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年少時一句承諾,這位南安僑親回鄉捐資超千萬!

感動!年少時一句承諾,這位南安僑親回鄉捐資超千萬!

希望即使以後我不在了,我的後代、在場的各位能一如既往地支持華僑中學的建設和發展。

——傅仰沯

感動!年少時一句承諾,這位南安僑親回鄉捐資超千萬!

傅仰沯

傅仰沯 1934年出生於豐州鎮後田村大坑自然村,2011年去世。傅仰沯青年時便隨父遠赴印尼謀生。飽經風霜的童年,磨鍊了傅仰沯堅強的意志,在異國他鄉發憤圖強的他,發展成為成就斐然的實業家。

事業有成後,傅仰沯時刻惦念故園,關心鄉親疾苦。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傅仰沯首次回到闊別30多年的故鄉,先後捐資建設豐州衛生院門診大樓、豐州孫尚小學、桃源至大坑水泥路、華僑中學教學樓、華僑中學仰沯科學樓、孫尚小學教學樓,設立孫尚小學獎教獎學金等。

傅仰沯一生樂施好善,致力於公益事業,在家鄉捐贈數額達千萬元,慷慨義舉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讚譽,多次榮膺省、泉州市政府的表彰。


“日後有所成,定回鄉建設做貢獻!”

傅仰沯實現少年承諾 為家鄉公益事業捐資上千萬


兩次修建道路,帶領家鄉群眾走上了致富路;三次視察華僑中學,一步步推動學校改造升級……童年家貧,無緣上學,家庭困苦;青年隨父遠渡重洋,艱苦謀生。在異國他鄉,傅仰沯發憤圖強,勵志進取,勇於開拓,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發展成為行業翹楚、多專多能的實業家。儘管離鄉多年,傅仰沯仍心繫家鄉父老鄉親,立志回鄉建設發展。

對家鄉貢獻巨大,深受村民愛戴。首次回鄉,傅仰沯只想著能吃一口家鄉的味道,黑龜粿、滷麵、雞卷、蚵仔煎是他必點的家鄉美食。


兩次修路

幫助家鄉群眾走上致富路


“沒有傅仰沯先生,可以說就沒有現在後田村的發展。”在後田村群眾心裡,傅仰沯雖遠在異域,卻為家鄉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貢獻。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的後田村,交通閉塞,村民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水稻、地瓜是主要的農作物。一年勞作下來,往往只夠溫飽。1976年,傅仰沯父母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泥濘的土路、貧苦的群眾讓他們食不下咽,回到印尼後,他們對傅仰沯說,“兒子,你現在賺錢了,要回家鄉看看。家鄉現在發展受困,你要回去建設家鄉”。

“回鄉建設”,這不僅是父母對傅仰沯的囑咐,也是他埋藏在心中數十年的心願。1949年,15歲的傅仰沯隨父遠渡重洋前,站在家鄉的土地上,在兒時同伴面前許下承諾“日後有所成,定回鄉建設做貢獻”。

帶著對家鄉的思念,1982年春夏之交,傅仰沯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回到家鄉,僱了一輛三輪車在村裡走了一遍,家鄉的落後讓他百感交集。“家鄉要發展,就要修一條路,讓村民有機會富起來。”就這樣,捐建鋪設一條3公里長的石板路正式提上日程。在回鄉的2天時間裡,針對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傅仰沯又捐款給豐州鎮衛生院增添設備,改善醫院的醫療條件。

感動於傅仰沯對家鄉的貢獻,村民們將這條石板路命名為“愛鄉路”。“‘愛鄉路’的建成,使蘊藏在家鄉的大量石材資源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地,大坑村走出了致富的第一步。”豐州鎮僑聯原主席許志強說,道路投用後,正逢改革開放初期,不少村民抓住發展機會,貸款購買拖拉機,加入石材業大軍,發家致富。

感動!年少時一句承諾,這位南安僑親回鄉捐資超千萬!

來往不息的拖拉機滿載石材,是當時“愛鄉路”的盛況。“當時泉州各項建設所需的建材,大部分是後田村及鄰近村莊提供的。”許志強說,道路的建設、石材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相鄰村莊的發展。“路通了,經濟也開始發展起來了。”

1993年,傅仰沯的堂弟傅仰溪到印尼。兩人一見面後,傅仰沯就讓他講講這幾年家鄉的變化,“家鄉發展怎麼樣了?路建好了,村民們有門路賺錢嗎?”得知村民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傅仰沯很高興。

