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索斯的創新漏斗:在亞馬遜,創意就像工廠的商品一樣批量生產

貝索斯的創新漏斗:在亞馬遜,創意就像工廠的商品一樣批量生產

從1994年誕生,到如今在全球已經擁有超過75萬名員工,市值超過9000億美元,亞馬遜快速發展的背後,是多年來保持持續創新的結果。

創新基因早已經深入亞馬遜的各個層面,從最初的在線圖書零售到推出kindle,Prime,雲服務,智能音箱等新興服務,很少有公司能夠是在獨創性和前瞻性上比肩亞馬遜。

一次又一次震驚世界的背後,亞馬遜在激勵員工進行創新上有何秘訣呢?

  • 一、貝佐斯的創新漏斗:把創意流程化,就像工廠生產商品一樣

創意可以像工廠裡的商品一樣,在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麼?

貝索斯表示可以。

貝索斯喜歡通過各種方式去搜集創新的想法,然後對這些想法進行歸類,接著讓這些想法進入“創新孵化”流程中:把這些創新的想法,然後篩選出一些有前景的想法,再讓小團隊快速迭代進行驗證,如果數據反饋不錯,就會加大對有前景的產品的投入。

正是因為打造了這樣創新的“收集-驗證-孵化”漏斗,無數個創意就這樣通過競爭、測試,最後在亞馬遜這片土地中“生長”出來。

為了蒐集到足夠多的高質量的想法,除了鼓勵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提出創新的點子,貝索斯甚至還用“派任務”的方式自上而下強制收集創意:亞馬遜有一個E-staff團隊,成員基本是亞馬遜的SVP級別,貝索斯要求團隊成員每個季度至少提出一個新的點子,並且這個點子不僅僅是對現有業務的改善而已。

而這些高管為了提出高質量的的點子,他們也會把這個事情當成一個任務派發下去,讓下面的人不得不提點子。最後,全公司都會去思考有什麼創新的點子。

因此《一網打盡:貝佐斯和亞馬遜時代》一書的作者布拉德·斯通在評價亞馬遜創新的時候說:“我不認為貝佐斯能夠預見哪些產品會成功,他只是大量嘗試,然後部分成功了。"

貝索斯的創新漏斗:在亞馬遜,創意就像工廠的商品一樣批量生產

  • 二、創意從何而來?

1、別被貝索斯騙了:嘴上說“以用戶為中心”,背地裡亞馬遜非常擅長從競爭對手那裡學習

亞馬遜的三大文化準則之一就是“關注消費者而非競爭對手”,貝索斯和亞馬遜的高管在演講或者在接受演講時,一定會強調亞馬遜“以用戶為中心,而不以競爭對手為中心”。

貝索斯這樣說,只是他在向員工強調,不要“以競爭對手為中心”,最終成為一個只會模仿競爭對手的人。

如果你在學習競爭對手的過程中,依然能夠保持自己的特有節奏去發展,那麼你就應該儘可能去學習競爭對手的長處。

事實上,亞馬遜是最擅長通過學習競品來創新的公司之一。

貝索斯曾經就向員工表達過:“如果競爭對手做的比我們好,那我們就學習他們的模式,直到我們做的比他們更好”,而為了更好的學習競爭對手,亞馬遜甚至成立了專業的競品信息蒐集團隊——“競對情報部門”。

從2007年創辦起,亞馬遜的“競對情報部門”一直在體驗競爭對手的產品,全方位對比對手和亞馬遜的競爭差異點,如果發現對手有比亞馬遜做的好的地方,亞馬遜就會進行深入分析並改善自家的產品。

可以說,通過學習競品,吸收競品的思想,亞馬遜對自己的產品做了大量的創新,並最終超越了對手。

2、“葛朗臺”文化的背後,是鼓勵員工不斷進行創新優化

亞馬遜有一個領導力原則14條,其中一條就是勤儉節約。

亞馬遜的“摳門”是遠近聞名的,曾經有一個員工在入職第一天,發現自己的工位看起來像一扇門。經過詢問之後發現,這個用來辦公的桌子,確實用門改造的。不僅如此,甚至在工作中,亞馬遜也展現了自己的“摳門大法”:亞馬遜員工用自己雲服務也是需要精打細算的,如果預算花光了就申請不到任何額外的機器和容量。

這時候應該怎麼做呢?有的人可能只能硬著頭皮去找領導申請追加經費,有的人可能去尋找公司現在的資源,去查看集群上各個機器的CPU和內存佔用率,釋放掉佔用率第的資源,以解燃眉之急。

但是大多數人在面臨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會選擇通過創新優化技術構架,通過技術的提升來節省資源。

這才是亞馬遜勤儉節約的目的,不僅讓員工能夠居安思危,更重要的,是鼓勵員工不斷創新,去優化現在的操作。

3、為什麼亞馬遜要把總部做成熱帶雨林?

亞馬遜對於工程師和研發上的投入,非常捨得花錢,不僅僅是會給他們配備最得心應手的工作裝備如最新的電腦,另外,亞馬遜認為,把員工“圈”在小小的辦公室裡,無法釋放員工的創新和創意,所以亞馬遜還支持亞馬遜員工在多樣化的辦公環境中獲得靈感。

亞馬遜的員工可以選擇申請也可以在全球40000多家工廠中工作或者召開會議,這樣工程師有機會去工廠、倉庫中學習物流、倉庫的設備和流程,實地去看自己設計的產品是怎樣影響著一線工作人員,還可以傾聽一線工作人員的意見反饋。

這些亞馬遜的工程師就通過這樣的方式走出辦公室,不僅僅是從技術出發,還可以實地去看業務部門的細節。

現在都在強調全站工程師的概念,指的是工程師可以前端、後端、運維都可以搞定,而在亞馬遜,全棧的概念,可能不僅僅是要求你和產品近距離一起開發需求,制定技術方案,撰寫設計文檔,還需要你走到物流、倉庫裡,和一線工作人員一起討論,激發靈感,獲取創意的解決方案。

  • 三、如何把創新落地?

