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舅子沒錢上哈佛服藥自盡,楊振寧為何不幫忙:第二年才得諾獎

小舅子沒錢上哈佛服藥自盡,楊振寧為何不幫忙:第二年才得諾獎

弗裡奇曾說過"人生是一所學校,在那裡,不幸比起幸福來是更好的老師。"在不幸的考驗中有些人涅槃重生,而有些人卻沒能抵擋住打擊,在對抗中選擇投降。

中餐館的久別重逢

1949年,楊振寧來到普林斯頓學院工作。也許這也是命運的安排。一切都是偶然發生的。在同年聖誕節,杜致禮來到普林斯頓,看望還在讀高中的弟弟杜志仁。那天姐弟二人來到當地一家中餐館"茶園餐廳"喝下午茶。

就在那個下午,他們遇到了楊振寧和他的團隊同伴。幾年前在西南聯大附中讀書時,楊振寧是西南聯大的碩士研究生。他上了幾個月的高中班的數學課。杜致禮對這位楊老師印象很深。所以一眼認她出了楊振寧。她立即和楊振寧打招呼,"楊老師,你還記得我嗎?我們很久沒見面了。"

小舅子沒錢上哈佛服藥自盡,楊振寧為何不幫忙:第二年才得諾獎

楊振寧對這個小姑娘有點印象。畢竟過去了五年之久,杜致禮也已經長大成人了。如果她不打招呼,楊振寧或許就認不出她了。不過這時候他倒是想起來了。那時候他在美國也是獨身一人。姐弟二人和楊振寧很快就聊起來了。楊振寧詢問了杜志仁在美國留學的情況,也在和他們的交談中瞭解了他們的家庭狀況。

困難的軍人家庭

原來杜致禮、杜志仁來自一個軍人之家。他們有六個兄弟姐妹。他們的父親是國民政府高級將領杜聿明。杜聿明曾經在黃埔軍校,是抗戰的將領,也是蔣先生的親信。兩年前,杜致禮隻身前往美國留學,進入宋美齡為她安排的美國著名女子學院"衛斯里學院"攻讀英國文學。

可是不久他們父親在淮海戰役中不幸被俘虜。那時候他們還在上學,因此杜氏姐弟一家的生活處境變得非常困難。他們的父親去世後,他們在臺灣的家人只能過著最低生活水平的生活。而杜致禮則是家中長女。由於經濟原因,為了節省開支,杜致禮轉到了紐約聖文森學院。

小舅子沒錢上哈佛服藥自盡,楊振寧為何不幫忙:第二年才得諾獎

楊振寧十分同情杜致禮的遭遇。在這個孤立無援的國度,這兩個年輕人走到了一起。兩個年輕人很快擦出了愛的火花。次年,楊振寧和杜致禮在美國普林斯頓步入了結婚的殿堂。楊振寧的導師只是建議,在普林斯頓工作一年,積累經驗後,立即回到芝加哥大學進行更高層次的科學研究。然而,為了和杜致禮在一起,楊振寧在普林斯頓呆了16年。

考上哈佛,學費成為難題

杜志仁從小品學兼優。即使家裡很窮,他也從不停止努力學習。1953年,杜志仁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讓他的姐姐和姐夫為他高興。但上哈佛大學四年至少需要1萬美元的學費,這對於杜家簡直是一筆天文數字,以他們家的經濟狀況,哪裡付得起!

渴望能夠進入哈佛學習深造,不願放過這次求學機會的但是杜志仁不得不向臺灣銀行申請貸款。在他的設想下,只要能夠在哈佛堅持四年,他就能成為哈佛畢業生,到時候水漲船高,他也就能在美國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來償還貸款。

大三那年,眼看自己即將畢業,光明的未來剛剛有了苗頭,這時候臺灣銀行突然終止了貸款。不管杜志仁怎麼寫申請,銀行依舊拒絕了他的申請。這三年來,他總共欠了7000元。目前,他畢業至少還需要交3000元。

小舅子沒錢上哈佛服藥自盡,楊振寧為何不幫忙:第二年才得諾獎

杜志仁慌忙地寫信給母親曹秀清,請她為她想辦法。杜志仁的父親曾經是蔣先生的親信,也許他會顧念舊情分,幫助杜家孩子。曹秀清得知這個消息後也很著急。她立即寫信給蔣先生,請求他的幫助。

然而,蔣先生卻沒有給出他們想要聽到的答案。他說他只能撥款1000元,並且還要兩年內分批支付,所以曹秀清最後只能拿到500元。這遠遠夠不著學費的要求。對於杜志仁而言,他已經在哈佛待了三年,但是如果這學期交不起學費,他就得退學。無法從哈佛畢業那麼之前貸款的錢怎麼還?

求助無果最終自殺

自然,走投無路的他只能向姐姐、姐夫求助。但是此時剛剛在美國買房的楊振寧夫婦,存款所剩無幾,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不過他們還是答應杜致禮他們會想辦法幫他還債。不過那時候的杜志仁已經沒法堅持下去了,他感到前途一片灰暗

小舅子沒錢上哈佛服藥自盡,楊振寧為何不幫忙:第二年才得諾獎

他陷入了必須退學的糾結和痛苦中。杜志仁情緒低落,瀕臨崩潰。在他看來,他是家裡的大哥,是弟弟妹妹今後的依靠,但是現在他卻失去了前途,還背上了一身債務!杜志仁感覺失去了活著的動力。在接下來的某一天,意志消沉、頹廢不已的杜志仁終於不堪重負,他把自己關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吞下了一整瓶安眠藥。

杜致禮來弟弟家吃飯時,打開門後,她看到了弟弟冰冷的屍體。

夫婦二人的終身遺憾

這就是楊振寧的前妻弟杜志仁去世的原因。後來,有人批評楊振寧冷血無情。這位在諾貝爾獎得主,居然連自己妻子的弟弟都不幫助。回憶那段時間,楊振寧說,這一切實在非常的遺憾,那時候的他當時也有自己的困難,迫於無奈無法幫忙。

小舅子沒錢上哈佛服藥自盡,楊振寧為何不幫忙:第二年才得諾獎

後來,楊振寧事業成功時,有人翻開舊事重提,問他為什麼這麼冷淡無情?看到妻子的弟弟遇到這麼慘重的打擊他居然可以做到無動於衷。事實上,這一切都不是楊振寧想看到的。當時他並不富裕,而他獲得諾貝爾獎恰恰就是在杜志仁去世後的第二年。

如果杜志仁能堅持一年,或許楊振寧就能幫助他度過這一難關。但遺憾的是,杜致禮最終還是沒有等到明天的來臨,在面對看不見方向的未來,他決絕地放棄了生命。杜志仁去世時,才22歲。他才處於人生最好的年華,卻早早地選擇放棄生活,這也成為了楊振寧和杜致儀心中永遠的痛。

文/南宮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