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后期,知氏,魏氏,赵氏,韩氏四大宗族,明明知氏最强大,为何还是灭亡了?

佛洛一德彪


在当时的晋国四卿中,智氏确实是最强的,不过还没有强到超过另外三家之和的地步。但最强的为啥会首先遭殃?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或者“枪打出头鸟”,智氏原本已经让人忌惮,又犯了错判形势、过于激进的错误,成功的把另外三家逼成了联合体。

智氏是怎么成为最强的?

春秋后期,曾经的中原大佬--晋国逐渐名存实亡,政权被六卿所掌控,这六个家族分别是韩、赵、魏、智、范、中行。

公元前458年,智家的带头人智瑶(人称“智伯”)联合赵、韩、魏,计划把范、中行两家剁了分赃。这种行为的本质是改变政治格局、减少制衡力量,使权力进一步集中,对晋国国君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所以,当时的晋出公一怒之下,准备向外联合齐、鲁两国,灭掉四卿,但却被对方先下手为强:他被智、赵、韩、魏四家联合攻打,并死在出逃齐国的半路上;其后,智瑶立

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君,是为晋哀公。

此后,晋国的大小事务悉数由智家说了算,晋哀公成了绝对的傀儡。而范、中行两家被灭后,主要油水也被智氏攫取。《史记》称“知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彊”,也就是智氏成为晋国四卿中绝对的首强。

但智氏的最终目的远远不止这些:

故知伯欲尽并晋,未敢,乃立忌子骄为君。

立晋哀公只是权宜之计,将晋国全部吞并才是最终目的。

步子太大、容易扯着DAN,智瑶落入了韩魏两家的陷阱

此时的智瑶处于人生的巅峰期,不过在得意忘形之下,他连续犯下错误。

首先,公开羞辱韩康子。有一天,智瑶和领韩康子、魏恒子在蓝台聚餐,三方把酒言欢。也许是喝高了,智伯当众戏弄韩康子以及让家的总管段规。事后手下提醒他注意言行,他却说:“如今在晋国,能够发难的只有我智伯,他人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但实际上韩康子和段规确实暗中拿出小本本把这个仇记下了。

其次,连续敲诈勒索。公元前455年,智瑶派人找韩家要地,没想到韩康子却欣然同意,并挑了个有万户居民的大城送给他。紧接着智瑶又找上魏恒子,对方也毫不废话的双手奉上了一个万户之城。

事出反常必有妖,韩、魏两家不可能这么大方,他们两家的小算盘是这样的:

智伯仗势欺人,如果自家一口拒绝,一定会被他胖揍,而其他两家极大概率会坐山观虎斗。因此,不如答应智家的要求,以此刺激智伯找其他家族提出同样的要求;届时如果出现刺儿头,一定会与智家爆发冲突,坐收渔利的就成了韩/魏。

对此,韩、魏两家的谋士说的很露骨: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也就是把智伯惯成一个大傻子,然后趁机联合其他家族,见机行事。

遇上刺儿头赵襄子,智家被联合整死

果然,当智瑶找上赵襄子时,妥妥的吃了闭门羹,一怒之下,他率领韩、魏两家共同攻打赵氏。

三家势如破竹,一路追杀到晋阳城。城墙高大牢固,一时难以攻下,三家于是修建堤坝,引来河水灌城。但城里的赵人一直顽强抵抗,双方僵持了将近一年,晋阳城虽然岌岌可危,但仍在赵家手中。

不过韩魏两家其实另怀鬼胎:按照智瑶的风格,如果赵家完了,智家肯定要拿大头;接下来,胃口进一步变大的智瑶一定会如法炮制,找韩魏两家的麻烦。与其到时任其宰割,不如现在联合弱势的赵家反戈一击,既能杜绝未来的危机,又能瓜分智家丰厚的家产。

而赵襄子之所以敢一VS三,也正是吃准了这一点。他派出心腹张孟谈夜访韩、魏二人。没费多少功夫,三家顺利了达成了协议,并且约好了日期,择机动手。

这一天,月黑风高,韩赵魏三家内外夹击,猝不及防的智氏一败涂地,全家男女老少200多口被屠杀殆尽,智瑶的的脑袋被赵襄子砍下,做成了酒器。

智氏被除掉后,韩赵魏三家共分利益,晋国暂时形成了势力均衡。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是为“三家分晋”,标志着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可以看出,当没有绝对碾压的优势时,如果过于咄咄逼人,很容易激起其他各方的共同敌视。况且智瑶的一连串举动,明摆着是要吃独食,丝毫没有拉拢盟友的意识;而对韩、魏而言,锄强、扶弱,干掉威胁最大的智氏,拉一把岌岌可危的赵家,在今后占据主动,显然更符合他们的利益。这就是最强的智氏为何灭亡的原因。


正史漫谈


盛极而衰,用在知氏这里最合适不过了。司马光将三家分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足可见此事的影响有多恶劣。而三家分晋的主人公就是赵、韩、魏三家。

但是事实上,在晋国末期,晋国国内除了这三家以外,还有一家最强大的家族——知氏。理论上来讲,晋国最后的结局应该是知氏代晋才对,为什么变成了赵、韩、魏三家分晋了呢?

