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年少时一句承诺,这位南安侨亲回乡捐资超千万!

感动!年少时一句承诺,这位南安侨亲回乡捐资超千万!

希望即使以后我不在了,我的后代、在场的各位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华侨中学的建设和发展。

——傅仰沯

感动!年少时一句承诺,这位南安侨亲回乡捐资超千万!

傅仰沯

傅仰沯 1934年出生于丰州镇后田村大坑自然村,2011年去世。傅仰沯青年时便随父远赴印尼谋生。饱经风霜的童年,磨炼了傅仰沯坚强的意志,在异国他乡发愤图强的他,发展成为成就斐然的实业家。

事业有成后,傅仰沯时刻惦念故园,关心乡亲疾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傅仰沯首次回到阔别30多年的故乡,先后捐资建设丰州卫生院门诊大楼、丰州孙尚小学、桃源至大坑水泥路、华侨中学教学楼、华侨中学仰沯科学楼、孙尚小学教学楼,设立孙尚小学奖教奖学金等。

傅仰沯一生乐施好善,致力于公益事业,在家乡捐赠数额达千万元,慷慨义举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多次荣膺省、泉州市政府的表彰。


“日后有所成,定回乡建设做贡献!”

傅仰沯实现少年承诺 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上千万


两次修建道路,带领家乡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三次视察华侨中学,一步步推动学校改造升级……童年家贫,无缘上学,家庭困苦;青年随父远渡重洋,艰苦谋生。在异国他乡,傅仰沯发愤图强,励志进取,勇于开拓,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发展成为行业翘楚、多专多能的实业家。尽管离乡多年,傅仰沯仍心系家乡父老乡亲,立志回乡建设发展。

对家乡贡献巨大,深受村民爱戴。首次回乡,傅仰沯只想着能吃一口家乡的味道,黑龟粿、卤面、鸡卷、蚵仔煎是他必点的家乡美食。


两次修路

帮助家乡群众走上致富路


“没有傅仰沯先生,可以说就没有现在后田村的发展。”在后田村群众心里,傅仰沯虽远在异域,却为家乡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贡献。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后田村,交通闭塞,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水稻、地瓜是主要的农作物。一年劳作下来,往往只够温饱。1976年,傅仰沯父母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泥泞的土路、贫苦的群众让他们食不下咽,回到印尼后,他们对傅仰沯说,“儿子,你现在赚钱了,要回家乡看看。家乡现在发展受困,你要回去建设家乡”。

“回乡建设”,这不仅是父母对傅仰沯的嘱咐,也是他埋藏在心中数十年的心愿。1949年,15岁的傅仰沯随父远渡重洋前,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在儿时同伴面前许下承诺“日后有所成,定回乡建设做贡献”。

带着对家乡的思念,1982年春夏之交,傅仰沯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回到家乡,雇了一辆三轮车在村里走了一遍,家乡的落后让他百感交集。“家乡要发展,就要修一条路,让村民有机会富起来。”就这样,捐建铺设一条3公里长的石板路正式提上日程。在回乡的2天时间里,针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傅仰沯又捐款给丰州镇卫生院增添设备,改善医院的医疗条件。

感动于傅仰沯对家乡的贡献,村民们将这条石板路命名为“爱乡路”。“‘爱乡路’的建成,使蕴藏在家乡的大量石材资源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大坑村走出了致富的第一步。”丰州镇侨联原主席许志强说,道路投用后,正逢改革开放初期,不少村民抓住发展机会,贷款购买拖拉机,加入石材业大军,发家致富。

感动!年少时一句承诺,这位南安侨亲回乡捐资超千万!

来往不息的拖拉机满载石材,是当时“爱乡路”的盛况。“当时泉州各项建设所需的建材,大部分是后田村及邻近村庄提供的。”许志强说,道路的建设、石材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邻村庄的发展。“路通了,经济也开始发展起来了。”

1993年,傅仰沯的堂弟傅仰溪到印尼。两人一见面后,傅仰沯就让他讲讲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家乡发展怎么样了?路建好了,村民们有门路赚钱吗?”得知村民们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傅仰沯很高兴。

