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毒2》:比毒更難掃的,是人與人的恨

看完《掃毒2》,聊一聊吸毒的事。

故事一開始,黑白就很鮮明。一個大幫派,老頭子態度很堅決: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碰毒品。碰了,就是死線。古天樂沒管住手下,沾了毒,被帶到老爺子面前。不管你有什麼不得已,不聽解釋。直接上家法,斬手指。

這一斬,就斬出了一個大毒梟。


《掃毒2》:比毒更難掃的,是人與人的恨


「你們不給我路走,我偏要走出一條路來。」

看得很疼。

斬他手指的弟兄是劉德華。精明強幹,鐵面無情,深得老頭子信任。他是老頭子的親侄子,因為父親死於吸毒,叔侄兩人同樣痛恨毒品。出事當晚,他剛被老婆分手。即使如此,他在向著最好的弟兄揮刀時,仍然波瀾不驚。

他很強,相信自己能掌控一切。

他也的確做到了。後來他成了財技天王,香港的太平紳士。舉手抬足都有巨大的能量。他更自信,更體面,更有一種睥睨眾生的掌控感。同時,他對毒品的仇恨更深了一層。——他被前妻帶走的兒子,竟然也因為吸毒而死。

兩個人已經很複雜了。再來一個,苗僑偉。

本來是反黑的警察。老婆剛生完孩子不久,被一個吸毒的小妹誤殺了。

苗僑偉悲憤之下轉做了緝毒警,平時除了帶娃就是剿毒,誓與毒品不共戴天。

是港片熟悉的味道:兵與賊,黑與白,正邪兩立。

熟悉的大場面:飆車,槍戰,幾大天王親身上陣。看得很過癮。在香港街頭,在1:1搭建的港鐵中環站裡飛車槍戰,還撞毀了一列地鐵。

《掃毒2》:比毒更難掃的,是人與人的恨


很激烈,也有一點悲涼。如此驚天動地的碰撞,讓人看完電影之後,忍不住反思——

毒,究竟是什麼呢?

《掃毒2》:比毒更難掃的,是人與人的恨


我做過一個演講,叫《孤獨使人成癮》,中心思想是:所有成癮類的疾病都有一個心理機制:

情感隔離(isolation)。人與人不能有情感的互通,成癮者封鎖在自己的世界裡,哪怕身邊人來人往,也無法與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結,只有用特定的物質或行為來刺激或麻痺自己,獲得暫時的慰藉。

而他用來麻痺自己的這件事,讓他離人群更遠。

這就導致了成癮的循環。

我一直覺得這是很多港片的主色調:熙熙攘攘,光天化日,人們卻心事重重。情感隔離是一個不斷強化的循環。任何一種負面情感,不被接納時就會製造出隔離。一個人想辦法排解,排解不掉,就只能嗑藥,喝酒,抽菸。隔離導致成癮,成癮又帶來更深重的隔離。每個人都活在自我的牢籠裡。


《掃毒2》:比毒更難掃的,是人與人的恨


在《掃毒2》裡,不被接納的情感就是仇恨。

在影片最後,古天樂對著劉德華大喊:

當初你都沒有問我,到底是不是我做的?

你沒問就剁了我的手指,這也就算了,你後來甚至都沒有一句道歉!

劉德華愣了一下。兩個人同時開了槍。

這就是毒。

劉德華仇恨毒品,古天樂仇恨讓自己失去手指的世界。這些仇恨沒有通道排解,只好不斷地賺錢,發洩,再賺更多,再發洩更多。而這些通道並不能真的讓仇恨少一些,只會把人推向更極端。他們更孤獨,更恨,他們需要更刺激一點。


《掃毒2》:比毒更難掃的,是人與人的恨


悲劇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所以我看掃毒的故事,看的不是兵和賊,我看到的是人。哪怕是毒品這樣的物質成癮,起決定作用的也不是物質本身,而是維持這樣一個過程的心理模式。——越是離群索居,越是用毒品刺激自己。而越用毒品,也就越不見容於這個世界。毒品當然是壞東西,耐藥性不斷升高,胃口越來越大,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驚人,同時越來越飢渴不知滿足……但毒品拖垮一個人,靠的是人心。

《掃毒2》:比毒更難掃的,是人與人的恨


在心理學裡,吸毒被定義為一種家庭疾病。有句話叫做:“一人吸毒,全家遭殃。”這句話除了說吸毒造成家破人亡之外,還有一種理解方式,那就是一個人的成癮模式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個家庭的模式。情感隔離是通過家庭成員擴散的。

