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攻堅進行時」現代國家治理與精準脫貧的中國方案

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的中國貧困治理實踐探索出具備戰略定位、完善建制、科學方法、創新實踐的治理範式,深刻內化於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大國擔當。

戰略定位:保證精準脫貧目標導向

中國貧困治理具有艱鉅性、緊迫性、長期性等特點,要準確把握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戰略定位。

第一,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最直觀、最生動的表現。中國共產黨立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要求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著力提升精準脫貧的質量和成效,旨在有效解決貧困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既強調利益共享又重視權利保障,真正踐行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要義是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短板”。脫貧攻堅能夠充分發掘貧困地區的經濟潛力,催生經濟新增長極和新業態,促進國民經濟均衡發展,保障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第二,脫貧攻堅實踐融入國家治理進程。貧困治理與國家發展耦合,一方面扶貧開發工作、減貧脫貧與國家治理結構對接,形成科學有效、公正普惠的貧困治理制度和社會治理規範,推進城鄉融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治理格局;另一方面脫貧攻堅嵌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全面深化改革引領脫貧攻堅頂層設計,以全面依法治國營造脫貧攻堅法治氛圍,以全面從嚴治黨築牢脫貧攻堅政治保障,在國家發展大局中規劃全面小康藍圖。

第三,脫貧攻堅成就彰顯中國製度優勢。脫貧攻堅立足多元主體參與的實踐格局,既依託堅實的扶貧脫貧國內社會合力,發揮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又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廣泛傳播中國治理經驗,積極參與世界減貧事業,在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實現自我發展和全球治理統一,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完善建制:構建精準脫貧系統保障

“精準化”是當前中國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重要策略。貧困治理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制勝也在於精準。精準脫貧制度設計強調宏觀統領、中觀協調、微觀落實,從而保證政府政策供給與社會政策需求的有機平衡,建立可持續的貧困治理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扶貧開發事業在黨政“一把手”帶領下,形成包含責任、工作、政策、投入、幫扶、動員、監督和考核的精準脫貧建制保障。在責任機制層面,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領導管理體制,強化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主體責任,營設“人人皆願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扶貧參與氛圍,共同助力精準幫扶和責任落實。在工作機制層面,完善建檔立卡工作制度,明確“片區為重點、工作到村、貧困到戶”,實現瞄準識別單元從區域到戶轉變,根據貧困治理能力、貧困瞄準效率以及貧困人口覆蓋率分層分類推進精準脫貧落地生根。在政策機制層面,依照“六個精準”的根本要求配置扶貧要素,提供“五個一批”的扶貧模式選擇,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的“四個問題”,逐步建構涵蓋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就業、社會保障、生態建設等多領域以及涉及資金、土地、科技、人才等多層次的政策體系。在投入和幫扶機制層面,強化政府責任,引導市場、社會協同發力,部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定點扶貧,倡導社會扶貧、公益扶貧,以金融服務、資源開發、產業培育、就業吸納等形式實現運轉有效、持續發力的投入與幫扶。在監督和考核機制層面,主要實施脫貧攻堅工作報告制度、責任制度、考核制度、督查巡查制度,對脫貧攻堅政策規劃落實、扶貧對象識別、政府扶貧績效和貧困退出等進行全方位考核與評價,杜絕官僚主義、機械主義、形式作風引發虛假脫貧,確保扶貧事業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考驗。

科學方法:探索精準脫貧特色模式

科學方法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有力支撐。一方面,注重絕對貧困治理與相對貧困治理協調。貧困考察的是溫飽、收入、就業、教育、醫療、交通、住房、生態、養老等綜合性指標。隨著貧困的週期性演化,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重點解決“現行標準下的貧困問題”即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同時依據貧困複合標準轉向多維貧困治理,兼顧精準脫貧的後繼性。相對貧困治理關鍵是要解決好以發展、共享為重點的相對貧困問題,首要優化社會要素整合、暢通資源投放渠道、調動貧困地區參與,完備外源供給硬件設施;繼而實施權利扶貧,促進貧困群體在扶貧決策中的利益表達,充分利用鄉規民約等本土資源,充分激發貧困人口參與地方治理的熱情;進一步推動科教扶貧,投入文化知識、職業技能等軟要素,幫助貧困人口獲取生產性資產,改善貧困地區人力資本結構,徹底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穩步推進扶貧脫貧的內源發展。另一方面,注重整體式減貧與漸進式減貧聯動。一是我國的貧困治理實行上中下貫通,要求省、市、縣、鄉、村層層落實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確保脫貧點、面全覆蓋。在由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力量聚合以及由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種模式組合的多類型“大扶貧格局”中,構建多元合一的扶貧供給機制,實施整體性城鄉精準脫貧。二是正確處理時間和質量的關係,強調扶貧資源的投入增量,更注重資源投入後的減貧效率。通過科學規劃扶貧進度,設置扶貧工作緩衝期,防拖延防急躁,避免制度依賴式短暫脫貧,全力提升貧困地區及群體自主脫貧動力和防範返貧風險能力。三是突破貧困治理重難點,在著力推動深度貧困地區高質量脫貧的基礎層次,進行東中西部地區貧困治理差異施力,總結評價不同地域類型下的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經驗模式的普適性與特殊性後進行推廣、參照,循序循規開展扶貧脫貧工作。

創新實踐:聚合精準脫貧內生力量

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創造性解答了新時代貧困治理的一系列現實問題。一是彰顯黨建戰貧優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當前黨和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務,要求把扶貧開發同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建設堅強穩固的基層黨組織關鍵在於確保扶貧基層黨政班子的素質作風過硬和專業能力夠強。通過推進“第一書記”領頭扶貧和駐村黨員幹部聯繫群眾,嚴格執行扶貧問責和考核制度,全面落實扶貧政策,穩妥安排扶貧項目,完善強化扶貧資金管理,保持脫貧攻堅的接續、有序,打造帶領鄉村脫貧致富、維護鄉村和諧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二是保證基礎扶貧運作。以政府為主導協調市場和社會的資源配置,首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藉助“減貧大數據”、人工智能完善貧困精準識別、監測,因人施策、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從供給側方面發展產業扶貧、轉移就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等;從需求側方面推行教育扶貧、鄉村治理脫貧等;從保障側方面實施生態扶貧、醫療扶貧、兜底保障等,通過推進輸血並造血,先進帶後進,合理回應貧困地區多層次、差異性需求,著力落實“兩不愁三保障”。三是釋放新式扶貧效能。順應社會信息化、媒介化、智能化發展態勢,發揮全媒體扶貧智慧力量。在補齊城鄉信息基礎設施短板基礎上,採用“互聯網+”模式,豐富農村黨建方式方法,推動政務服務、民生服務便捷普惠,提升基層綜合治理現代化水平;引領鄉村產業生產—銷售鏈全面升級,如利用“短視頻+直播”方式打造電商爆款農產品、鄉村旅遊網紅景點,從而激活農村發展融入數字經濟的新興動能。為推動思想建設助力脫貧攻堅,黨政責任核心緊緊圍繞“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鮮活實踐,通過創新基層融媒傳播方式方法,持續推進脫貧政策宣傳和公益傳播常態化,以入耳入腦入心的媒介話語為脫貧攻堅賦智賦能。

(寧曉茵系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陳聯俊系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