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帝國之戰:一戰中的高加索戰場】1914戰爭

有人說一部歐洲近代史就是一部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的爭霸史,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十八十九世紀的近東史就是一部俄土爭霸史(或者土雞被毆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帝俄和奧斯曼這兩大臨近末日的帝國在高加索的群山峻嶺中展開了最後的對決,為數百年的俄土戰爭畫下句號。

自從1878年柏林和約後,土耳其安納托利亞的卡爾斯、巴統和阿爾達漢三大行省落入了帝俄之手。雖然奧斯曼帝國早已習慣了兩百年來的屢戰屢敗喪城失地,但這卻是第一次有土耳其人佔多數的土地落入他國之手。對帝國而言,這處傷痛不啻於是阿爾薩斯-洛林之於法國。當然,單憑土軍自己的力量,想打倒帝俄光復河山那自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即使1908年上臺的青年土耳其黨人也只能打碎牙往肚裡咽,默默地等待機會。

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正給了土耳其人他們想要的機會。俄軍那龐大的“蒸汽壓路機”盡數衝向了東普魯士和加利西亞,高加索的部隊也大部調走,留下來的的僅有高加索第一軍和若干個旅的部隊組成的高加索集團軍。不過高加索山地險峻,看起來想要對付他們仍然顯得不太容易。

出乎意料土耳其人的是,儘管兵力不算多,11月土耳其參戰後,俄軍仍然採取了進攻的態勢。11月2日,G.E博格曼將軍率領第1高加索軍前出至阿拉斯河一線向駐守安納托利亞東部的土耳第三集團軍的陣地發起突襲。經過一個月的激戰,土軍死傷8000餘人,而俄軍亦付出了5000餘人傷亡和1000餘人凍死的代價,儘管損失較大但土軍成功阻止了俄軍的前進,迫使其退回了11月5日的戰線。這個“較為理想的開局”讓恩維爾帕夏看到了——或者說他自以為看到了——可乘之機。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以“埃迪爾內解放者”而著稱的伊斯邁爾.恩維爾帕夏是一位雄心勃勃、意氣風發的青年土耳其黨人。1908年革命後,青年土耳其黨的一幫毛頭小子掌握了帝國的重權,作為革命急先鋒的伊斯邁爾.恩維爾少校歷經意土戰爭和巴爾幹戰爭立下了“赫赫武功”,年僅32歲就爬上了奧斯曼帝國戰爭大臣以及軍隊總司令(實際上是副總司令,但蘇丹只是名義上的)的高位,躋身掌握實際權力的聯合委員會三帕夏之列。

這樣一個堪稱土耳其版本的拿破崙、亞歷山大的人物自然夢想在這場世界大戰中大展宏圖。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定不顧高加索的冬季嚴寒對俄軍來一場奇襲,如此必定出乎俄軍預料,達成非同凡響的戰果。在仔細考量後,恩維爾盯上了俄軍後方的薩卡勒默什要塞。

【最後的帝國之戰:一戰中的高加索戰場】1914戰爭

土軍總司令伊斯邁爾.恩維爾帕夏

薩勒卡默什(sarikamish)位於俄軍高加索鐵路的末端,是邊境地帶俄軍通往卡爾斯、第比利斯的後方的唯一通路,可以說是整個高加索邊境地帶俄軍的“死穴”。一旦拿下薩勒卡默什,高加索俄軍通往後方卡爾斯的道路將被切斷,全軍將落入土耳其人的掌中而覆滅。這將是一場比肩坦能堡戰役的偉大勝利,奧斯曼帝國將重新光復三省,甚至整個高加索的穆斯林都可能起來簞食壺漿喜迎穆斯林王師。而他恩維爾,則將成為帝國百年來最偉大的征服者——這怎麼能不令人心馳神往?12月6日,恩維爾同德軍在土耳其的最高顧問利曼.馮.桑德斯上將在討論戰役計劃時,就用中世紀式的浮誇語言談到,他“將在擊敗俄國人後,揮師南下,越過阿富汗並征服印度”。

