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專訪國家玉米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李潮海

賈志安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所謂“無農不穩”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重要地位。而河南由於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良好肥沃的土地,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尤其是近十多年,在中央一號文件持續對農業的關注和投入下,河南農業的發展已成為全國的亮點,小麥生產總量佔據全國的四分之一,玉米生產總量佔據全國的十分之一,其全年糧食生產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河南熟,天下足”已成為中國農業的真實寫照。而作為在全國農口具有重要影響的河南農業大學,為河南、乃至全國農業的發展培育、輸送了眾多農業科技人才,河南農業大學的農業科研、教學等在全國農學領域頗具實力。眾多農業科研專家猶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河南農業大學的這頂桂冠上,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玉米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的李潮海則是其中一員。

日前,記者踏著初夏明媚的陽光,如約來到河南農業大學,對奉獻農業科研32年的科學家李潮海進行了專訪。

大地之子——專訪國家玉米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李潮海

李朝海研究員在接受記者採訪

選擇農業:追求在路上

1956年出生的李潮海和那個時代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童年記憶,那就是對飢餓的深刻印象。“那時候能吃一頓白麵饃,就是過節了。平時主食吃的基本就是紅薯,能吃到玉米麵那就是‘好生活’,即使這樣也是吃不飽,那時候最大的理想就是長大後要做多打糧食的工作。 1978年開始接近了這個理想,因為那一年我考到了河南農學院(現在的河南農業大學),專業選擇的就是農學專業。4年的大學生活,使我對農業有了更為深刻和系統的瞭解。1981年大學畢業,之後到西北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讀研究生,1985年獲取碩士學位。而後到河南農業大學工作,其中又於1999年在河南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學習,2002年獲得博士學位。從1981年至今已32年了,我也算是農業戰線的一個老兵了。” 談起青少年的生活,李潮海簡潔到字字珠璣,因為對他來說,那段飢餓的歲月其實正是導引他走向農業工作的嚮導。也許這從某一方面解釋了苦難是人生一筆財富的內涵吧!

“這些年來我始終認為學農不僅僅能夠為提高糧食產量服務,其實是在做惠及千家萬戶,服務國民經濟的光榮事業。”說到這裡,他還為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有次去看病,一個醫生就問我做什麼工作的,我說是搞農業研究的,那位醫生當即高興地說農業可不得了,那時候城市是靠糧票供應,現在吃什麼有什麼,農業科技貢獻很大啊!”說到這裡,記者感到他對這項事業不僅摯愛,更多是充滿自豪。

“過去我們單產水平很低,到了70年代,全省小麥、玉米平均畝產只有300斤左右,現在平均畝產達到800斤左右,也就是說現在一季的糧食產量就超越了那時全年的收成。”說到這兒,記者強烈感受到他作為一個農業科研者的使命和光榮。

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我們的糧食產量翻番的呢?“主要是科技起了很大的作用,科技的潛力很大為什麼同一個品種在不同區域產量差別很大,主要還是田間管理技術,如果我們把科學的管理技術廣泛地運用到生產中,我們國家的糧食單產水平還會有更大的提高,這也說明農業科技進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空間很大。”投身農業:夢想照進現實

談到當前農業發展的形勢時,作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作物學第一學術帶頭人、農業部玉米區域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的李潮海認為,河南玉米增產潛力很大,理論研究表明,全省玉米平均單產可達620公斤,而目前平均產量只有380公斤左右,還有三分之一的增產潛力可挖。

如何提高河南玉米產量,李潮海認為以下三點是主要因素:首先是要選育更好的品種。農業要增產,品種是關鍵。好種子是糧食增產的核心因素之一,據統計目前種子在農作物的增產貢獻率已達40%,可見選育好品種已是當前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一環。其次是要有良好的配套技術。所謂的“三分種、七分管”,就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耕作、栽培技術和種子相配合才能更高產,種子只是高產的基礎。如果把現有的高產栽培技術進行集成應用於生產,我們國家農作物產量就會得到大幅度提升。再次是靠裝備技術,重點是機械化。現在農村的青壯年基本都在外打工, 真正務農的都是年齡偏大的老人和婦女,這些人的科學素養和種植水平較低,對發展現代農業已經不太適應。要想發展現代農業,就需要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來做。政府要積極推動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培育一大批發展現代農業的高素質農民,使其掌握糧食增產技術、機械操作技術和農業經營管理技術。農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基礎。只有以上幾點達到了,才能有效提升我們的糧食發展潛力。

“糧食高產是水利化、化學化、機械化、信息化、標準化這幾項相配合的產物。”李潮海是這樣總結糧食增產、高產的“秘籍的。”“要良種、良法、良田、良制、良具五配套才能實現糧食持續高產。良種,即好的種子,良法,即好的種植方法,良田,就是好的土壤,良制,即用好的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良具,就是要有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只有使這五點有機配合,農業才能實現快速和可持續發展。”說到糧食增產增收的方法,李潮海信手拈來的“高產訣”無不侵潤著他對農業的熟稔和摯愛!