“每日数百辆车来往,‘爱乡路’破损严重。”傅仰溪说。了解到原有的石板路无法承担经济发展需求,傅仰沯决定再次回乡,这次他要修建一条公路。

1993年,傅仰沯回到家乡,得知情况的村民自发地停下手头的事情,家家户户带上鞭炮,一路簇拥着傅仰沯回到家里。

回乡当天,傅仰沯未作停歇,就立即到镇政府,与泉州市公路局人员一起上路现场测量、预估公路建设费用。“一定要按照公路建设标准来!”现场,傅仰沯不断嘱咐。为尽快改变故乡的面貌,傅仰沯斥巨资铺设从丰州至大坑自然村的二级水泥公路和环村大道,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后天村村民傅先生告诉记者,自从“爱乡路”和水泥公路建成投用后,村里大部分家庭都买了车辆,搞起了石材生意。原先大部分村民家里住的是一层土坯房,“爱乡路”建成后石材业发展起来,二层的石头房也跟着建起来了。等水泥公路建成后,石材业发展得更好了,不少村民住上了三层楼房。“傅仰沯先生捐建的道路,是村庄发展、村民致富的关键。”

就这样,离乡数十载的游子傅仰沯,一步步实现了“建设家乡”的少年承诺。


三次视察

均为助力华侨中学建设


华侨捐资办学是南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李光前及其子嗣、黄仲咸、黄怡瓶、黄丰州、洪天紫、黄衍田等一大批海外侨胞,为南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黄怡瓶、黄衍田等前辈的影响下,傅仰沯多年来倾注大量心力,助力家乡教育迈上新台阶。

“小时候家里贫困,我没读书也不识字,现在我要尽己所能,让家乡的孩子上得了学。”傅仰沯说。

“傅仰沯先生曾三次视察华侨中学,学校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曾任华侨中学董事会秘书长的傅孙杭告诉记者,傅仰沯的三次“视察”,加速了华侨中学创建一级达标中学的进程。

感动!年少时一句承诺,这位南安侨亲回乡捐资超千万!

傅仰沯先生在南安华侨中学捐建的科学馆(左)和子柱楼(右)。

“学校缺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硬件设施严重跟不上,创建‘三级达标中学’恐怕……”1993年,傅仰沯首次走进华侨中学,听闻时任华侨中学校长王若仁诉说困难后,立刻捐资30万元给学校采购了大量教学设备。

这一举动,帮助学校顺利实现了“三级达标”。

“后来,随着生源越来越多,现有的教学楼根本无法满足正常上课需求。”傅孙杭告诉记者,当时侨中仅有30多间教室,却有40多个班级,无奈只能采取“拼班式”授课,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挤了70多个学生,就连教师也只能在礼堂做个小隔间,临时办公。

1994年底,傅仰沯想念家乡,吩咐北师大毕业、对教育有研究的弟弟傅火标代他回乡去走走看看,“看家乡缺什么,我们能帮忙做什么”。

傅火标回乡了解华侨中学困境后,将情况反馈给傅仰沯。“怎么能委屈学生和老师呢?”傅仰沯毫不犹豫,决定捐资100万元,新建了以其父名字命名的“子柱楼”教学楼。1995年,这座4层18间教室的教学楼投入使用,之后华侨中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于1997年成为二级达标中学。

感动!年少时一句承诺,这位南安侨亲回乡捐资超千万!

2000年,南安多地中学已创建成为一级达标中学,王若仁着急了。“当时华侨中学办学成绩不错,但是物理、生物、化学等实验室不标准,硬件跟不上。”傅孙杭告诉记者,建设一座科学楼迫在眉睫。

抱着一试的心态,王若仁坐飞机前往印尼,希望劝说傅仰沯支持学校科学楼建设。

“傅先生要出200万元!”没多久,王若仁打越洋电话回学校,振奋了全校师生的心。就这样,每次6万美元、4次汇款,推动科学楼逐步建成,让华侨中学步入南安市先进学校行列。

2002年,已经70多岁的傅仰沯,最后一次踏进这所阔别已久的校园。“当时他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身体不太好,还要人搀扶,但他还是坚持回来参加学校活动。”

在科学楼落成仪式上,傅仰沯进行了发言。“希望即使以后我不在了,我的后代、在场的各位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华侨中学的建设和发展……”发言虽然简短,却令人动容。

如今,这座以“华侨”命名的学校,已经走过了64个年头,培养了4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

<code>

THE

 END/<code>

海丝商报记者:庄晓丽 赖香珠 李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