然而冬季的高加索可不是什麼風水寶地,在這裡,氣溫可低至-40°C,積雪可達2-3米深。海拔較低的地方,比如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部所在的帝國東部重鎮埃爾祖魯姆也有2000米,而山脊部分的海拔則在3000米以上,在嚴冬中幾無植物覆蓋,無法為部隊提供任何掩護。

更糟糕的是,第三集團軍的物資短缺非常嚴重:集團軍司令部在向恩維爾遞交的報告中提到,部隊缺少1.7萬件大衣、1.74 萬雙靴子、2.3 萬條毛毯和1.3萬個揹包。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哈桑.伊澤特非常清楚這場戰役面臨的困難,力諫恩維爾無果後只能遞交辭呈,並在12月19日走人。恩維爾乾脆自己親自指揮第三集團軍,同時還讓自己的親信,36歲的哈菲茲.哈基擔任側翼的第十軍的指揮官。

【最後的帝國之戰:一戰中的高加索戰場】1914戰爭

土軍進攻路線

儘管清楚這一切困難,恩維爾還是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在戰前演說中,他慷慨激昂地強調“勝利並不來自士兵的外表或裝備,它來自一顆勇敢的心。”並要求他的部下銘記“真主與我們同在”,以大無畏的精神去“解救受俄國人殘酷鎮壓的穆斯林兄弟”。

當然,從紙面上看土軍的情況似乎算是不錯。直面俄軍的土耳其第三集團軍下轄第九(17、28、29步兵師)、第十(30、31、32步兵師)、第十一(18、33、34)三個軍,本身擁有11.86萬名官兵、73挺機槍以及218門大炮,加上各路非正規的穆斯林志願部隊,總兵力多達15萬人,頗有一副兵強馬壯的架勢。

他們所面對的俄軍高加索集團軍所部則由高加索第1軍(下轄20和39步兵師,庫班步兵旅以及第1高加索哥薩克騎兵師),土耳其斯坦第2軍(第4、5土耳其斯坦旅以及跨高加索哥薩克騎兵旅)還有一些亞美尼亞人志願營(這些人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亞美尼亞大屠殺的導火索)組成,擁有約6.5萬名官兵和256門大炮(除去不能攜行的要塞炮,前線可能只有172門)。顯然,俄軍在兵力上居於下風。

指揮方面,土耳其人的最高指揮官自然是恩維爾帕夏。而俄軍高加索集團軍的總司令是I.I.沃龍佐夫將軍,但此人還兼任了俄國高加索總督的行政職務,於是就把軍權交給了副總司令A.Z.梅什拉耶夫斯基以及N.N.尤登尼奇(此公後來在俄國內戰中以紅軍的勁敵而聞名),而高加索集團軍前出至土耳其境內的部隊集群(以第1高加索軍為主)指揮官則是G.E.博格曼。

【最後的帝國之戰:一戰中的高加索戰場】1914戰爭

戰前土軍實力

12月22日,第三集團軍開始了行動。按照計劃,第十一軍將從南線迂迴,將俄軍高加索集團軍的主力牽制在阿拉斯河一線,第十軍將從北面佔領阿爾達漢並切斷薩卡勒默什的鐵路,接著會同中路的第九軍一起攻下薩卡勒默什,最終把高加索第一軍聚而殲之。這是一個非常有坦能堡風格的天才方案,但成功則需要同樣天才的組織和協調能力——事後證明,恩維爾並非箇中翹楚。

為了保證“奇襲”的效果,恩維爾下令部隊不得攜帶燃料、帳篷和被褥,連食物也只能帶配給的一半,寄希望於在沿途的村舍以及敵人的據點中獲取補給。在高加索嚴冬的風雪中,他們只帶著扁麵包,穿著輕薄的軍服,頂風冒雪地在山脊上艱難前行。