投身農業:夢想照進現實

說到目前的生產狀況,李潮海告訴記者,如今農民收入不再單純依靠種糧食了,種糧積極性不高。尤其近些年來,農民對農業管理越來越粗放,農業增產主要是靠物質投入而不是靠技術,其增產幅度遠遠低於農資投入的幅度,農業發展不進反退。因為農民進城務工一個月的收入基本都超過了他一家幾畝地全年的純收入,經濟槓桿的失重,已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農業發展已經進入“瓶頸”關口。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潮海認為:“發展農業合作社是實現農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工業基礎好的地區,可以通過土地流轉,使土地集中到種田能人手中,實現規模化種植,現代化生產,裝備水平上去了,技術就普及了,產量肯定能提升。在不願進行土地流轉而又沒精力認真經營土地的地區,可以發展農機、植保、農化等服務型的農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整地、播種、施肥、病蟲草害防治、收穫等全程服務。”

大地之子——專訪國家玉米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李潮海

李朝海(右二)在玉米大田為所帶研究生講解玉米選育注意方法

種業論道:正視差距才能發展壯大

玉米屬於雜交種,相對於小麥、大豆等其他農作物種子來講,玉米種子近幾年已經呈現出國際化的競爭態勢,同時玉米種子也是高收益、高風險的產業,因此吸引了國內外的企業加入這個行業。美國先鋒公司、德國KWS公司等國際大牌企業都參與玉米種子的競爭,這對國內的種業公司壓力很大。作為糧食大省,農業科技強省,也是玉米種植大省的河南,玉米種植面積近五千萬畝,在全國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國內首推3大玉米品種,有2個品種出自我們河南,育種水平國內領先。隨著種業競爭的加劇, 我們的種子企業和國際大企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李潮海認為我們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現代育種技術。目前國內的育種技術與國際相比,無論種質創新,還是分子育種技術都有一定的差距;第二,種子的生產加工能力。美國的先鋒公司在我國西北建立了先進的生產加工基地,他們生產出來的種子可以實現單粒精播,我們生產出來的種子雖也可以達到單粒播種,但種子出苗質量和他們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第三,種子經營上的差距。國際大型種業公司非常注意售後服務,注重農民的技術培訓,國內的種子企業一般把種子賣給農民之後很少再去服務。即使有,其服務的措施也很不到位。這種經營和服務意識與國際企業還有較大差距;第四,種子市場管理有差距。發達國家對種子管理很規範,對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非常嚴格,侵權、假冒偽劣少,相對國內則比較混亂。如果這四個方面抓好了,我們的種子企業才能和國際種子企業縮小差距,中國的民族種業才會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佔據更大的空間。

具體到實際經營上,我們的企業在發展規劃上還存在繁殖沒有計劃,銷售沒有規則,呈現無序狀發展。尤其是近三年,是玉米種業比較混亂的幾年, 混亂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制種量過大。據今年農業部的統計,種子生產量比市場需求量要多80%左右,市場過於飽和,受低價傾銷的影響,一些種企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從去年開始,農民買單粒精播的種子比例增大,過去30%是單粒精播種子,70%是常規種子,去年精播種子銷售超過常規種子,原先一畝地用常規種子8000多粒,現在改用單粒種子僅用4000--5000多粒,這些企業沒有預料到,還是按照常規去制種,種子肯定要擠壓,這是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問題;再就是農業部提高了種業的經營門檻,一些小微種業公司沒有實力增資,也沒有自己的科研和品種,於是抱著破釜沉舟的投機心態去經營,導致大量的套牌、貼牌的現象,這樣也加劇了市場的混亂。歸根結底,知識產權不保護,市場管理不規範,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就會受影響,對國內的企業和育種人員都非常不利。

“種子企業這樣無序的競爭誰也賺不到錢,誰也看不到前景,那誰還來投入這個產業呀!”李潮海表達對玉米種業市場的堪憂。“河南有大品種,但缺乏大種子企業, 更沒有一家上市種子企業。去年育繁一體化企業全國有32家,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小麥育種和玉米育種都處於領先地位,但卻只有一家。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說明了我們在這方面的缺失有多大。”

關於商業化育種,李潮海認為,隨著國務院關於育種主體的明朗化,種業公司已逐步成為品種創新的主體,2012年審定的品種90%都是種企的品種,可見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同時,政府也正在著力改變玉米種業市場的現狀,每年專項資金撥給這些企業,鼓勵他們自主品種創新。同時還要加強保護育種者的知識產權,進一步規範市場經營。只有這樣,我們的種業發展才會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