劉德華的角色,上一代吸毒,自己剿毒,下一代又吸毒。祖父和孫子從未見面,卻通過冥冥中的某種聯繫,將吸毒隔代傳遞下去。這在成癮的家庭中並不罕見。傳遞的不是毒品,而是情感和行為模式。兒子吸毒那些年發生了什麼,不知道。但可以想象跟著媽媽漂泊得很不開心。不開心不是他吸毒的理由,然而不開心的情緒無處排遣,不見容於世界。最終找來找去,就找上了毒品。

在這個意義上,病的是整個家庭。

放逐他人的人,同時在隔離自己。不理解,不溝通,不原諒,這種行為模式在整個家庭中擴散傳承。兒子與父親隔離,丈夫與妻子隔離,好與壞隔離,光與暗隔離,健康與疾病隔離,進取與墮落隔離……這個過程埋藏了太多太沉痛的情感,只能不斷在一個又一個人身上呈現出來,以極端的形式。

十幾年前,我去湖北的一家戒毒所做過訪談。在那裡有一些初次戒毒的人,還有一些是反覆被送來的。他們的區別是,前者對未來往往懷有希望。而後者的眼神徹底沒有了光采。我問他們,這次出去還會復吸嗎?他們說不知道。

啊,出去以後再看看吧。

我問,去哪裡呢,回家嗎?

他們茫然地想了想:家?哪個家?

在那個被稱為「家」的地方,沒有他們呆的位置了。沒有工作,沒有朋友,鄰居躲著走,在背後指指點點。父母看過來的眼神,關切中有掩藏不住的嫌惡。家裡的哥哥是天之驕子,而我是見不得光的社會蛀蟲。實在閒得無聊,跟以前的朋友一聯繫,家人一下子如臨大敵:你幹什麼?又要跟他們一起鬼混了是不是?哪裡都不許去!你敢出門,我就打斷你的腿。——那你來啊,打一下試試?

最終還是無處可去。除了墮落。


《掃毒2》:比毒更難掃的,是人與人的恨


跟《掃毒2》裡描繪的模式一模一樣。劉德華以超出底線的狂熱剿毒,何嘗不是中了另一種“毒”呢?所以這部電影值得講一講。它是有反思的,並不是簡單的兵與賊二元對立。誰對誰錯,看似很清楚,但是再仔細看,難道不是對的人一直推著錯的人,往錯的方向上越走越遠嗎?毒品是一個開始,但事情開始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已經是過去時。重要的是它還在一直循環,不死不休。

《掃毒2》:比毒更難掃的,是人與人的恨


反毒品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學術界認為包含了三個維度:一是減少供應,這一點已經做了很多。無數的警察、戰士、執法人員,為此付出了大量代價,甚至生命的代價。第二是減少需求,我們也在做,通過教育宣傳和輿論導向。但還有第三個維度,叫減少傷害。這一點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比如用美沙酮替代海洛因。接受成癮的存在,換成傷害更小,更安全的方法。

比如為他們提供迴歸社會的渠道。

比如通過家庭治療,改善他們與家人的關係。

家庭、社區、工作崗位……方方面面都需要減少對吸毒者的隔離,給他們更多的社會支持,淡化他們被看作「汙點」的標籤,增加彼此的對話,相互之間有更多的理解和互惠。最終讓他找到一個舒服的姿態融入社會,世界也找到恰當的位置接收他。這些想法聽起來或許都不太「解恨」,但這也是掃毒。減少隔離,增加人與人的聯結,會讓毒品賴以存續的情感和行為模式得到遏制。

只是很多人還沒準備好放下以暴制暴。

他們也有怨恨,寄望於一個絕對化的,黑白分明的世界。觀念的培養需要時間。這是我想寫一寫這部電影的原因。它在反思:靠仇恨真的能肅清一片淨土嗎?當然需要懲罰,需要法制,但法制恰恰是為了維護規則的邊界,讓每個人可以有安全的情感過程。我們在電影裡看到,一種暴力的思維方式,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所以我們可以有一點反思:要怎樣對待身邊的人?我們能夠接納什麼,不能容忍的又是什麼?化解仇恨的方式,只能是用仇恨放逐更多的人,釀成更多的仇恨嗎?

毒要掃,但掃的同時也增加了傷害。對這些傷害的療愈,將是更大的掃毒的開始。

《掃毒2》:比毒更難掃的,是人與人的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