土耳其人的狀況極為悲慘,第九軍的官兵回憶,行軍途中,由於沒帶帳篷,他們夜間只能在積雪上圍著火堆露營——而常有的情況是第二天起來發現凍得發紫的士兵屍體圍著早已熄滅的火堆排成了一圈。儘管在這樣的條件下,第九軍仍然成功地在三天內強行軍75公里,於12月25日當天抵達了薩卡勒默什城外的老城區(old sarikamish)。

第十軍則按計劃向北攻向奧爾圖和阿達爾漢,在24日擊潰了俄軍伊斯托明所率領的第20步兵師一部,並且俘虜了750人和4門大炮,但得勝之後的哈菲茲.哈基竟然頭腦發熱地對這一小部俄軍窮追猛打,而耽誤了會師時間,以致於12月25日接到恩維爾的緊急命令後,哈菲茲不得不要求部隊在一天之內折向東南行軍30英里同恩維爾匯合。然而在第十軍的行軍路線上,橫亙著高達3000米的安拉胡阿克巴山脈(Allahükbar),以及一場暴風雪,隨後的19小時對土耳其人而言真是地獄一般的場景。

一位當時的倖存者這樣描述士兵的艱苦:“我們攀爬得非常辛苦,精疲力竭,但仍秩序井然。等我們到了平原,迎面襲來一陣暴風雪,什麼也看不清,根本無法幫助其他人,更別提開口說話了。整個部隊立馬亂了套。士兵們四處逃竄,為了尋找避風處就到處襲擊煙囪還冒著煙的人家。長官們想盡了辦法,但還是無法維持紀律。”甚至有些士兵凍得失去了理智,抓著雪往嘴裡送。就這樣,當第十軍在26-27日夜間趕到時已經損失了超過1萬人。

【最後的帝國之戰:一戰中的高加索戰場】1914戰爭

冰天雪地中的土耳其軍人

雖然土軍的狀況非常悲慘,但在俄軍一側看來土耳其人確實達到了突然性的效果。博格曼對土耳其人的行動一無所知,因此在12月24日發現土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俄軍方面陷入了混亂之中。特別是梅什拉耶夫斯基,驚慌失措地下令摧毀一切倉庫撤退,還不斷髮出自相矛盾的命令,讓俄軍上下無所適從。大批俄羅斯和格魯吉亞人擠在卡爾斯和第比利斯的火車站裡準備北逃,以躲避土耳其人傳統的勝利之後的大屠殺。12月30日,第比利斯的高加索集團軍司令部向俄軍最高統帥部發電,宣稱部隊正在撤退中,要求緊急增援。俄軍最高統帥尼古拉大公隨即向英軍駐俄軍事專員緊急求助——這引發了後來令英國人刻骨銘心的加里波利登陸戰。

然而, 第十一軍的行動缺乏活力,未能將博格曼所部牽制在阿拉斯河一線,該部得以源源不斷地撤往薩卡勒默什。另一方面,俄軍指揮部也並非徹底陷入混亂——總參謀長N.N.尤登尼奇(此人後來在俄國內戰中作為白軍將領而聞名)並非薩姆索諾夫或者梅什拉耶夫斯基這樣的無能之輩,他一面組織增援,一面接管了土耳其斯坦第2軍,並令該部從北面對土耳其人的側翼展開反擊(由於梅什拉耶夫斯基的反對,這一反攻延宕到1月1日才開始)。

第九軍於12月25日到達後,恩維爾在軍事會議上頂著所有人的反對要求26日就發動進攻。然而儘管城內俄軍只有庫班旅所部的約4000人,疲乏至極的第九軍還是無法取得多少進展,當天晚上到達的第十軍狀況更差,以至於恩維爾不得不下令推遲36小時進攻。

