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種植水稻,在秧苗上如何能夠判定是否缺肥?

常德農村老趙


一般情況下水稻秧苗長勢好的壞決定於肥料的豐缺,而肥料的豐缺通常是指氮、磷、鉀、鋅而言。這幾種主肥的豐缺都會造成水稻植株的不同症狀表現,根據這些表現,就可以進行營養診斷。

第一、缺氮。水稻缺氮,一般先從老葉尖端開始向下黃化,之後全株葉色褪淡,下部老葉枯黃;葉片窄而短,直立,株型矮瘦,出葉慢,分櫱少而遲,髮根慢且黃根多。缺氮發黃,多在黃泥田或泥腳淺瘦,底肥不足的田發生。

第二、缺磷。秧苗移栽後發黃不轉青,很少分櫱或返青出現僵苗,葉片細瘦,嚴重時葉片沿葉脈呈捲曲摺合狀,葉色暗綠無光直至葉尖帶藍紫色 ,稻株秧苗成簇狀,矮小細弱,葉地鞘長葉片短,根短而細,新根少。

第三、缺鉀。秧苗缺鉀雖能髮根返青,但葉片發黃呈褐色斑點,黃葉尖端、葉緣發生紅褐色小斑點,以後每長出一片新葉,就增加一片老葉的病變,嚴重的主根和分枝跟均短而細弱,根系呈黃褐色至暗褐色,基本無新根。缺鉀主要發生在冷浸、爛泥和鏽水田。

第四、缺鋅。缺鋅的秧苗,先在下部葉片中脈區出現褪綠黃白化狀,上生黃褐色斑點和不規則斑塊,後逐漸擴大呈紅褐色條狀,自葉尖向下變紅褐色乾枯,並自下葉向上葉依次出現;病株出葉速度減慢,新葉短而窄,葉色褪綠,特別是基部中脈附近褪成黃白色,根系呈褐色。

以上就是水稻缺肥的表現,有不同觀點的請分享探討,喜歡的朋友請給予點贊、關注、評論、加轉發哦,謝謝!


侗家追夢人


水稻秧苗,對於有經驗的種植戶來講,缺不缺肥不重要,營養過剩的秧苗栽插後,反而緩苗期長,很難返青,比較“柴”一點秧苗反而容易活棵返青生長。水稻育秧一要施足底肥,二在秧苗“青頭”之後,少量追施氮肥,三是在栽插前7天——10天追施“送嫁肥”,把好這三個施肥關鍵節點,水稻基本上不缺肥,但我所說的“柴”一點,不是指水稻嚴重缺肥,當水稻秧苗葉片由青轉綠,葉尖枯萎時,可能就缺肥了。

一、水稻育秧要施足底肥

傳統的水稻育秧農民過去用農家肥作底肥,因為化肥緊張,每畝使用發酵腐熟的牛欄糞、豬欄糞4000公斤與綠肥提前一個月在秧田裡腐爛漚制。但農家肥有病毒,容易爛秧,而且發酵不充分,會在育秧期間二次發酵,容易“燒苗”。如今人們大多每畝氮磷鉀三元複合肥15公斤、過磷酸鈣15公斤、氯化鉀肥5公斤做底肥。不過軟盤育秧,溫室大棚育秧仍然可以把農家有機肥做為營養基質,但要充分發酵腐熟,然後用殺菌劑稀釋噴霧殺菌方可使用。底肥一般在旋耕秧田或平整秧田時追施,然後起壠播種,水稻秧畦不能太高,比壠溝略高3——5cm左右即可。太高灌溉上水慢,浪費水資源,增加育秧成本。水稻種子催芽後,“煉芽”24小時左右,讓水稻芽充分冷卻下來,與自然環境溫度一致再播種。播種宜將秧田水放幹,除非“寒潮”天氣,防止水稻種芽凍害,才灌水播種,將秧田水放幹播種種子會落入泥巴里,如果帶水播種,水稻種芽會漂浮水面,被水刮到一起,不均勻,也無法紮根,帶水播種水稻種子一般只有有經驗的老農民才敢幹。

二、水稻10日齡追肥

當水稻播種後7——20天左右,水稻秧苗開始“青頭”分葉了,就可以追施氮肥了,氮肥儘量少施,不能使用碳酸氫銨,防止“燒苗”爛根,每畝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秧畦帶水,秧苗葉片露出水面。早稻育秧大多采取小拱棚覆蓋保溫,追施尿素後,水稻會進入生長旺盛期,要及時防治一下青枯病,可用20%多菌靈25克兌水10公斤葉面噴霧,當氣溫回升猛,沒有降溫趨勢,應該中午時段打開小拱棚通風,“煉苗”,逐步撒掉小拱棚,氣溫高可中午10:00——下午14:00抽水灌溉,秧苗葉片露出水面,14:00以後可放出秧田部分水,增加田間溫度。10日齡期以後,如果發現有葉片枯萎、爛秧、死苗現象要及時用多菌靈、代森錳鋅或甲基託布津噴霧防治一下。秧苗遭遇“倒春寒”天氣後,立即葉面噴霧磷酸二氫鉀、蕓薹素內脂。98%磷酸二氫鉀300克+0.01%蕓薹素內脂20克,兌水30公斤葉面噴霧。

