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減產協議已經達成,國際油價將何去何從?

浮雲財經觀


原油減產協議雖然達成,但油價還是下跌的概率要大一些。

協議內容與之前的市場預期基本相當,甚至於還遜於預期。在需求下降2000萬桶/天的情況下,減產1000萬桶/天是不夠的,只是延緩了庫存累積的速度。在全球庫容緊張的情況下,按照現在的累積速度,預計到6月底或7月,又要脹庫了。

非歐佩克+產油國雖然有減產意向,但沒有具體協議。美國雖然被動減產了120萬桶/天,但沒有協議的約束,一旦價格起漲,產能將快速恢復。加拿大也是這樣的情況。想讓他們真正有效減產,只能是通過市場手段,逼迫繼續削減產量。

全球原油需求還是要看疫情的發展,如果主要經濟體繼續維持現在的封城措施,需求很難有效恢復,不排除2000萬桶/天的需求減量還要維持一段時間,而真實的需求下降可能還不止2000萬桶/天。

綜上所述,雖然減產協議已經達成,但不足以改變當前供大於求的局面,因此,原油價格下跌的概率仍大。


交易者的自我修養


國際油價近期極不穩定,因為基本面的幾個因素充滿不確定性。

1、減產協議達成,沙特和俄羅斯就和好了?就不再撕了?答案是No!

減產協議達成之後,雖然沙特對美售價、對歐售價有所抬升,但是它居然在亞洲重新開打價格戰,給予更大的優惠,你說意不意外?下面是沙特阿美最新公佈的5月指導價,下面的change部分就是5月價格相對4月價格的變動。

2、IMF下調全球經濟預期。這表明全球需求還是不行。

3、美國原油庫存一增再增,這個庫存數據看不到好轉,價格難以大幅反彈。

AP週二(4月14日)公佈,截至4月10日美國原油庫存增加13.143百萬桶,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增量。

4、美國經濟何時重啟(reopen)?有人說是5月初,但是依然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美國國內也炒成了一團。經濟不重啟,那麼石油需求就上不來,那麼庫存數據就好不了。


關於油價的判斷,我想再重複一下油價剛跌到30美元時的市場反應,當時非常多的專家都出來說30美元的油價是不可持續的,甚至有分析師說30美元的油價閉著眼睛買就行了。結果呢,結果大家都看到了,現在布倫特部分時段跌破了30美元,而WTI部分時段也跌破了20美元。所以預測油價是十分困難的,我就不預測了。


最後再重複一下雪佛龍CEO3月份說的一句“名言”:在正常時期預測油價都是讓人發狂地困難,在當前我們所處的如此不確定的時期,預測油價更是不可能的。


美天然氣觀察


沙俄美的石油三國互殺還在僵持階段,但是在他們之間分出勝負之前,可能歐洲經濟危機就要爆發,本次石油危機看表面好像是俄羅斯和沙特兩國互撕,但其實本質則是遏止美國這個新殺出來的競爭者,希望通過價格戰把美國新興的頁岩油企業逐出能源市場。

沙俄兩國打的是太極八卦以柔克剛,美國則是太祖長拳直來直去,你降價增產我就放水發債,你用七傷拳跟我玩以本傷人,我就直接用成本5美分一張的百元大鈔直接支持本國的頁岩油企業,誰讓國際石油結算貨幣美元的鑄幣權掌握在我手裡呢?幾個回合下來雙方你來我往斗的來去自如,一時間不分勝負。那邊歐洲卻很無辜的躺著中槍。

歐洲經濟已經處在衰退之中作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德國,2019年的GDP增速只有0.6%,而德國的代表性產業之一汽車行業也在面臨需求下滑的危機,德國汽車的第一大消費市場中國正在經歷著新車銷售量增速下降。

而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幾個歐洲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都在1%上下,持續增長壓力非常大。北歐部分國家如丹麥挪威,非常依賴石油出口,荷蘭的皇家殼牌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所以油價波動同樣影響歐洲。

在過去我們理解中的“23個全球發達國家”歐洲佔據了三分之二,但現在看來,這些國家幾乎都陷入了經濟增長降速的泥潭中。

繼經濟衰退問題之後,歐洲債務問題在這種環境中可能集中爆發

歐債問題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經濟的老大難問題,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是因為美債問題實在是更耀眼。因為增速下降,同時要保障就業率問題,持續的刺激導致歐洲整體負債累累。

我們以意大利為例,意大利的經濟規模只有2萬億美元,但是債務累計接近2.5萬億美金,以相當於中國七分之一的GDP體量,揹負了中國一半的債務。

隨著疫情擴散導致需求減少、產業停擺、工人失業,作為歐洲的前幾大經濟體,一旦意大利出問題,意味著歐洲將出現連鎖反應。

意大利一旦債務出問題,歐洲的銀行和保險就得出問題,那意味著歐元就得出問題,甚至可能歐洲區域內會出現連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都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歐洲的經濟和債務問題走到今天,歐洲的體制與文化問題也難辭其咎。即使疫情已經嚴重到了當前這個地步,很多歐洲的居民還是和過去一樣自由散漫。散漫到什麼程度呢?我講個我上學時候的故事來形容。

疫情失控,反過來又加劇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放大歐洲的經濟問題。於是疫情衝擊之下的歐洲經濟,加上石油危機得影響,反而很可能最先倒下的那個倒黴蛋。

歐洲空客公司的情況就是歐洲企業當下的一個縮影:當地時間4月8日,空客宣佈將主要機型的產能下調近1/3,以適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市場環境。空客是歐洲最大的飛機制造商,平均每月可生產各種型號的飛機70餘架,受疫情影響減產後,最慘的A330系列下調到每月排產2架。

很多公司減產的同時,醫療物資卻在短缺。在巨大的壓力下,歐洲開始爭搶各類醫療物資。包括截停、扣壓、取消出口等各類手段。最慘烈的是瑞士,由於沒有加入歐盟,瑞士的防疫物資不能從歐盟調撥,只能自己採購,然而……採購的物資過境法國和德國的時候不約而同的又被先後扣留了。身為多個不同國家的歐盟成員們,本該同心協力,共度時難,可惜,在重壓和恐慌之下,再沒機會也沒心思去統一佈局了。

在病毒的威脅下,他們都選擇了各人自掃門前雪,各憑本事討生活!病毒掃蕩之後,歐盟是否還會是昨天的那個歐盟?

縱觀人類歷史上的經濟週期,都是不停的在萌芽、發展、巔峰、衰退、幻滅的循環中無盡的輪迴。經濟危機、全球性災難、戰爭都是導致舊有經濟格局重新洗牌的契機。拉長到更長的週期,其實每一次危機,都是對我們能力進化的考驗,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自然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