12月29日土軍正式攻城之時,原本擁兵5萬餘人的兩個軍僅有1.8萬名官兵能參加戰鬥,而俄軍兵力已經增加到了七個團約1.4萬人,血腥的戰鬥持續了一整天,土軍第十七師等部衝入城內同俄國人拼刺刀,而俄軍則以重機槍和城防炮回應。到了晚上,大股土軍突進到城中心一帶宣稱勝利,卻在第二天早晨被俄軍39師第156團全部消滅——至此土耳其人實際上已經失敗了。然而恩維爾並不甘心,仍然一再強令進攻,終於使得災難不可挽回。

到這個時候,第三集團軍實際上已經由獵人變成了獵物。1月1日俄軍的反擊正打在了土軍的痛處上,土軍不得不開始撤退。俄軍隨即穩下了心神開始反攻(尤登尼奇在1月6日全面接管了指揮權),在整個1月份對土耳其人展開了兇狠的反擊。第九、第十軍被俄國人擠壓在了城市北郊和西郊越來越小的地域裡。整個第九軍殘部被俄軍完全包圍,並在1月4日宣佈投降(據該軍參謀長回憶,部隊投降的時候第九軍指揮部只剩下“106名軍官和80名士兵”),第十軍也只有2500名步槍兵逃出生天。第十一軍在最南面,狀況稍好,但也只有不到1萬人倖免於難。

土軍的傷亡數字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官方記錄是2.3萬人在戰場上死亡,1萬餘人死在醫院,另有7000人被俘,1萬餘傷員和不計其數的病員被送往後方。而另一份材料認為土軍的死亡人數高達4.7萬。但不管數字如何,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土耳其第三集團軍已經在事實上全軍覆沒,到了次年3月每個軍也只剩下數千名士兵。大批精銳官兵的覆滅讓土耳其人失去了在進攻俄軍的能力,這將對未來的高加索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最後的帝國之戰:一戰中的高加索戰場】1914戰爭

1915年3月土軍實力

那麼造就了這一切災難的恩維爾帕夏在幹嘛呢?早在1月7日,土軍還在艱難的潰退中時,見到一切已經不可挽回,恩維爾乾淨利落地決定扔下部隊跑回君士坦丁堡。並把整個第三集團軍的爛攤子扔給了哈菲茲.哈基。

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臨行前恩維爾還向整個集團軍發出通告,讚揚了他們的表現,並宣稱“這堪於奧斯曼帝國早期光耀歷史相媲美”,恩維爾告知他們自己要回到君士坦丁堡,並且祝福這些在冰雪地獄中艱難潰逃的殘兵敗將得到安拉的保佑,並“在擊退俄國人的戰鬥中取得成功”。回到君士坦丁堡後,恩維爾下令禁止媒體報道此事,甚至連利曼.馮.桑德斯都一度被矇在鼓裡。

總體而言,土軍的表現還是值得讚揚的,在零下20到30度的嚴寒中在數日內不帶帳篷完成了上百公里的山路行軍,奧斯曼士兵的堅韌可見一斑。但他們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低估了俄軍的反應能力,尤其是尤登尼奇的大膽冷靜遠非薩姆索諾夫、倫南坎普夫或者梅什拉耶夫斯基這樣的俄軍中常見的顢頇之輩可比。大膽的策略固然能在一夜之間成就名將的英名,但稍有不當也會教你一敗塗地,滿盤皆輸。

順帶一提,土耳其人在薩勒卡默什、巴士拉以及蘇伊士運河的失敗讓英國人相信,土耳其軍隊毫無鬥志,不堪一擊,他們只需達達尼爾海峽一擊奧斯曼帝國便會像紙糊的房子一樣垮塌下來。然而在那裡,他們的對手將不再是誇誇其談的帝國三帕夏,而是老謀深算的德國陸軍騎兵上將利曼.馮.桑德斯以及膽識過人的野戰指揮官穆斯塔法.凱末爾——英國人將嚥下他們誤判的苦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