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後期,知氏,魏氏,趙氏,韓氏四大宗族,明明知氏最強大,為何還是滅亡了?

佛洛一德彪


在當時的晉國四卿中,智氏確實是最強的,不過還沒有強到超過另外三家之和的地步。但最強的為啥會首先遭殃?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或者“槍打出頭鳥”,智氏原本已經讓人忌憚,又犯了錯判形勢、過於激進的錯誤,成功的把另外三家逼成了聯合體。

智氏是怎麼成為最強的?

春秋後期,曾經的中原大佬--晉國逐漸名存實亡,政權被六卿所掌控,這六個家族分別是韓、趙、魏、智、範、中行。

公元前458年,智家的帶頭人智瑤(人稱“智伯”)聯合趙、韓、魏,計劃把範、中行兩家剁了分贓。這種行為的本質是改變政治格局、減少制衡力量,使權力進一步集中,對晉國國君而言顯然是不利的。

所以,當時的晉出公一怒之下,準備向外聯合齊、魯兩國,滅掉四卿,但卻被對方先下手為強:他被智、趙、韓、魏四家聯合攻打,並死在出逃齊國的半路上;其後,智瑤立

晉昭公的曾孫姬驕為晉君,是為晉哀公。

此後,晉國的大小事務悉數由智家說了算,晉哀公成了絕對的傀儡。而範、中行兩家被滅後,主要油水也被智氏攫取。《史記》稱“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彊”,也就是智氏成為晉國四卿中絕對的首強。

但智氏的最終目的遠遠不止這些:

故知伯欲盡並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

立晉哀公只是權宜之計,將晉國全部吞併才是最終目的。

步子太大、容易扯著DAN,智瑤落入了韓魏兩家的陷阱

此時的智瑤處於人生的巔峰期,不過在得意忘形之下,他連續犯下錯誤。

首先,公開羞辱韓康子。有一天,智瑤和領韓康子、魏恆子在藍臺聚餐,三方把酒言歡。也許是喝高了,智伯當眾戲弄韓康子以及讓家的總管段規。事後手下提醒他注意言行,他卻說:“如今在晉國,能夠發難的只有我智伯,他人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但實際上韓康子和段規確實暗中拿出小本本把這個仇記下了。

其次,連續敲詐勒索。公元前455年,智瑤派人找韓家要地,沒想到韓康子卻欣然同意,並挑了個有萬戶居民的大城送給他。緊接著智瑤又找上魏恆子,對方也毫不廢話的雙手奉上了一個萬戶之城。

事出反常必有妖,韓、魏兩家不可能這麼大方,他們兩家的小算盤是這樣的:

智伯仗勢欺人,如果自家一口拒絕,一定會被他胖揍,而其他兩家極大概率會坐山觀虎鬥。因此,不如答應智家的要求,以此刺激智伯找其他家族提出同樣的要求;屆時如果出現刺兒頭,一定會與智家爆發衝突,坐收漁利的就成了韓/魏。

對此,韓、魏兩家的謀士說的很露骨: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

也就是把智伯慣成一個大傻子,然後趁機聯合其他家族,見機行事。

遇上刺兒頭趙襄子,智家被聯合整死

果然,當智瑤找上趙襄子時,妥妥的吃了閉門羹,一怒之下,他率領韓、魏兩家共同攻打趙氏。

三家勢如破竹,一路追殺到晉陽城。城牆高大牢固,一時難以攻下,三家於是修建堤壩,引來河水灌城。但城裡的趙人一直頑強抵抗,雙方僵持了將近一年,晉陽城雖然岌岌可危,但仍在趙家手中。

不過韓魏兩家其實另懷鬼胎:按照智瑤的風格,如果趙家完了,智家肯定要拿大頭;接下來,胃口進一步變大的智瑤一定會如法炮製,找韓魏兩家的麻煩。與其到時任其宰割,不如現在聯合弱勢的趙家反戈一擊,既能杜絕未來的危機,又能瓜分智家豐厚的家產。

而趙襄子之所以敢一VS三,也正是吃準了這一點。他派出心腹張孟談夜訪韓、魏二人。沒費多少功夫,三家順利了達成了協議,並且約好了日期,擇機動手。

這一天,月黑風高,韓趙魏三家內外夾擊,猝不及防的智氏一敗塗地,全家男女老少200多口被屠殺殆盡,智瑤的的腦袋被趙襄子砍下,做成了酒器。

智氏被除掉後,韓趙魏三家共分利益,晉國暫時形成了勢力均衡。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封為諸侯,是為“三家分晉”,標誌著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可以看出,當沒有絕對碾壓的優勢時,如果過於咄咄逼人,很容易激起其他各方的共同敵視。況且智瑤的一連串舉動,明擺著是要吃獨食,絲毫沒有拉攏盟友的意識;而對韓、魏而言,鋤強、扶弱,幹掉威脅最大的智氏,拉一把岌岌可危的趙家,在今後佔據主動,顯然更符合他們的利益。這就是最強的智氏為何滅亡的原因。


正史漫談


盛極而衰,用在知氏這裡最合適不過了。司馬光將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足可見此事的影響有多惡劣。而三家分晉的主人公就是趙、韓、魏三家。

但是事實上,在晉國末期,晉國國內除了這三家以外,還有一家最強大的家族——知氏。理論上來講,晉國最後的結局應該是知氏代晉才對,為什麼變成了趙、韓、魏三家分晉了呢?

