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沒有環境汙染問題?

亙古聞今


答案是肯定的,有人活動的地方都會對環境或多或少的產生汙染。

中國古代史,始於大約 170 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 1840 年鴉片戰爭的爆發,是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在內的漫長曆史時期。環境汙染一直都有。在中國古代,環境汙染主要來自生活汙染、農業生產帶來的汙染以及礦冶業發展帶來的汙染。


01生活汙染

生活汙染,一直都是中國古代、近代農村環境汙染的一個重要源頭。中國古代、近代農村的生活汙染,主要來自生活垃圾以及量使用柴草、煤炭用於炊事、取暖等。

一方面,古代居住環境條件極差,生活垃圾汙染嚴重。對於早期人類的生活,《易經·繫辭》中有:“上古穴居而野處”的記載,這說明我們的古人生活居住的環境十分惡劣。在古人“穴居野 處”的洞穴之中,不僅有蝨子、臭蟲、蒼蠅、蚊子、老鼠以及各種寄生蟲,甚至還有毒蛇出沒。

即使後來建起的屋舍,大多都是破爛的茅屋。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人們在居所附近隨意便溺,生活垃圾隨意拋撒, 致使各種傳染疾病肆虐橫行。夏朝之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直至進入近代社會, 中國農村居民的居住條件並沒有多少改變。南方的茅草屋與北方的土坯房、土窯洞與石板房一直是佔主體的居住形式。


一般來說,農村的居住地同時還是生產基地。養蠶、紡線、織布都在居室之中,居住的院落也是家畜飼養的場所,豬 圈、雞窩、牲口廄都分佈於院落內外,不少人家在房前屋後還要種菜、種樹。在南方居住在幹欄 式茅草房中的人們,更是將茅草房的底層作為豬圈、羊圈、雞窩等使用。其居住環境之惡劣,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之,以自給自足為基本特徵的中國古代與近代的自然經濟,必然造成巨大的農村人口,必然帶來大量的生活垃圾。

由於當時條件所限,以及人們較低的環境衛生意識,人畜糞便隨處堆放,生活垃圾隨意拋撒,由此造成的農村環境汙染是不可小覷的。

另一方面,人們大量使用柴草、煤炭用於炊事、取暖、手工業生產等,也是造成農村生活汙染的一個主要源頭。薪柴作為人們熟食和取暖的主要燃料,其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一戶五口之家大約一年需薪柴1800 公斤,這個需求量相當於毀掉 1. 34 公頃土地上的植被。草,也是古人重要的的炊事、取暖燃料,主要包括農業廢棄物( 如作物秸稈、糠秕等) 及其之外的各種草本植物( 如竹子、蘆葦、蒿草、茭草、茅草等) 。由於將大樹劈用為燒柴,不少地方的森林皆被砍伐殆盡。煤炭,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石涅、石墨、石炭、燃石、山炭、炭等,宋代以後才稱為煤。西周以前,古人已能夠在煤炭直接露頭處撿拾煤炭或者在很淺的地方挖取煤炭。到了漢代,已經出現了早期的採煤技術。及至魏晉時期,據左思的《魏都賦》記載,在河南、河北交界處已經有了深八丈的煤井,當時稱為墨井,井深八丈。到隋唐宋元時期,煤炭使用更加普遍。特別是宋代之後,由於“生齒日繁”,以及隨環境的變遷,山林資源越來越少,薪木燃料日漸缺乏,使煤炭在燃料結構中的比重迅速加大。在宋代首都汴梁( 開封) 就出現了“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的現象。

02墾荒帶來的環境汙染

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時期,火獵、火耕現象普遍。由於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洪水猛獸是古人生存面臨的主要威脅。為了對付猛獸的襲擊,黃帝時代,人們就採取“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 的辦法,以“逐禽獸,實以益人,而天下可得而牧也。”

同時,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古人曾廣泛採取火耕的方式,或以火獵和火耕相結合來開墾耕地,擴大種植面積,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管仲曾指出,黃帝及至舜、夏時代,“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童山竭澤”的做法,是“君智不足”的表現。