“每日數百輛車來往,‘愛鄉路’破損嚴重。”傅仰溪說。瞭解到原有的石板路無法承擔經濟發展需求,傅仰沯決定再次回鄉,這次他要修建一條公路。

1993年,傅仰沯回到家鄉,得知情況的村民自發地停下手頭的事情,家家戶戶帶上鞭炮,一路簇擁著傅仰沯回到家裡。

回鄉當天,傅仰沯未作停歇,就立即到鎮政府,與泉州市公路局人員一起上路現場測量、預估公路建設費用。“一定要按照公路建設標準來!”現場,傅仰沯不斷囑咐。為儘快改變故鄉的面貌,傅仰沯斥巨資鋪設從豐州至大坑自然村的二級水泥公路和環村大道,使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後天村村民傅先生告訴記者,自從“愛鄉路”和水泥公路建成投用後,村裡大部分家庭都買了車輛,搞起了石材生意。原先大部分村民家裡住的是一層土坯房,“愛鄉路”建成後石材業發展起來,二層的石頭房也跟著建起來了。等水泥公路建成後,石材業發展得更好了,不少村民住上了三層樓房。“傅仰沯先生捐建的道路,是村莊發展、村民致富的關鍵。”

就這樣,離鄉數十載的遊子傅仰沯,一步步實現了“建設家鄉”的少年承諾。


三次視察

均為助力華僑中學建設


華僑捐資辦學是南安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大特色,李光前及其子嗣、黃仲鹹、黃怡瓶、黃豐州、洪天紫、黃衍田等一大批海外僑胞,為南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黃怡瓶、黃衍田等前輩的影響下,傅仰沯多年來傾注大量心力,助力家鄉教育邁上新臺階。

“小時候家裡貧困,我沒讀書也不識字,現在我要盡己所能,讓家鄉的孩子上得了學。”傅仰沯說。

“傅仰沯先生曾三次視察華僑中學,學校的每一個進步,都凝聚著他的心血。”曾任華僑中學董事會秘書長的傅孫杭告訴記者,傅仰沯的三次“視察”,加速了華僑中學創建一級達標中學的進程。

感動!年少時一句承諾,這位南安僑親回鄉捐資超千萬!

傅仰沯先生在南安華僑中學捐建的科學館(左)和子柱樓(右)。

“學校缺大量的教學儀器設備,硬件設施嚴重跟不上,創建‘三級達標中學’恐怕……”1993年,傅仰沯首次走進華僑中學,聽聞時任華僑中學校長王若仁訴說困難後,立刻捐資30萬元給學校採購了大量教學設備。

這一舉動,幫助學校順利實現了“三級達標”。

“後來,隨著生源越來越多,現有的教學樓根本無法滿足正常上課需求。”傅孫杭告訴記者,當時僑中僅有30多間教室,卻有40多個班級,無奈只能採取“拼班式”授課,一間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擠了70多個學生,就連教師也只能在禮堂做個小隔間,臨時辦公。

1994年底,傅仰沯想念家鄉,吩咐北師大畢業、對教育有研究的弟弟傅火標代他回鄉去走走看看,“看家鄉缺什麼,我們能幫忙做什麼”。

傅火標回鄉瞭解華僑中學困境後,將情況反饋給傅仰沯。“怎麼能委屈學生和老師呢?”傅仰沯毫不猶豫,決定捐資100萬元,新建了以其父名字命名的“子柱樓”教學樓。1995年,這座4層18間教室的教學樓投入使用,之後華僑中學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於1997年成為二級達標中學。

感動!年少時一句承諾,這位南安僑親回鄉捐資超千萬!

2000年,南安多地中學已創建成為一級達標中學,王若仁著急了。“當時華僑中學辦學成績不錯,但是物理、生物、化學等實驗室不標準,硬件跟不上。”傅孫杭告訴記者,建設一座科學樓迫在眉睫。

抱著一試的心態,王若仁坐飛機前往印尼,希望勸說傅仰沯支持學校科學樓建設。

“傅先生要出200萬元!”沒多久,王若仁打越洋電話回學校,振奮了全校師生的心。就這樣,每次6萬美元、4次匯款,推動科學樓逐步建成,讓華僑中學步入南安市先進學校行列。

2002年,已經70多歲的傅仰沯,最後一次踏進這所闊別已久的校園。“當時他做了心臟搭橋手術,身體不太好,還要人攙扶,但他還是堅持回來參加學校活動。”

在科學樓落成儀式上,傅仰沯進行了發言。“希望即使以後我不在了,我的後代、在場的各位能一如既往地支持華僑中學的建設和發展……”發言雖然簡短,卻令人動容。

如今,這座以“華僑”命名的學校,已經走過了64個年頭,培養了4萬多名初、高中畢業生。

<code>

THE

 END/<code>

海絲商報記者:莊曉麗 賴香珠 李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