强大的知氏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就是三家分晋事件。而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可以说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众所周知,春秋是一个争霸的时期,这才有了各种版本的“春秋五霸”之说。而在各种版本的“春秋五霸”之中,永远不会少了晋国的晋文公和齐国的齐桓公。某一个版本甚至认为,除了齐桓公以外,其余的春秋四霸都是晋国君王,足可见晋国有多么的强大。

然而,看似强大的晋国,其实早就埋下了灭亡的伏笔。

晋国初期,晋国内部曾经发生过一起严重的内乱事件。晋国的分支血脉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打败了晋国的公室,成为了晋国真正的主人。

而这个分支血脉上位以后,为了防止日后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就将国内的大部分分支血脉都铲除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晋国王室的力量大大衰减,给了那些异族卿大夫崛起的机会。

通俗一点的意思就是,本来晋国的王室有主脉和支脉,这两脉占据了晋国大部分的资源和权力。虽说后来晋国的支脉篡位成为了晋国的主脉,但是本质上晋国的主人(姓)没变。

然而这个支脉害怕以后有人重蹈覆辙,就动用权力消灭了大部分的支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没人可以再通过篡位的方式打败他们这一脉,成为晋国的主人;坏处则是,这些支脉的消失使得中央的权力出现了空缺,晋国国君不得不提拔异姓卿大夫进入权力的中心。

此消彼长之下,异姓卿大夫权力越来越大,晋国国君权力越来越小,以至于到了晋国末期,晋国大部分的权力都落入了四家卿大夫之手,他们分别是知氏、赵氏、韩氏、魏氏。其中知氏是实力最强大的卿大夫。

那么,如此强大的卿大夫势力是如何灭亡的呢?

知氏强大,但太过膨胀

晋国国内呈现四足鼎立之势以后,知氏有了新的想法。因为知氏想要完全吞并晋国,而不是四家分晋。

于是,知氏的掌舵人智伯瑶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晋国国君的名义,向另外三家征求土地。魏氏和韩氏畏惧知氏的实力,将土地交给了知氏,而赵氏却以土地贵重为由拒绝了智伯瑶的要求。

智伯瑶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便联合魏氏和韩氏一起攻打赵氏。赵氏再强大,也抵挡不住三家的进攻。眼看赵氏就要灭亡。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韩氏和魏氏看见了赵氏的惨状,害怕自己重蹈覆辙,于是便想要和赵氏联合起来一起灭了赵氏。此举和赵氏掌舵人的想法一拍即合。

于是,三家里应外合,消灭了知氏。随后才是那三家分晋。

可以看见,智伯瑶的失误在于急功近利。知氏的实力固然强大,但是他并没有强大到可以抵抗三家的联合。而智伯瑶的这种行为,只会引起他人的反扑。

智伯瑶的行为,其实和战国时期的齐国齐闵王颇为相似。齐闵王凭借着齐国的强大,四处树敌,终致五国伐齐,几乎灭亡。

结束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于招摇只会自取灭亡。


煮酒听史


知氏的灭亡,跟知氏宗主知伯有关,我认为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野心暴露的太明显

在春秋初期,晋国因为晋献公大量屠杀晋国公族,导致外姓实力增强。到了春秋末期时,晋国主要的掌权势力分为六大家族,分别是;韩氏、赵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又相互攻伐,最后只剩下韩氏、赵氏、魏氏、知氏,又以知氏力量最强,实力最大。

当时的知氏宗主知伯,在知氏的力量支撑下,野心膨胀的最厉害。剩下的三家力量都不如他,于是他首先提出向韩氏要地。这个时期的土地是人口、财富

、地位的体现,如果失去土地,可能就会将为平民。

史记·赵世家记载: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


韩氏的宗主韩康子开始并不愿意给地,给地意味着实力被削弱,又怕知氏强大的武装力量像灭掉其他两家一样灭掉自己。他的家臣段规知道后,就替韩康子分析,说如果你不给,知氏就会直接出兵攻打韩地,韩氏是没有力量抗衡的,给了地,知氏尝到甜头后。还会在向魏氏和赵氏要地,这两家如果不给,知伯一定会出兵攻打他们,咱们就坐山观虎斗。韩康子决定给地,并且把当时韩地一万户的县给了知氏。

