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知與識的歷史今生

現代人說起知識一詞,嘴巴一張,都是感覺很習以為常的,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知識一詞有兩種含義。

在古代常指相知相識的人,在《管子 人國》中就以不能自生者,屬之其鄉黨知識故人。到了現代,知識的含義指人對事物的認識,人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然而這個意思在古代以“智”或者“識”表示,這其中,在《荀子 正名》和張衡的《東京賦》中都有所提。

探究知與識的歷史今生


後來的知識連用,表經驗認識,還是和佛教有些關聯的。佛教用語中用“善知識”表示悟一切知識、高明出眾的,這些在《摩柯般若經》和《景德傳燈錄》中皆由所載。

到了明清,西學傳入後,知識一詞則就多偏向於後一種含義,如清人洪亮吉的《洪北江集》中就有提到“至後知識,而後知家人有嚴君之義焉。”

探究知與識的歷史今生


等到後來,突然冒出了知識就是力量,至於提出者,通常認為是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 培根提出的,但是實際上,我國東漢思想家王充在公元一世紀在《論衡》中就提出“人有知學,則有力欸”,說明了知識就是力量。他還舉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過不了河就有了橋,走不遠路,就有了馬車,只有知識才能克服困難。遺憾的是,提出這一理論的王充,不是很被後人瞭解。

但是無論怎麼說,求職的激情還是激勵了無數學子,正如培根的隨筆: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潢,也可以增長才幹。所以,每個讀到這裡,愛思考的大腦,請堅持求知,多讀書,讀書使人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辨是非。做筆記則使知識準確,同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煙酸使人精密,邏輯修辭使人長於思辨,種種益處,所以,學習吧,中華吾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