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孤儿”不再留守

让“心灵孤儿”不再留守


2018年,民政部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村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697万人,其中6-13岁的留守儿童规模最大,均超过总人数的50%。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虽然外出务工者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但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情的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致使他们在心理,生活,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健全而美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家庭的监护人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这种亲情关怀缺失,亲情的隔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关系生疏,和同龄孩子相比,他们内心缺失了太多父母的爱,充满着无奈。


01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小丽是河南焦作人,两位孩子的母亲。被生活所迫,夫妻二人不得不外出打工。

在老家超市工作,一个月只有1000多块钱的工资,没有经济能力的话也是照顾不了孩子,不如选择外出打工,暂时给予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

可是最近孩子的各方面表现却让她很忧愁。

孩子目前4岁了,在心理和行动上出现了孤僻,冷漠的情况。

“以前在家孩子总是喊,妈妈长,妈妈短。现在大半年到一年不见了,打电话都是我不要和她说话,和不认识一样”

“在家里也是不爱说话,很少和别人交流”

小丽觉得很纳闷。自己和丈夫在外拼命赚钱养家糊口,给孩子吃饱穿暖,却换不来孩子的一句亲切的“妈妈”。

著名学者哈洛做过一个“代母实验”:把一群刚刚出生的小猴,从父母身边带走,然后分别关押进冰冷的笼子里。每个笼子里都有两个“人造妈妈”装置,一个是钢丝做的一个非常坚硬的,很像是猴子的架子,这个架子上有供小猴子喝的奶瓶,而在另一边却放了一个毛茸茸的,很像猴子妈妈的毛绒玩具。

结果,当所有的小猴饿得快死的时候,才会去架子上拿奶瓶喝奶。一旦它们喝饱了,又会迅速地回到那个像妈妈的毛茸茸玩具身边。虽然这个模拟的妈妈不能为它做任何的事情,也不能给它们吃喝,可是那些小猴还是紧紧蜷缩在那个“绒布妈妈”身边。

更严重的是,即使有亲密接触,这批由绒布妈妈“抚养”长大的猴子,长大后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它们性格孤僻,抑郁,甚至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无法融入正常的猴群。

后来,这个实验由于太残酷,被永久地禁止了,可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正经受着这样的事实。

哈洛在实验后这样写道: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

很多父母却觉得都给你吃饱穿暖了,还要怎么关心?

实际上,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比物质匮乏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精神上的慰藉。

由于父母陪伴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压抑得不到倾诉和释怀,久而久之,他们对外界变得抵触,因此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有些甚至会出现忧郁、自暴自弃等。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


02

渴望被爱到假装不需要关爱

《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前段时间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这部影片的主要旋律是校园欺凌。但是在这故事的背后,却反映了一种家庭教育的缺失。

让“心灵孤儿”不再留守

男主人公小北是让人心痛的一个少年,从13岁就独自生活,内心极度缺少关爱。他的父母在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他,他的内心极度缺爱。他的踽踽独行是无人关心的孤独,就算和别人打架受伤,也只能在夜里默默舔舐着自己伤口。


陈念是个留守少年,她的爸爸没有出现在电影里,妈妈因为欠债在外躲着打工不敢回家,她妈妈只是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地安慰她。所以当她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也只能选择默默忍受。从渴望关爱,变成假装不需要关爱,遇到任何事情都自己默默扛。

在一则“留守儿童是个什么状态”的问答贴中,数百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每年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爸妈”

“爸爸,你今天干了几个小时的活”

“身边的同学都辍学去打工了,我到底该不该继续读书呢”

“爷爷奶奶是文盲,他们根本不管我”


这是一代留守儿童的集体倾诉。


这其中也包括张伟。


张伟今年13岁,在留守儿童中算年龄比较大的。在学校有“小霸王”的称号,经常和别人产生冲突,也经常打架。爷爷奶奶时常被老师叫到学校进行谈话,但都无济于事。所以,现在基本上也没人管张伟了。

从他记事起,每年只能在春节见到父母,当父母回到家,他便像躲猫猫似得藏在门的一旁,对他们陌生又熟悉,更不敢吱声。

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能陪自己过一次生日。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吃过生日蛋糕,更没有人为他庆祝生日。

“没有人会记得我的生日”

“都说儿的生日娘的苦,我也想给妈妈打个电话,但是每次话到嘴边都咽下去了,反正妈妈也不记得”张伟低着头流下了泪水。

从此之后,每年生日张伟从来不和任何人提起,他觉得没有人在乎他。

去年春节,爸爸一边喝着酒一边拉着张伟问:你现在读几年级来着?

那顿饭,张伟是哽咽着吃完的。

于是在他的内心,更加渴望被爱和关注。

“在生活中,我就像空气一样,没人关心我,学习进步了没有人表扬我,考差了爷爷奶奶就骂我,只有和人打架,老师才会找我,同学也才会关注我”当问道为什么打架时,张伟如是说。

在缺少家庭良好监督的情况下,他们内心的道德层次变的不分明,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难以得到正确引导和帮助,他们对自己和社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等祖辈只会给他们做饭,解决日常温饱等问题,空闲了就让他们看电视,早出晚归也不会过问,不会辅导他们功课,不管他们的学习状态。他们的教养方式相对落后,无法给予留守儿童更多成长支持与情感交流。

一些祖辈的过分溺爱会让孩子的成长道路出现扭曲,不舍得打骂,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都不愿意批评和教育,长时间下来,他们就失去了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因此极容易出现道德意识和行为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好逸恶劳等陋习,更有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让“心灵孤儿”不再留守


03

“代代留守”的宿命


马淑芬今年34岁,她在初中便辍学了,当时父母和老师极力劝阻她继续读书,她仍坚持去退学。

“当时身边的同学都出去打工,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


十多年过去了,提及当年自己的“壮举”,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后悔了。”


因为没有文凭,在社会上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只能在工厂里早出晚归地辗转。

当时她觉得读书苦,现在觉得不读书的人生更苦。

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希望他能多读点书,有个好的前途。

但是当我们问:“如果你的孩子在同样的年纪和你一样选择不读书时,你会怎么去说服他。”

马淑芬却沉默了。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许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她所想的就是尽量让孩子多读点书,但是没有意识到:如果等她的孩子大了,他也同样听不进劝阻,执意辍学打工。她该怎么办?

她是否只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留守二代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认知会代代相传,他们的下一辈会代代留守。

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偏远,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他们很难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和同龄人在无形中也会给孩子灌输”早打工、早赚钱”的观念。很多留守儿童也片面地认为“ 知识改变命运 ”这句话已经不合时宜了,大多认为要学个一技之长,才能有稳定的收入和将来,这些和学历无关。

关注留守儿童,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今天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的人格在六岁之前已经形成基石,它是我们生命的底色,我们人生的大部分都在强迫性重复着早年的痕迹。

而目前,围绕着工区附近的幼托市场,大多数是无执照家庭式小饭桌,服务外来务工子女的幼托需求暂未得到有效解决,市场供给几乎是空白的。

围绕着工区生态、服务于外来打工人群子女幼托教育的机构,能为孩子提供完善的教育方案,在身心健康方面能提供全面的帮助,幼托机构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希望更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入留守儿童,实质性地帮助他们,努力让爱不再留守。



让“心灵孤儿”不再留守


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是由我的打工网、君灏控股联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市场营销中心于2019年成立打造的课题研究室。

为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市民群体在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院以“守护幸福”为使命,结合学术研究、政策参考、商业应用和民生需求,聚焦新市民生态,发掘新市民群体的内在价值,同时支持研究者成长,促进研究成果诞生。


让“心灵孤儿”不再留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