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疫情期間心理健康 樹立戰勝疫情的信心

保持疫情期間心理健康 樹立戰勝疫情的信心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保持社交距離、自我隔離將成為常態。在此情況下,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

 關注抗疫舉措的心理影響

 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聯繫科學中心主任喬納森·坎特爾(Jonathan Kanter)在“對話”網發文,呼籲重視保持社交距離等舉措帶來的副作用。他表示,缺乏社交、失去生計、日常生活被打亂可能讓人們感到抑鬱沮喪,甚至導致家庭衝突增加。

 南非開普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凱文·GF.托馬斯(Kevin GF Thomas)在該校官網發文稱,在疫情防控期間,人們很容易出現抑鬱、焦慮和創傷後緊張症等心理問題。而對於那些原本就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由於無法參與面對面的心理治療、不能定期鍛鍊、缺乏必需的社會接觸等原因,可能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

 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賈米爾·扎基(Jamil Zaki)在接受該校新聞採訪時也表示,保持社交距離對於控制病毒傳播十分關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交流與溝通。人們在困難時期更需要互相支持。實驗顯示,來自親友的支持可以有效幫助人們應對壓力。孤獨感則不利於心理健康,有增加失眠、抑鬱的風險,還會帶來免疫系統和心血管問題。

 理性使用社交媒體

 在扎基看來,保持社交距離強調的是保持身體的空間距離,但人們仍可以遠距離社交。視頻通信等技術讓我們可以舉行會議、展開教學活動,也可以應用這些工具來進行一些非正式互動。雖然這些技術已經非常普及,但那些最容易受到病毒侵擾的群體,尤其是老年群體,卻是對這些技術最不熟悉的群體。我們應儘可能地幫助這些群體熟悉技術,輔助他們安裝和使用軟件。

 托馬斯表示,保持社交距離不意味著停止所有社會接觸,人們可以通過理性使用社交媒體來保持心理健康。他特別強調了“理性”這一點,因為社交媒體雖然可以讓我們與不在身邊的家人朋友保持聯繫,但過度在社交媒體上瀏覽關於疫情的信息會增加焦慮。

 此外,學者們以意大利民眾在陽臺上高歌為例,認為類似的簡單舉動也可以讓人們感到團結友愛、患難與共。

 積極參與社會行動

 扎基稱,在災害面前,人們跨越種族和階層互幫互助的善意舉動才是主旋律。保持社交距離本身也是善意之舉,例如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健康風險相對較低,但他們依然選擇自我隔離,這是對更易感人群的善意保護。

 坎特爾則表示,這是一場全球戰役,病毒是人類需要共同對抗的敵人。他鼓勵人們慷慨助人,因為這不僅對受助者有益,也有助於增強施助方的幸福感。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育心理學副教授特里·鮑爾斯(Terry Bowles)也呼籲人們參與積極的社會行動,關心、幫助社區中處於隔離狀態的人,傳播“正能量”。與此同時,他表示,獨處不意味著孤獨。自我隔離不一定是一種負擔,如果做好心理準備,自我隔離也可以是一次豐富、有啟發性的經歷。在自我隔離的過程中,人們可以從日常小事中發現樂趣,嘗試新鮮事物,看到生活的積極面,多為未來做計劃。托馬斯則建議人們合理安排日常工作、飲食、鍛鍊、休息,保證作息規律,保障充足睡眠,保持良好情緒。此外,人們應注意隔離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影響。例如,連續數日甚至數週與身邊人朝夕相處,可能會使關係出現磨損,適當安排一些獨處時間也有助於保持心情愉悅。

 最後,學者們也強調,在當下階段人們出現負面情緒十分正常,如果負面情緒過於嚴重無法排解,應主動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曉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