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只有“成長”,才不會被疾病毀滅。

疾病的大規模出現,與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有關,是人類脫離了原始的動物形態,確立為對其它生物的“統治”後,受到外界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襲,諸如天花、埃博拉、艾滋病的出現,任何一種區域性疾病演變成的全球性災難。

都是自然界採取平衡該物種數量的手段,而為了平衡物種壽命則是採取,讓其在進化的過程中,讓那些存有缺陷的基因序列,在不斷分裂的時,產生一定概率的錯誤,讓一部分細胞癌變,變為內部叛軍,建立新組織,從而奪權。

無論從外界,還是內部看似都會有一場躲不開的戰爭,而看待這一切的角度,都是來自於人類“以人為中心”的觀念,按照自身利益認定事物是“害”還是“益”。


人類只有“成長”,才不會被疾病毀滅。


那麼人類為什麼要成長呢?成長以後又能為我們帶來什麼?保持最初的生物狀態不好嗎?這個成長是否存在頂點?現在的我們去頂點的距離又有多遠呢?

在四萬年前,人類學會了獨立行走,當時有一段時間都是以一種採集者的身份來生活,採集那是與上天給予的野果和蔬菜,每天只要閒暇的出去走一圈,就可以解決溫飽的問題。

如果集中採集,可能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能夠收集到一年的食物,而未採集的果實,成熟後又會掉在地裡,變成種子,長成新的果實。

這種生活是多麼的悠閒,毫無壓力,但這種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就進入到了耕種時代,耕種限制了人的自由,每天都要起早貪黑,耕地插秧,這是一種痛苦,但卻是人們為自己引來的。


人類只有“成長”,才不會被疾病毀滅。


原先的採集生活太過悠哉,人們無所事事時,就愛做一些交配的運動,導致人口增加得越來越多,採集的食物已經不夠吃了,就只能採用人工種植的方式。

在隨後的農耕種植時期,人們定居在一起,定居的範圍越來越大,逐漸又開始馴化很多動物,食物的種類越加多種多樣,更不願再回到採集時期了。

在人類的數量和動物的數量增多後,人與動物、人與人直接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從而為疾病創造最基本的傳播途徑。

這些途徑實際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看似走到食物鏈的頂端,成為了地球的統治者,但這些並不能免於生存的競爭。


人類只有“成長”,才不會被疾病毀滅。


所以人類只能繼續不斷的成長,問題是無窮無盡的,但解決的方法,只有靠我們自己。

很多時候不僅僅是外界的因素,也包括來自於我們自身,如社會的形成,分工的需要,有群體的地方就會存在優勝劣汰,就會有競爭。

我們為追求幸福所做的努力,看似每次都是好的出發點,幫助全部人類或部分群體造出的“防護罩”,在這裡,我們自認為處在了舒適區內,卻依然擺脫不了勞作和競爭,所建的體系,仍會萌發出新的矛盾,政治、民族、階級、財富等。


人類只有“成長”,才不會被疾病毀滅。


而我們如果只生活在舊的“防護罩”內,最終也是自我毀滅。只有成長才能夠幫助我們增加競爭力,只有學習才能夠擴大我們的認知,只有認清自己才知道我們多麼渺小,成長是無止境的,也不用刻意追求其頂點。

人生就是在拼搏和享受這種成長的道路上,需要理解和不斷享受這種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