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今年年初,李现、陈立农的新片《赤狐书生》官宣定档了,8月上映,双男主。

消息出来后,两家粉丝和谐得像一家人,微博上一片岁月静好。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营销号们暗戳戳想出来挑拨一下,结果被两家粉丝直接摁着头怼。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走错了片场,以及感叹两家艺人及粉丝的素质之难得。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3月,陈立农和李现确认出演这部电影。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这个“安乐电影”就是这部电影的出品方,《春江花月夜》是电影的原名。当时的陈立农在前一年刚以《偶像练习生》第二名的身份出道,《亲爱的,热爱的》还没播出,李现还是一个低调不作妖的实力派演员。

从一开始,片方的宣传就是“双男主”。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等到8月电影杀青,《亲爱的,热爱的》已经在7月底播出,李现大火,一跃成为一线小生,自带流量。

片方的宣传仍然是“双男主”。

翻遍电影官微,发现自始至终的宣传口径只有一个就是:“双男主”。

不禁让人感慨人间自有真情在。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为什么呢?

因为国内影视圈的“番位之争”一直以来都很令人迷惑。

一部剧还没播,甚至还没开机,番位就撕起来了。不光是男一男二、女一女二,就连男女主角之间也要争出个谁是一番来。不光一番要争,四五六番也不能放过。

粉丝撕得腥风血雨,吃瓜群众忙着看热闹,观众看得一头雾水,他们到底在争啥?

在上世纪的内地影视圈,大家根本就没有“番位”的概念,演员的排位老老实实地按照剧中角色的重要程度决定,人们对演员名字的排序也根本不敏感。

1993年拍摄《霸王别姬》时,巩俐已经是各种奖项加身的国际影后,在这部男性视角电影中自然地排到了二番,甚至在某些海报上是三番,排在张丰毅之后。这不仅是番位先后的问题了,还涉及到番位变动不统一,像这种情况,放在今天要被粉丝撕上天了吧。

德国版电影海报中,张丰毅的名字排在巩俐前面。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另一张海报中,巩俐的名字排在张丰毅前面。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港台影视资本逐渐北上进入内地,“番位”的概念也随之而来。

那时的港台资本圈发现内地从业者对于“番位”一说完全不在意,就打起了小算盘。他们利用大量合拍剧的契机,用内地的咖位高的明星给港台艺人作配,在番位上压番抢番内地艺人,给港台艺人抬轿。

很出名的一个例子是08年的《赤壁》。当时赵薇演孙尚香,小乔给了导演吴宇森力荐的新人林志玲。当时关于二人番位的讨论满天飞,虽然电影出来后赵薇的名字在前,但林志玲也凭借这场番位之争成功打进内地市场。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他们努力把港台二三线艺人的名字塞到内地已经有很高知名度的演员前面,就是想用番位压制的方式给投资方一种错觉:内地当红的艺人,也只能给他们的艺人做配角,以此一举提升港台演员的分量。

关于这个,豆瓣上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据说来自湾湾知名,金马奖组委成员朱导的发言。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后来被骂得实在太惨了,朱导扛不住了出来澄清辟谣。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可惜后来因为这句话又被党媒直接点名批评,只能说是自作孽了。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言论的真假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但这种现象就是当时的现实。

一方面吃了太多亏,一方面伴随着流量经济崛起,很多内地明星团队开始重视“番位”这回事,甚至把与番位有关的约定写进合约。

去年就发生了一起艺人方亲自上场的关于番位争夺的事件。

彭昱畅在与《小小的愿望》片方签署的合同中明确约定了:“以主演:彭昱畅之署名出现于该片片头/片尾及相关宣传品和宣传物上,署名顺序为所有演员排位第一位。”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但在首映礼当天,海报上的一番变成了王大陆,彭昱畅则是二番。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还有网友发现,在某电影售票平台上,该片的官方号中的剧情简介中,彭昱畅直接不配有姓名,以“他们的死党”的描述出现。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辛辛苦苦以一番身份卖力宣传了一年,到上映前突然发现被挤下去了,与片方反复沟通之后得到的是“拒绝更正”的答复。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之后片方在回应中还强调了与双方签的都是男一,偷换概念,顾左右而言他,违约违得理直气壮。

这种宣传的时候要用你,用完就扔的骚操作,把老实人当傻子欺负。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事情到这里已经不是什么谁名字要在谁前面的问题了,而是一场从一开始就预谋好的踩着垫脚石上位的计划,也难怪彭彭要愤然解约了。

大家品一品下图的人间惨剧。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争番都是合理维权,更多粉丝、艺人间的撕番行为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

