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专访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李潮海

贾志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谓“无农不稳”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重要地位。而河南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肥沃的土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多年,在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对农业的关注和投入下,河南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的亮点,小麦生产总量占据全国的四分之一,玉米生产总量占据全国的十分之一,其全年粮食生产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河南熟,天下足”已成为中国农业的真实写照。而作为在全国农口具有重要影响的河南农业大学,为河南、乃至全国农业的发展培育、输送了众多农业科技人才,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科研、教学等在全国农学领域颇具实力。众多农业科研专家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河南农业大学的这顶桂冠上,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的李潮海则是其中一员。

日前,记者踏着初夏明媚的阳光,如约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对奉献农业科研32年的科学家李潮海进行了专访。

大地之子——专访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李潮海

李朝海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

选择农业:追求在路上

1956年出生的李潮海和那个时代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童年记忆,那就是对饥饿的深刻印象。“那时候能吃一顿白面馍,就是过节了。平时主食吃的基本就是红薯,能吃到玉米面那就是‘好生活’,即使这样也是吃不饱,那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要做多打粮食的工作。 1978年开始接近了这个理想,因为那一年我考到了河南农学院(现在的河南农业大学),专业选择的就是农学专业。4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对农业有了更为深刻和系统的了解。1981年大学毕业,之后到西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读研究生,1985年获取硕士学位。而后到河南农业大学工作,其中又于1999年在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学习,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从1981年至今已32年了,我也算是农业战线的一个老兵了。” 谈起青少年的生活,李潮海简洁到字字珠玑,因为对他来说,那段饥饿的岁月其实正是导引他走向农业工作的向导。也许这从某一方面解释了苦难是人生一笔财富的内涵吧!

“这些年来我始终认为学农不仅仅能够为提高粮食产量服务,其实是在做惠及千家万户,服务国民经济的光荣事业。”说到这里,他还为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次去看病,一个医生就问我做什么工作的,我说是搞农业研究的,那位医生当即高兴地说农业可不得了,那时候城市是靠粮票供应,现在吃什么有什么,农业科技贡献很大啊!”说到这里,记者感到他对这项事业不仅挚爱,更多是充满自豪。

“过去我们单产水平很低,到了70年代,全省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只有300斤左右,现在平均亩产达到800斤左右,也就是说现在一季的粮食产量就超越了那时全年的收成。”说到这儿,记者强烈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农业科研者的使命和光荣。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的粮食产量翻番的呢?“主要是科技起了很大的作用,科技的潜力很大为什么同一个品种在不同区域产量差别很大,主要还是田间管理技术,如果我们把科学的管理技术广泛地运用到生产中,我们国家的粮食单产水平还会有更大的提高,这也说明农业科技进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空间很大。”投身农业:梦想照进现实

谈到当前农业发展的形势时,作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作物学第一学术带头人、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的李潮海认为,河南玉米增产潜力很大,理论研究表明,全省玉米平均单产可达620公斤,而目前平均产量只有38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增产潜力可挖。

如何提高河南玉米产量,李潮海认为以下三点是主要因素:首先是要选育更好的品种。农业要增产,品种是关键。好种子是粮食增产的核心因素之一,据统计目前种子在农作物的增产贡献率已达40%,可见选育好品种已是当前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其次是要有良好的配套技术。所谓的“三分种、七分管”,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耕作、栽培技术和种子相配合才能更高产,种子只是高产的基础。如果把现有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集成应用于生产,我们国家农作物产量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再次是靠装备技术,重点是机械化。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在外打工, 真正务农的都是年龄偏大的老人和妇女,这些人的科学素养和种植水平较低,对发展现代农业已经不太适应。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做。政府要积极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培育一大批发展现代农业的高素质农民,使其掌握粮食增产技术、机械操作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只有以上几点达到了,才能有效提升我们的粮食发展潜力。

“粮食高产是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这几项相配合的产物。”李潮海是这样总结粮食增产、高产的“秘籍的。”“要良种、良法、良田、良制、良具五配套才能实现粮食持续高产。良种,即好的种子,良法,即好的种植方法,良田,就是好的土壤,良制,即用好的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良具,就是要有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只有使这五点有机配合,农业才能实现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说到粮食增产增收的方法,李潮海信手拈来的“高产诀”无不侵润着他对农业的熟稔和挚爱!