強大的知氏

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事件。而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可以說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眾所周知,春秋是一個爭霸的時期,這才有了各種版本的“春秋五霸”之說。而在各種版本的“春秋五霸”之中,永遠不會少了晉國的晉文公和齊國的齊桓公。某一個版本甚至認為,除了齊桓公以外,其餘的春秋四霸都是晉國君王,足可見晉國有多麼的強大。

然而,看似強大的晉國,其實早就埋下了滅亡的伏筆。

晉國初期,晉國內部曾經發生過一起嚴重的內亂事件。晉國的分支血脈通過一系列的運作,打敗了晉國的公室,成為了晉國真正的主人。

而這個分支血脈上位以後,為了防止日後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就將國內的大部分分支血脈都剷除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晉國王室的力量大大衰減,給了那些異族卿大夫崛起的機會。

通俗一點的意思就是,本來晉國的王室有主脈和支脈,這兩脈佔據了晉國大部分的資源和權力。雖說後來晉國的支脈篡位成為了晉國的主脈,但是本質上晉國的主人(姓)沒變。

然而這個支脈害怕以後有人重蹈覆轍,就動用權力消滅了大部分的支脈。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沒人可以再通過篡位的方式打敗他們這一脈,成為晉國的主人;壞處則是,這些支脈的消失使得中央的權力出現了空缺,晉國國君不得不提拔異姓卿大夫進入權力的中心。

此消彼長之下,異姓卿大夫權力越來越大,晉國國君權力越來越小,以至於到了晉國末期,晉國大部分的權力都落入了四家卿大夫之手,他們分別是知氏、趙氏、韓氏、魏氏。其中知氏是實力最強大的卿大夫。

那麼,如此強大的卿大夫勢力是如何滅亡的呢?

知氏強大,但太過膨脹

晉國國內呈現四足鼎立之勢以後,知氏有了新的想法。因為知氏想要完全吞併晉國,而不是四家分晉。

於是,知氏的掌舵人智伯瑤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利用晉國國君的名義,向另外三家徵求土地。魏氏和韓氏畏懼知氏的實力,將土地交給了知氏,而趙氏卻以土地貴重為由拒絕了智伯瑤的要求。

智伯瑤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便聯合魏氏和韓氏一起攻打趙氏。趙氏再強大,也抵擋不住三家的進攻。眼看趙氏就要滅亡。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韓氏和魏氏看見了趙氏的慘狀,害怕自己重蹈覆轍,於是便想要和趙氏聯合起來一起滅了趙氏。此舉和趙氏掌舵人的想法一拍即合。

於是,三家裡應外合,消滅了知氏。隨後才是那三家分晉。

可以看見,智伯瑤的失誤在於急功近利。知氏的實力固然強大,但是他並沒有強大到可以抵抗三家的聯合。而智伯瑤的這種行為,只會引起他人的反撲。

智伯瑤的行為,其實和戰國時期的齊國齊閔王頗為相似。齊閔王憑藉著齊國的強大,四處樹敵,終致五國伐齊,幾乎滅亡。

結束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過於招搖只會自取滅亡。


煮酒聽史


知氏的滅亡,跟知氏宗主知伯有關,我認為有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野心暴露的太明顯

在春秋初期,晉國因為晉獻公大量屠殺晉國公族,導致外姓實力增強。到了春秋末期時,晉國主要的掌權勢力分為六大家族,分別是;韓氏、趙氏、魏氏、知氏、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又相互攻伐,最後只剩下韓氏、趙氏、魏氏、知氏,又以知氏力量最強,實力最大。

當時的知氏宗主知伯,在知氏的力量支撐下,野心膨脹的最厲害。剩下的三家力量都不如他,於是他首先提出向韓氏要地。這個時期的土地是人口、財富

、地位的體現,如果失去土地,可能就會將為平民。

史記·趙世家記載:知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以其圍鄭之辱。知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襄子懼,乃奔保晉陽。


