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溯源」翡翠開採簡史

翡翠乃玉中之王,是多個國家的國玉,在國際上也是享譽盛名。隨著緬甸翡翠的大熱,關於緬甸翡翠的研究也層出不窮,特別是關於緬甸翡翠被發現與開採的時間,吸引著無數翡翠專家、愛好者前來研究。

翡翠曾在我國的清末民初風行一時:如清朝內務府大臣榮祿的一隻翠玉翎管,價值黃金13000兩。30年代中期,北京翡翠大王鐵玉亭有一副手鐲,以40000銀元賣給了上海的杜月笙。

至於開採始於何時一直無確切的考證。從歷史文獻及出土文物來看,翡翠的開採可能比較早,漢代就有零星開採。

「翡翠溯源」翡翠開採簡史

翡翠主要的輸入國是我國。產翡翠的緬甸勐拱、密支那一帶,距我國雲南邊境只有150公里。在明朝萬曆年間,此地曾屬永昌府(今雲南省保山市)管轄。由於歷史的原因,被稱為“東方瑰寶”的翡翠經雲南騰衝、瑞麗等邊城輸入我國,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

在1885年英國侵佔緬甸之前,盛產翡翠的勵拱是“滇省藩籬”封贈的土司地,屬中國版圖,由騰衝越州管轄,故有史書《滇黔記遊》記載:“騰越出碧玉”。英國侵佔緬甸之後,將勵拱劃入緬甸。

玉石礦山地域寬闊,難於管理,偷漏稅較多,而英國殖民者又不便自己開採,就採用包稅的辦法,將玉礦的稅收招商投標,名為“叫崗”,叫崗一次,期限三年,自負盈虧,抽稅的方法是按估價數的10%收取,招商中標者基本都是華人,此方法沿用了幾十年。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日本佔領緬甸,緬甸成了二戰的戰場,翡翠開採幾乎停止。

「翡翠溯源」翡翠開採簡史

緬甸獨立以後,相當長時期內翡翠開採仍沿襲英國人的老辦法,玉石的開採和貿易則依然多由華人控制,產品行銷國內外。

直到1966年2月,緬甸政府不準私人開採翡翠,而由礦業部及地質勘探生產公司開採,所採玉石由貿易部下屬第十九公司專門收購,從此玉石產量大幅度減少。

1969年實行國有化政策後,礦業部規定與玉石有關一切業務均歸國家經營,由礦產資源勘探公司玉石礦計劃委員會負責開採、經銷。1988年軍政府接管政權以後,決定在鞏固國營企業的前提下,給私人工商業者較多的自由,但玉石的開採權仍控制在政府手中。

1989年3月頒佈的《緬甸國營經濟企業法》中規定寶石的勘探、開採和出口只能由政府的國營企業主管。

1994年9月頒佈的《緬甸國家礦業法》規定:政府有權宣佈具有開採價值的寶石區為“寶石特區”,特區內政府控制開採、銷售。儘管緬甸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寶玉石的政策、法規,但是長期以來,大部分玉石產區仍控制在克欽獨立軍手中,他們不但進行直接開採和經營,而且控制了通往中國雲南邊境的通道,緬甸政府只控制了少量產區,能拿到的貨源只佔玉石產量的20%,所以難以真正控制翡翠的開採和銷售。

1994年2月,克欽軍與政府簽訂了正式和談協議,該地區恢復了和平,玉石產量有所增加,但在關於玉石的開採、管理權上,克欽軍不願作出讓步,迄今為止,雙方尚未達到最後協議。

「翡翠溯源」翡翠開採簡史

近來,閉關鎖國多年的緬甸開始對國內經濟政策作出一些變革。

緬甸政府注意到緬甸是世界上優質翡翠的唯一產地和優質紅寶石、藍寶石的著名產地,應把寶玉石的資源優勢控制在自己手中,僅憑出售資源和初級產品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寶玉石為一次性資源,大力開採之後面臨枯竭的危險,因此緬甸政府已經控制寶玉石的產量,積極開展寶玉石的深加工,限制初級產品的出口量,科學、合理的利用資源。

「翡翠溯源」翡翠開採簡史

緬甸翡翠由於長期的計劃經濟以及國內不安定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稅收太高,官方匯率與民間匯率相差懸殊等原因,緬甸所產翡翠大部分都流落到國外,政府只能得到一小部分。

1949年以後,我國玉石進口量大幅下降,緬甸玉石商不得不捨近求遠,將採出的翡翠玉石運往千里之外的泰國清邁,與港商、日商、臺商進行交易。久而久之,泰國清邁一改過去幾間茅草屋的街市舊貌,變成了一個擁有數萬人的、世界級的翡翠貿易中心,其年成交額約佔緬甸玉石產量的70%。

直至改革開放之後,我國恢復了玉石業的貿易及生產加工,中緬邊貿隨之活躍。由於歷史條件和地理條件的優勢,近十餘年來,緬甸玉商紛紛將玉石運入我國雲南邊界,逐漸形成了畹町、瑞麗、隴川、盈江、騰衝五大交易市場。

在前不久“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中國與緬甸簽署了經貿合作協議,與緬甸商務部簽訂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的諒解備忘錄。


在緬甸國內,不符合規範的玉石開採、合作模式已經開始被淘汰和取締;緬甸帕敢已經開出了禁止外國人進入其礦區的公告,並且為舉報人提供不菲的獎勵,這些都已在客觀反映從緬甸政府已經開始著手整頓規範貿易規則。中緬之間的玉石貿易在經過一番大調整之後,在“一帶一路”的輻射下,將向規範化、成熟化正式邁進。這對整個玉石行業的長遠發展,長期繁榮將起到積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