投身农业:梦想照进现实

说到目前的生产状况,李潮海告诉记者,如今农民收入不再单纯依靠种粮食了,种粮积极性不高。尤其近些年来,农民对农业管理越来越粗放,农业增产主要是靠物质投入而不是靠技术,其增产幅度远远低于农资投入的幅度,农业发展不进反退。因为农民进城务工一个月的收入基本都超过了他一家几亩地全年的纯收入,经济杠杆的失重,已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发展已经进入“瓶颈”关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潮海认为:“发展农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集中到种田能人手中,实现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生产,装备水平上去了,技术就普及了,产量肯定能提升。在不愿进行土地流转而又没精力认真经营土地的地区,可以发展农机、植保、农化等服务型的农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整地、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全程服务。”

大地之子——专访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李潮海

李朝海(右二)在玉米大田为所带研究生讲解玉米选育注意方法

种业论道:正视差距才能发展壮大

玉米属于杂交种,相对于小麦、大豆等其他农作物种子来讲,玉米种子近几年已经呈现出国际化的竞争态势,同时玉米种子也是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因此吸引了国内外的企业加入这个行业。美国先锋公司、德国KWS公司等国际大牌企业都参与玉米种子的竞争,这对国内的种业公司压力很大。作为粮食大省,农业科技强省,也是玉米种植大省的河南,玉米种植面积近五千万亩,在全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国内首推3大玉米品种,有2个品种出自我们河南,育种水平国内领先。随着种业竞争的加剧, 我们的种子企业和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李潮海认为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现代育种技术。目前国内的育种技术与国际相比,无论种质创新,还是分子育种技术都有一定的差距;第二,种子的生产加工能力。美国的先锋公司在我国西北建立了先进的生产加工基地,他们生产出来的种子可以实现单粒精播,我们生产出来的种子虽也可以达到单粒播种,但种子出苗质量和他们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第三,种子经营上的差距。国际大型种业公司非常注意售后服务,注重农民的技术培训,国内的种子企业一般把种子卖给农民之后很少再去服务。即使有,其服务的措施也很不到位。这种经营和服务意识与国际企业还有较大差距;第四,种子市场管理有差距。发达国家对种子管理很规范,对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非常严格,侵权、假冒伪劣少,相对国内则比较混乱。如果这四个方面抓好了,我们的种子企业才能和国际种子企业缩小差距,中国的民族种业才会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占据更大的空间。

具体到实际经营上,我们的企业在发展规划上还存在繁殖没有计划,销售没有规则,呈现无序状发展。尤其是近三年,是玉米种业比较混乱的几年, 混乱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制种量过大。据今年农业部的统计,种子生产量比市场需求量要多80%左右,市场过于饱和,受低价倾销的影响,一些种企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个客观原因,从去年开始,农民买单粒精播的种子比例增大,过去30%是单粒精播种子,70%是常规种子,去年精播种子销售超过常规种子,原先一亩地用常规种子8000多粒,现在改用单粒种子仅用4000--5000多粒,这些企业没有预料到,还是按照常规去制种,种子肯定要挤压,这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再就是农业部提高了种业的经营门槛,一些小微种业公司没有实力增资,也没有自己的科研和品种,于是抱着破釜沉舟的投机心态去经营,导致大量的套牌、贴牌的现象,这样也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归根结底,知识产权不保护,市场管理不规范,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就会受影响,对国内的企业和育种人员都非常不利。

“种子企业这样无序的竞争谁也赚不到钱,谁也看不到前景,那谁还来投入这个产业呀!”李潮海表达对玉米种业市场的堪忧。“河南有大品种,但缺乏大种子企业, 更没有一家上市种子企业。去年育繁一体化企业全国有32家,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小麦育种和玉米育种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却只有一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我们在这方面的缺失有多大。”

关于商业化育种,李潮海认为,随着国务院关于育种主体的明朗化,种业公司已逐步成为品种创新的主体,2012年审定的品种90%都是种企的品种,可见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同时,政府也正在着力改变玉米种业市场的现状,每年专项资金拨给这些企业,鼓励他们自主品种创新。同时还要加强保护育种者的知识产权,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只有这样,我们的种业发展才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