命是短暫的,如煙花,如泡影,值得我們每天去用心面對。

正如這本書《與姨母同行》,本書作者英國的格雷厄姆·格林,英國作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格雷用活潑、直率和簡單粗暴的語言,講述了退休銀行人員亨利和姨母的相遇和結伴旅行的故事。

這是我閱讀的第二部外國小說,很快被書中的故事情節所打動,也被超級棒的翻譯所折服,漢語譯文很好地詮釋了西方小說的魅力。

01生命的意義

在“姨母”講述“大伯喬”的故事中,我被這個人物打動,並且印象頗深。因此,我著重來剖析大伯喬的故事情節:

大伯喬想用環球旅行來延伸自己生命的長度,並計劃好了環球之旅的路線,只可惜在出發的時候,就被擔架抬下車,生病診斷為中風。然而,他沒有因此而退縮,

既然實現不了身體上的旅行,那就來一個精神之旅。

為此,大伯喬想要找到365個大房間,打算每個房間生活一天一夜,以此來實現精神上的旅行,也為了提升自己活下去的信心。

由於現實原因,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僅找到了能夠分成52間房子的建築,大伯喬便執著地在這些房間裡穿梭,只為了自己心中的願望。在此期間,他中風復發,因此而不能行動,但卻依然堅持爬行,最終生命定格在了爬往最後一間房子的走廊上。

他用獨特的方式,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願望是可以實現的;他用自己超強的毅力和信念對抗命運,對抗病魔,用自己的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沒有遺憾和痛苦。

《與姨母同行》: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沒有國界和種族之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96歲的清華教授夫人陳司寇老師,北京的101中學教師,清華著名教授趙寶煦的夫人。她的晚年生活,豐富而又獨立。

為了不拖累子女,她在90多歲的高齡,依然堅持每天看書、讀報、自己動手打掃衛生,甚至要求子女不必勤於探望。她始終把“知識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醫生是自己!”這句話來鼓勵和陪伴自己,最後在疾病再次降臨時,為了不麻煩子女,選擇絕食,走完自己的一生。

我想只有內心足夠強大,對人生、對生命有足夠的體悟和理解,才能如此淡然地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

所以說,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不分種族、不分國界和地域,生命對地球上的每個生物都是平等的。我們如此地渴望活著,卻不得不面對生老病死,因而,我們要強大,豐滿自己,使得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充滿意義。

《與姨母同行》: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沒有國界和種族之分

02生命的價值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不分國界,不分年齡,“或許夢想現在離我很遙遠,但總有一天會實現”這是陝西銅川27歲的腦癱患者海浪告訴記者的話。四年來,海浪一直用嘴巴敲字賣貨,從第一單掙到的10元,到現在的月入千元。海浪用自己的毅力和對生命的敬畏,頑強地活著。

她說,剛開始很難,一連好幾個月沒有收入,但是好在堅持了下來。現在,海浪每月都能維持千元左右的收入,同時也因為有家裡人愛的支持,使得她活得越來越自信。記者採訪她時,她笑得像個孩子:“我終於不是從小到大別人眼裡的廢物了!”說這句話的時候,她的臉上擠出了滿臉的笑紋。

只要我們不輕言放棄,每個生命都會開出絢爛的花朵。就像《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中,說到“我時常自勉的一個目標是:我在有生之日,要極力學會自立,在能力範圍之內儘量不去增添別人的麻煩。以宗教上的說法來表示就是:帶笑揹負起自己的十字架。這並不是對命運投降,而是面對命運,進而設法克服它。

《與姨母同行》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串聯起無數個故事情節。藉助姨母對過去的種種回憶,延伸出各式各樣的人物畫面,深入剖析了這些人物背後的辛酸歷史,以及想改變現實生活的衝動。同時也藉助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特色,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體會。

書中除了大伯喬這一故事情節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精彩的旅行故事,值得讀者細細體味和品讀。

原創作者:念北姑娘;靠近我,溫暖你,做你的情感後花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