韓氏的宗主韓康子開始並不願意給地,給地意味著實力被削弱,又怕知氏強大的武裝力量像滅掉其他兩家一樣滅掉自己。他的家臣段規知道後,就替韓康子分析,說如果你不給,知氏就會直接出兵攻打韓地,韓氏是沒有力量抗衡的,給了地,知氏嚐到甜頭後。還會在向魏氏和趙氏要地,這兩家如果不給,知伯一定會出兵攻打他們,咱們就坐山觀虎鬥。韓康子決定給地,並且把當時韓地一萬戶的縣給了知氏。

知伯果然如段規所言,又向魏氏要地。魏氏宗主魏宣子也是不給,魏氏家臣趙葭又以跟段規同樣的見解替魏宣子分析情況,說韓氏給了地,我們不給知氏會對我們出兵,如果我們給了,他一定回像趙氏要。如果趙氏不給,咱們也可以等知氏、趙氏兩敗俱傷,坐收漁利。魏宣子決定趙葭說的有道理,也跟韓氏一樣,割讓了一塊很大的地,此時的知伯已經飄了。

知伯在得到韓、魏的土地後,果不其然又向趙氏要地。趙氏宗主趙襄子是個非常有才華且又魄力的人,相比於韓、魏,趙氏的力量要強於他們。在得知知氏要地後,堅決不給,直接拒絕了。也知曉知氏一定會出兵,於是早就做好了備戰準備。

到了此處,相信能看到最後知氏的結局了。知伯不像其他的政治家一樣,通過某些政策或者軍事打擊,一步步去削弱三家實力,而是在野心的支配下,強行得罪三家,明目張膽要求人家割地。這在三家心裡都埋下了不滿的影子。

第二·赤裸裸的威脅盟友

在趙氏備戰好了以後,知氏率領韓、魏對趙氏出兵。趙襄子跟家臣們商量選在晉陽作為備戰地。晉陽城牆高大、堅固,糧草也充足。知氏率領三家合兵圍困晉陽,久攻不下。於是知伯巡視晉陽周圍環境,看到晉陽城外有一條河叫晉水想到了用晉水淹晉陽,於是叫人攔河、築壩、挖溝、修渠引晉水直灌城中,城牆被淹沒的只剩三個甲板高了,城裡的人住在樹上,把鍋掛起來做飯。

知伯非常高興的坐在車上,替他趕車的是魏宣子,替他警衛的是韓康子,看著大水圍住晉陽城。於是就說,我不僅知道晉水能淹晉陽,還知道汾水可以淹沒安邑,絳水可以淹沒平陽。韓康子、魏宣子聽到後,心驚膽戰。安邑是魏氏的領地,後來也是魏國的都城。平陽是韓氏的領地,也是後面韓國的都城。兩人開始感覺,現在趙氏的處境,將來可能是他們的處境,就開始提防知氏了。

從知伯的這些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滿滿的威脅感,假如那天要對韓、魏出兵,也會用同樣的手法對待他們。這又為韓、趙、魏三家結盟提供了催化劑。

第三·不聽家族中謀臣之言

大水整整淹了三年,此時的趙襄子有點堅持不住了。家臣張孟談主動請求出城,去說服韓、魏兩家。趙襄子同意了,當夜張孟談就來到韓、魏兩家的大營。

史記·趙世家記載: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魏。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


張孟談見到韓、魏兩家家主後,說趙氏肯定要滅亡了,大水已經淹了三年了。但是趙氏滅亡以後,我估計你們兩家也會步我們趙氏的後塵。這句話一下擊中了韓、魏軟肋。兩家宗主說,我們知道知伯的野心,現在比較擔心的是,我們的計劃還沒實施,被知伯知道了怎麼辦?張孟談說這事就我們三個人知道,沒有其他人知道了。

商量好了以後,張孟談第二次來見韓、魏兩家,結果被知伯的家臣知果看見了,就去告訴知伯,說韓、魏兩家要叛變了。把見到張孟談的事情告訴知伯,知伯這個時候不相信,他說滅掉趙國跟他們一起分趙國土地,他們幹嘛還叛變。知果看到知伯不信,又說韓氏有個家臣叫段規,魏氏有個家臣叫趙葭。可以用重金收買他們,打下趙氏後,還給他們一萬戶縣,讓他們兩個幫你穩住韓、魏兩家。

知伯不同意,心想打下趙氏本來已經是三家平分了,還要給他們兩個分地,就沒答應。

知果看到知伯沒有聽取他的諫言,就跑到晉國太史那去改姓,改為輔姓。他知道將來知伯被打敗,知氏肯定會被滅族。這件事被張孟談知道了,就聯合韓、魏當夜就起兵,把淹沒晉陽的晉水改道,直淹知伯的大營,知伯被活捉後殺了,知氏被滅族了。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知氏的滅亡是有預兆的,他的行為和盲目自大就已經埋下了滅亡的伏筆。這可以說是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爛,知氏如果還存在,那麼戰國攔住秦國東出的一定是他了,他可以完全取代春秋時期的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