比如早期《画皮2》中赵薇和周迅著名的撕番事件。

尽管片方已经事先声明是七大主演,粉丝们还是为了自家正主的番位撕得不可开交。导致片方不得不采用二人名字“左下右上”,海报上一个头大一点另一个头发长一点来平衡,完全能体会到片方当时心里有多难。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再比如《老炮儿》中李易峰、吴亦凡粉的“四番之争”,《亲爱的翻译官》里男女主海报中的站位问题,还有迪丽热巴和黄景瑜的新剧宣传,男女主先是炒cp后,来又撕番位的操作,等等等等。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看得人是满脑袋问号。

影视剧的最终受众是观众,可在这种撕番大戏中,观众方恰恰是对于番位问题最无感的一方。

海报上谁的名字在谁前面,谁的脸面积比谁大,普通观众根本不会注意,也不会因为谁的戏份多而认可这个演员的实力。相反如果一个演员德不配位,还爱给自己加戏,反而会招来观众的反感。

撕番大战看似是粉丝行为,最终还是艺人买单。


艺人方如果真的很反感这件事,可以有一万种方式劝止粉丝,给粉丝以正向引导,比如李现这种。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那么,艺人为什么不出面制止、这种看上去很蠢又不会有结果的事情?

因为撕番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谁不知道一群粉丝在微博上发发帖、对骂、打打嘴炮,不仅没结果,还败坏路人观感,但热度不就这么炒起来了。

恶臭流量也是流量,黑红也算红。

撕番这件事说白了就是粉丝、艺人、制片方之间的狂欢,粉丝是主力,艺人是幕后指挥,制片方坐收渔利。

国内影视圈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什么都没弄明白,先把别人的东西照搬过来。

番位一说同样如此。在日剧日影中,番位代表的不仅仅是名誉,更多的是责任。他们之所以对于番位有着严格的规定,是因为一番是要对收视负责的。

日剧开局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主角号召力,一部剧成功了是一番的大功,收视扑街了,不论究竟是哪方的原因,一番都要背下这口锅。

演员作为一番出演的剧的收视率,切实地影响着这位演员之后的资源和发展,这就是日剧番位制度的严酷性。

所以才有国内市场对于石原里美因收视不佳而落泪的争相报道,因为这件事放在国内是件新鲜事,我们不理解这在日本影视界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往下拉评论一水的心疼十元。

可是人家真的不用我们心疼啊。

因为在国内我们没有收视率由主角背锅这个意识,我们的主演都是只享受好处,不承担责任的,天底下还真有这样的好事。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最后想跟大家聊一聊,番位这个概念单纯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番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角色在一部戏中戏份的多少,但绝对不代表角色的重要性和出彩程度。

《甄嬛传》里的华妃,《伪装者》里的于曼丽,《我不是药神》里章宇饰演的的黄毛等等。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我们无法单纯以戏份判断一个角色的重要性,角色身上的性格设计、人物情感联结、戏剧矛盾、人物变化曲线等,都比戏份的多少重要太多了。

此外,长期以来的观剧习惯使我们默认一部剧中必定要有男女主角,必定要有一个主角视角,必须要有一条爱情主线。

就像在《伪装者》中观众为着于曼丽和程锦云谁是女主争得不可开交,但其实真正的女一号是大姐明镜。

我们的世界是去中心的,每个人都是自己视角里的主角。越多的主角越考验作者的功力和思考,越好的作家越会写多主角的戏,比如《权力的游戏》《三国演义》等等。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当然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去中心的呈现对于编剧来说难度较大,观剧门槛也会大大提升,给定一个主角的视角更方便观众代入。但一味强调中心化本身也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

归根到底,争番位这件事,映射的是影视圈在资本、流量控制下的浮躁功利之气。

不讲逻辑不讲道理,一切以利益为导向。

演员不用磨练演技,编剧不用潜心创作剧本,制片方不用费心选角,反正都由资本控制,资本也不用动什么脑子,选有流量的大概率没错,总归有粉丝买单。

演员都想争一番的位子,反正是粉丝下场,争一争卖卖惨,争不到好歹也炒出点热度来。就算搞砸了也不用担心,有人气和资本撑腰,下次照样当女一。

所以,现在的流量明星们大多数只能称作“偶像”,还不够格叫“演员”。

什么时候我们的从业者能在恰饭之余稍稍保留一点情怀和梦想,能真的让“电影回归电影”,“演员回归演员”,少点这种无谓的无聊的争斗,影视圈也不会这么乌烟瘴气了。

为什么演员要争番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