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用對溝通方法,才能走入孩子內心

1、

暴力包括身體暴力和精神暴力兩種。

冷暴力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用對溝通方法,才能走入孩子內心

很多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衝動之下會打孩子。這屬於對孩子的身體傷害。

還有一種是精神暴力,也就是冷暴力,包括對孩子言語的貶低和強迫控制等等。

和身體暴力相比,精神暴力的危害不那麼明顯,但是卻可能日積月累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很多父母都把“我都是為你好” 、“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 這樣的話掛在嘴邊。這些話背後真正的意思是:你要聽我的,你要按照我的想法和要求去做。

父母往往會把自己沒有達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還會動不動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

冷暴力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用對溝通方法,才能走入孩子內心

父母因為孩子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把孩子放在對立面,給孩子貼上“懶惰”甚至“自私”的標籤。

當父母對孩子說,“你成績不好讓我傷透了心”,他的意思是,自己的不快樂是由孩子造成的,他是在用內疚感來控制孩子。

精神暴力的來源,往往是父母的不安全感和控制慾。很多父母不許孩子頂嘴,只要服從不問對錯,這隻會讓孩子的自我處於全面壓抑和窒息的狀態。內在的自我認知發展受阻礙,自然會影響孩子外在的表現,變成了困住孩子腳步的怪圈。

《兒童溝通心理學》書中說: “語言羞辱是正向溝通的大忌,因為父母對孩子說出羞辱性的語言時,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主導性動機、成就動機等所有機能給孩子帶來向光明前往的力量,都被父母無情摧毀了。”

2、

每個人都有兩個層次上的存在。

冷暴力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用對溝通方法,才能走入孩子內心

生物學的存在意味著,我們需要水、食物和空氣來保證生命的延續;心理學的存在意味著,我們需要愛、信任、自由和世界的有效回應。

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存在感的缺失會導致無意義感,也會帶來價值感的缺失。

孩子生理層面的生存需要滿足後,最大的需求就是心理與精神層面的安全和滿足。孩子知道你在、不會拋棄他,這是一個層面;當你在時,你是平和喜悅的,和他有良好的溝通呼應,這是另一個更高的層面。

家長對孩子行為的反應方式,會對孩子整個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響。面對問題,家長本能的情緒發洩只會讓孩子更加戰戰兢兢、無所適從; 一個能控制情緒、能引導正向溝通的家長,才會對孩子的認知建設有真正的幫助作用。

冷暴力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用對溝通方法,才能走入孩子內心

在與孩子溝通時,尤其是你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時,家長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就是檢視你自己,盡最大的努力恢復理性,保持平靜。

另外就是在堅持管教原則的同時,不要忘記尊重和同情。記住,管教與情感連接是可以共存的,因為我們愛我們的孩子,我們不接受的只是孩子特定的行為。

最後就是明確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和看法,要求孩子根據規矩和原則約束自己的行為。

溝通方式要有愛且有效。 孩子感覺到自己本身是被接納的,才有更大的力量去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從根本上打破 “錯誤行為—嚴厲懲罰—負面情緒” 的惡性循環。

3、

家長對於孩子的態度和家長的心態有關。

冷暴力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用對溝通方法,才能走入孩子內心

當家長認為孩子表現不好,家長這時其實就站在選擇的路口。當你認為孩子故意偷懶,家長就傾向於監督和懲罰,如果家長認為是孩子遇到困難、需要幫助,就會從指責者變為幫助者,與孩子結為同盟。

我女兒剛練琴那會兒,我總是覺得女兒想偷懶,不夠認真,所以總是因為在女兒練琴時和她起衝突,結果就是那段時間女兒對於練琴、尤其是我聽她彈琴非常牴觸。

有一天我和朋友打電話時說起女兒彈琴的事,剛想抱怨女兒彈琴不認真時,突然想到:女兒每天練琴一個小時,但是我只是關注到她的問題,關注她開小差的那幾分鐘,卻一直忽視了她其餘時間的努力。

於是我試試把我腦海中的關於“女兒練琴不努力”的表達,換成“女兒很努力的在練琴”。我馬上發現,這樣的表達其實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冷暴力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用對溝通方法,才能走入孩子內心

這次以後,我再也沒有在女兒練琴的時候指責她不認真練習,而是挑她做的好的方面進行鼓勵和肯定。孩子也越來越信任我,希望我告訴她哪裡還有問題需要改正,當然彈琴進步也越來越大。

愛的能力取決於審美的能力。

我們不能把孩子看成一個異常的、有問題的個體,而應將孩子的問題看作整個親子關係的問題。

當家長有發現美的眼光,相信孩子,能積極正向的解讀問題,和孩子良性溝通的渠道就敞開了,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因為在愛和讚美裡,孩子才能有勇氣直視自己的缺點,才能夠更加主動的走出舒適區,去拓展自己的人生。

4、

我們的文化總是在強調:我們需要服從,需要為了自己的家庭或者集體去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冷暴力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用對溝通方法,才能走入孩子內心

家長常常為孩子叛逆感到苦惱。但實際上如果孩子真的失去了自我的主張,失去自己是非判斷和選擇的能力,才是一個人人生中最大的憾事。

人是要先成為“我”再成為“人”的。良好的自我認知,是孩子未來長遠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奠基石。

因為當一個人失去了與真實自我的連接,他就變成了一個渾渾噩噩的在臺上迎合表演的木偶,離真正的幸福和自我實現越來越遠。

家長與孩子之間真正良好的溝通模式,是家長從心裡真正接納孩子,尊重孩子的話語權,敬畏孩子,相信孩子向善向好的願望,給孩子創造空間,創造試錯的機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擁有成功戰勝困難、挑戰自己的記憶。

冷暴力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用對溝通方法,才能走入孩子內心

不要用棍棒和刻薄的言語,把孩子壓抑成一個習慣性的弱者。在暴力下長大的孩子,無論他後來在哪裡生活,掌握了多少技能,在心底,他可能一輩子對自己的標籤都是一個“Loser”。

不要說我是為你好,而是告訴孩子,努力做好自己,找到自己的使命。這不是放任,而是從家長自戀的角色中退出,是對生命本身的信任。

Photos, Maggie Lindem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