雖然火獵和火耕,在當時看來是必要的, 但由此造成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汙染,也是不容忽視的,比較嚴重的。到春秋時期,人們逐漸認識到山林澤蔽的價值及其火災造成的危害,於是,從法律上不僅對於用火做出 了嚴格的規定,而且對由此造成的環境汙染予以嚴懲。《周禮·夏官》中記載:“季春出火,民皆從之,季秋內火,民亦如之。時則施火令。”這說 明除做飯和取暖之外,春季一、二兩個月及冬季 二個月均是不可用火的季節。在《韓非子·內儲說上》有“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的記載。這些 記載,一方面說明人們對於自然環境價值已經有了最初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法律規定來禁止也說明了當時火獵、火耕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鐵製農具的廣泛應用, 牛耕的普及, 使人們開墾荒地的能力大大加強。中原地區的荒地大大減少。秦國自商鞅變法 後,荒地也得到了迅速的開墾。人們大肆伐木墾 荒,不僅導致林木被砍伐殆盡,也使生活在森林 中的各種野生動物失去了棲身之地,或死或逃, 對農村生態環境產生了較大壓力。《戰國策·魏三》中有“林木伐,麋鹿盡”關於魏國的記載;《呂氏春秋·貴當》中有“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的描述; 《墨子·公輸》中有動物、林木資源在宋國都十分缺乏的記載。

至秦漢時期,統治者為適應邊防戰爭需要, 實行移民屯田。大規模的移民屯墾,使得大片綠洲原野漸次被闢為農田,由於人口超過自然的負荷,固沙植被遭到破壞,強烈的風蝕終於使大 面積表土破壞,覆沙飛揚,流沙活動加劇,不僅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汙染,也使不少邊塞地區由綠洲變成了沙漠,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

03礦冶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

夏、商、周時期被譽為我國的青銅器時代。據載,夏人曾以銅鑄鼎,“以銅為兵”。到商初,青銅冶煉術開始流行於黃河流域,到商代中晚期, 長江流域一些地區也掌握了較發達的青銅冶煉術。到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已經有了神速發 展。鍊銅、冶鐵技術的發展以及煤炭的使用,必 然帶動相應的採礦業的發展。礦冶業的發展,必然會對農村環境帶來汙染。只是由於當時礦冶業的發展還處於萌芽階段,所造成的環境汙染還極其有限。

到了秦漢時期,由於鐵犁的發展,牛耕的普及,農業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而這一時期的重農和墾荒政策,也大大促進和刺激了冶鐵業的發展,從事冶鐵生產者增多,冶鐵場所遍及全國各地。與此同時,冶銅業、鑄造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當時的從事冶煉者,為利潤計,往往就地取材,依山而煉,“即山鑄錢”、“即鐵山鼓鑄”、“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採鐵石鼓鑄, 煮海為鹽”。 由於發達的礦冶業對作為燃料的木炭的需求是巨大的,因而對木材的耗費也是極其驚人的。兩漢時期,許多地區山禿林盡, 童山濯濯,在一定程度上與礦冶業的發展有很大關係。礦冶業的發展,大量的燃木取炭,使農村的環境汙染較春秋以前要嚴重得多。

總結

總的來看,由於當時人們的活動範圍有限,各類作坊數量還較少,規模也較小,所排放的各類汙染物還相對有限,還沒有突破農村的環境承載能力。 因此,雖有影響,但並不十分明顯,農村環境還是比較好的。


心心的剛哥


古代一般環境汙染不是很嚴重,沒有超過自然的自淨能力,那個時候的環境問題是生態破壞,如修建宮殿廟宇大肆毀壞樹木,唐代為了修建宮殿,基本上砍盡了當時長安(現在西安及咸陽一帶)北邊原上的樹木,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最終導致了西安今天的“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磐龍觀史


應該有吧,只是沒有現代社會那麼普遍和品種多樣化。作為農業社會,毀林造田,森林減少,土地沙質化等肯定有的。還有焚燒農作物枯杆作肥,燒火做飯,冶煉金屬等,對大氣的汙染絕對少不了。以至後來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的發明發展,都少不了對大自然的傷害。那時的人類生活主要為了解決生存溫飽問題,環境問題估計“汙染”二字還沒有造出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