1、工程師也要寫新聞稿:讓創新接地氣,也讓創新項目不輕易半途而廢

在開始一個項目之前,亞馬遜要求員工需要寫一個模擬新聞稿並且附帶一個FAQ文件,闡明記者、用戶會提出什麼問題。

亞馬遜甚至要求這些新聞稿需要得到資金或者領導的認可後,才可以真正開始這個項目。

亞馬遜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員工在創新時,不痴迷於專業的技術,而是能夠從用戶的真正需求出發,當你能夠深入淺出地說清楚用什麼來吸引他們,並且能夠回答他們的疑問,這樣你才有理由去開始這件事。

比如亞馬遜在剛開始決定做無人機的時候,負責人就親自給這個無人機產品寫了一個虛擬的產品發佈稿。而無人機項目從2013年開始內部立項到2016年亞馬遜Prime Air無人機技術進行測試,這封新聞提前了近3年。

這封新聞稿沒有用那些專業的名字和參數去介紹,而是用普通用戶就能聽懂的語言,在發佈了這樣一個新聞稿後,就相當於是制定了一個目標,這樣團隊在想放棄創新目標的時候,也會因為曾經制定的目標而堅持下去。

2、完美是創新的敵人:你還在打磨產品,亞馬遜已經發布產品並且完成了300次修改

2014年亞馬遜正式發佈了Echo。

而其實蘋果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研製智能音箱了,而在體驗了亞馬遜的Echo之後,蘋果的工程師覺得這玩意其實就那樣,音質不咋地,外形也不太好看,蘋果的工程師們依然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信心。

而蘋果的HomePod正式發佈已經在2017年,正式上市甚至已經在2018年2月。

此時,亞馬遜已經佔據了智能音箱市場70%的份額。

同樣一個項目,亞馬遜非常支持團隊“早發佈”,亞馬遜新的項目團隊會先去通過發佈MVP(最小可行性產品嚐試)解決某個小問題,檢驗了成果之後再過得更多的資源來挑戰更大的市場。

相比於各家公司希望把產品“打造極致產品”的理念,亞馬遜更擅長通過發佈“做得剛剛好”的產品,來驗證創新,並搶先佔據市場。

貝索斯的創新漏斗:在亞馬遜,創意就像工廠的商品一樣批量生產

3、警惕大公司流程化,對於員工思維的束縛

到現在,亞馬遜的“兩個披薩理論”已經非常著名了,即一個團隊的人數不應該很多,大約2個披薩就可以讓每個人吃飽,所以亞馬遜喜歡把團隊拆分成6-8人的小團隊,甚至可以把團隊拆成2-4人。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小團隊人數少,當他們負責一個項目的時候,會更容易產生主人翁的的使命感,另外小團隊更加扁平,並且溝通更快,也就能更快做出決策。

不過更重要的,貝索斯如此痴迷於小團隊的獨立運作,是因為他一直都很警惕大公司流程化帶來的體制僵硬。

大公司比較習慣的一種操作方法,是當他們某個項目或者產品取得城後之後,就會依據這個項目的經驗來建立標準化的流程,甚至過於迷信這種標準化的流程。

但是很多經驗並不是相通的。

而貝索斯則非常明確反饋谷歌或者蘋果等公司採用的標準化的流程,“在亞馬遜,用什麼科技一點都不重要”,在滿足公司整體的一些要求的情況下,各個小團隊可以獨立運作,並且可以採用任何他們覺得最好的工具和程序,,而不用受到來自公司標準的束縛和壓力,通過這樣做,將亞馬遜的小團隊模塊化並且不失靈活。

4、為什麼雲服務亞馬遜先做出來?

為什麼AWS雲計算服務是亞馬遜先做出來,而不是谷歌?

一方面是因為亞馬遜有對於雲計算的需求,電商的季節性業務高峰,讓亞馬遜購買了很多的服務器來應對,但是到業務淡季的時候,這些購買的IT資源就顯得被浪費掉了,因此亞馬遜本身是有優化IT資源使用的需求的。

而另外一方面,亞馬遜的能做AWS,也和貝索斯一直堅持的“微服務”理念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貝索斯曾經看過一本書《創造》,並且還要求高管人手一本來閱讀。

這本書中的一個理念,就是最有價值的公司,是能夠提供類似於水電一樣的基礎設施服務的公司。

那科技公司如何提供這種基礎服務呢?這就需要公司各種IT基礎設施分解為最小的單元,並且開放接口,其他產品的程序員可以通過API來使用這種服務。

後來,為了推行這種理念,貝索斯在亞馬遜在公司要求軟件團隊在搭建應用程序的時候,必須要向其他團隊進行API授權,其他團隊可以通過API調用響應的服務和數據。

甚至貝索斯說,“任何不這樣做的人都會被開除。謝謝。祝你今天愉快!”

而這是這種公司級“微服務”最開始在公司內推行,再後來就衍生出對外的AWS服務,其他公司也能享受這種自由接入的雲服務。

而亞馬遜內部頁因為這種“微服務”而加快了創新的步伐,因為團隊間可以靈活地通過API調用其他人的服務、數據,不僅提高了團隊之間協作的效率,而且也方便各個團隊在已經有的工作成果上進行迭代、進化,這樣就也加快了創新的步伐。

貝索斯的創新漏斗:在亞馬遜,創意就像工廠的商品一樣批量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