三、25日齡追施“送嫁肥”

“送嫁肥”是我們當地農民對栽插秧前追肥的叫法,一般在栽插前7——10天追施。水稻栽插日齡在30——35日齡,當然40日齡也可以栽插,早稻宜早栽植,中晚稻可以40日齡栽插,有一年,我們當地中晚稻栽插過60日齡秧苗的。在栽插前7天左右,葉面再噴霧殺菌劑,消毒病菌,每畝追施尿素5公斤——7公斤左右,也不宜多施。做到“帶藥栽插”、“帶肥栽插”,使水稻栽植後,縮短緩苗期,減少病毒感染風險,增強秧苗免疫力,促進秧苗儘快返青分糵生長。水稻早稻秧苗不宜過深,不利於栽插,秧苗也不能太旺盛了,還是“柴”一點好,只要葉片不是枯黃色或黃綠色基本上不缺肥。

以上純屬長江三農個人經驗分享,僅供參考,歡迎點擊關注,共同分享交流水稻種植經驗。


長江三農


農村種植水稻,在秧苗上如何能夠判定是否缺肥?

這個問題村民小江來回答。

時己是4月份了,到6月份就進入麥收大忙了。緊接著就要播植水稻栽插水稻秧苗了。秧苗的好壞直接影響其醒棵的時間,及其生長的狀態和成活率。那麼我們看秧苗的長勢及形態,怎樣才能判斷其是否缺肥呢,村民小江認為有以下依據來說明。

水稻秧苗所缺料肥元素都有著不同的外在表現。

一.對於磷肥的缺乏的表現。

水稻秧苗磷肥的缺乏,表現為苗色淡綠,生長遲緩。在移栽後若缺乏磷肥其苗株由葉梢開始,逐漸向葉中及葉根黃蔓延。葉片生長髮育不完全,跟正常生長的水稻秧苗相比,其葉短而窄,株形矮瘦,等。更易使水稻植株抗性變差。

應對措施:有類似形式或外在表現時,應及時追施速效氮肥,並配以磷鉀肥施用。可用碳銨10~13公斤/畝,或尿素混和均勻糞水以1:100的比量均勻施撒秧田中。

二:水稻秧苗缺鉀的外在表現。

水稻秧苗對於鉀肥的缺失,首先表現在根系上。其根短促而細弱,根系缺乏生長的動力,無新在根鬚及新生根的生長。缺鉀稍重者根系一般呈黃褐色至暗褐色。

缺鉀的水稻秧苗葉片發黃或呈褐色小斑點。其黃葉梢端,葉片邊緣好發紅褐色小斑點。新葉老葉更替,其老葉更易發生病變。

應對措施:引起缺鉀的因素主要是田間水份水位長期過大,易發於爛泥、鏽水、冷浸的田塊。要即時排水,在晨間露水充足時以畝用60~75公斤的草木灰施入。或對稻秧的葉面噴施二氫鉀100克/畝兌水30公斤細噴霧。同時搭配氮肥,以淺水(一般不超過8Cm)進行曬田,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助其提高吸肥能力。

三:水稻秧苗缺氮的外在表現。

缺氮的水稻秧苗一般情形下,先由老葉葉梢開始,彌散式向下黃化,直至整株葉色褪淡和下端老葉枯黃。其株形瘦矮;長葉緩慢;分櫱變差變弱;黃根及根系生長無力。

應對措施:前期應施足底肥,出現類似症狀及時追施速效氮肥,並配以磷鉀肥。

四:水稻秧苗缺鋅的外在表現。

其苗株下部葉片中脈區域出現綠色淡化及黃白化症狀,上部黃褐色斑點及不規則的斑塊,隨著缺鋅時長的增加而逐漸擴大呈條狀紅褐色。葉尖向下變紅褐色乾枯。此症的苗株長葉緩慢,新葉禿長。

應對措施:迅速排水曬田,增加氧分及根系和土壤的活性,促進根系生長。可用0.2%的疏酸鋅溶液進行葉面噴施,間隔7天連噴2次。

總結,水稻秧苗缺乏料肥都會有其不同的外在表現。根據其不同的外在生長表現可以判斷其是否缺肥,缺哪種肥。而後對症而補。但在追補料肥時,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理想化的是主補所缺之肥,輔以(配以)促生其它元素肥,才更合理更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