知伯果然如段规所言,又向魏氏要地。魏氏宗主魏宣子也是不给,魏氏家臣赵葭又以跟段规同样的见解替魏宣子分析情况,说韩氏给了地,我们不给知氏会对我们出兵,如果我们给了,他一定回像赵氏要。如果赵氏不给,咱们也可以等知氏、赵氏两败俱伤,坐收渔利。魏宣子决定赵葭说的有道理,也跟韩氏一样,割让了一块很大的地,此时的知伯已经飘了。

知伯在得到韩、魏的土地后,果不其然又向赵氏要地。赵氏宗主赵襄子是个非常有才华且又魄力的人,相比于韩、魏,赵氏的力量要强于他们。在得知知氏要地后,坚决不给,直接拒绝了。也知晓知氏一定会出兵,于是早就做好了备战准备。

到了此处,相信能看到最后知氏的结局了。知伯不像其他的政治家一样,通过某些政策或者军事打击,一步步去削弱三家实力,而是在野心的支配下,强行得罪三家,明目张胆要求人家割地。这在三家心里都埋下了不满的影子。

第二·赤裸裸的威胁盟友

在赵氏备战好了以后,知氏率领韩、魏对赵氏出兵。赵襄子跟家臣们商量选在晋阳作为备战地。晋阳城墙高大、坚固,粮草也充足。知氏率领三家合兵围困晋阳,久攻不下。于是知伯巡视晋阳周围环境,看到晋阳城外有一条河叫晋水想到了用晋水淹晋阳,于是叫人拦河、筑坝、挖沟、修渠引晋水直灌城中,城墙被淹没的只剩三个甲板高了,城里的人住在树上,把锅挂起来做饭。

知伯非常高兴的坐在车上,替他赶车的是魏宣子,替他警卫的是韩康子,看着大水围住晋阳城。于是就说,我不仅知道晋水能淹晋阳,还知道汾水可以淹没安邑,绛水可以淹没平阳。韩康子、魏宣子听到后,心惊胆战。安邑是魏氏的领地,后来也是魏国的都城。平阳是韩氏的领地,也是后面韩国的都城。两人开始感觉,现在赵氏的处境,将来可能是他们的处境,就开始提防知氏了。

从知伯的这些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满满的威胁感,假如那天要对韩、魏出兵,也会用同样的手法对待他们。这又为韩、赵、魏三家结盟提供了催化剂。

第三·不听家族中谋臣之言

大水整整淹了三年,此时的赵襄子有点坚持不住了。家臣张孟谈主动请求出城,去说服韩、魏两家。赵襄子同意了,当夜张孟谈就来到韩、魏两家的大营。

史记·赵世家记载: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於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


张孟谈见到韩、魏两家家主后,说赵氏肯定要灭亡了,大水已经淹了三年了。但是赵氏灭亡以后,我估计你们两家也会步我们赵氏的后尘。这句话一下击中了韩、魏软肋。两家宗主说,我们知道知伯的野心,现在比较担心的是,我们的计划还没实施,被知伯知道了怎么办?张孟谈说这事就我们三个人知道,没有其他人知道了。

商量好了以后,张孟谈第二次来见韩、魏两家,结果被知伯的家臣知果看见了,就去告诉知伯,说韩、魏两家要叛变了。把见到张孟谈的事情告诉知伯,知伯这个时候不相信,他说灭掉赵国跟他们一起分赵国土地,他们干嘛还叛变。知果看到知伯不信,又说韩氏有个家臣叫段规,魏氏有个家臣叫赵葭。可以用重金收买他们,打下赵氏后,还给他们一万户县,让他们两个帮你稳住韩、魏两家。

知伯不同意,心想打下赵氏本来已经是三家平分了,还要给他们两个分地,就没答应。

知果看到知伯没有听取他的谏言,就跑到晋国太史那去改姓,改为辅姓。他知道将来知伯被打败,知氏肯定会被灭族。这件事被张孟谈知道了,就联合韩、魏当夜就起兵,把淹没晋阳的晋水改道,直淹知伯的大营,知伯被活捉后杀了,知氏被灭族了。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知氏的灭亡是有预兆的,他的行为和盲目自大就已经埋下了灭亡的伏笔。这可以说是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烂,知氏如果还存在,那么战国拦住秦国东出的一定是他了,他可以完全取代春秋时期的晋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